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被譽為“乒壇美男子”,退役後身居要位,80歲李富榮如今怎樣?,歡迎閱讀。
1957 年,上海一間逼仄的弄堂裡。
一個 15 歲的少年,用木板和橡皮筋拼湊的 " 球拍 " 對着水泥牆揮打。
鄰居們笑他," 這破玩意兒能練出啥名堂?"
沒人想到,這個連球桌都買不起的男孩,會成為中國乒壇的傳奇。
他就是李富榮。
上海弄堂裡的少年,走上世界乒乓球賽場的冠軍。
退役後,他成為中國體壇的掌舵人。
在乒乓球場上,李富榮是鐵骨铮铮的硬漢。
但在生活中,他卻有着鐵漢柔情的一面。
他的愛情故事,就像一部浪漫的電影。
1964 年,通過朋友介紹,李富榮和舞蹈演員張予懿,在傳達室初次相遇。
那時的李富榮,英俊挺拔,散發着運動員的活力。
而張予懿,身姿曼妙,氣質出眾。
兩人一見鍾情,很快便墜入了愛河。
由于工作原因,他們不得不面對異地戀的考驗。
一個在北京,一個在沈陽,一年到頭也見不了幾次面。
他們通過書信傳情,每一封信都寫滿思念。
1968 年,兩人終于攜手步入婚姻生活。
盡管婚禮簡單樸素,但卻是兩人滿滿的愛。
婚後不久,張予懿便懷孕了。
而此時的李富榮,因為運動生涯的中斷,被調到農村參加勞動。
他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妻子獨自承擔家務和農活,心中充滿了愧疚和無奈。
但張予懿從未有過半句怨言。
退休後,李富榮終于有時間陪伴家人。
他學會了廚藝,每天做飯已經被他承包了。
他說," 終于回來做家人了,我要好好補償你們。"
他和妻子張予懿養育兩個兒子,老大李競,老二李樂。
盡管兩兄弟都繼承了父母的優秀基因,但他們卻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長子李競繼承了父親的運動基因,從小喜歡網球。
他憑借着天賦和努力,成為了優秀的網球運動員。
退役後,他成為網球教練,為中國網球運動培養新人。
和哥哥不同,次子李樂更多遺傳了媽媽的基因,走上了藝術道路。
他憑借《漢武大帝》的霍去病,在演藝圈中嶄露頭角。
可是在演藝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李樂卻淡出娛樂圈,轉行商界。
有趣的是,李樂後來轉行開廣告公司。
父親調侃," 你演戲時騎馬,現在‘騎’辦公椅,哪個更累?"
雖然兄弟兩個發展不同,但他們都在從事着喜歡的工作。
李富榮的婚姻美滿幸福,但他的乒乓球事業,一路走來卻頗為辛苦。
1942 年,李富榮出生在上海,但他的家境卻并不寬裕。
為補貼家用,哥哥早早地就打工賺錢。
在這樣的條件下,李富榮卻喜歡上了乒乓球。
沒有錢買球拍,他就自己動手做。
用布綁着海綿,自制的球拍就這樣誕生了。
沒有專業的球桌,他就把地板當作戰場。
用粉筆畫出界線,和小夥伴們玩得不亦樂乎。
每當他揮汗如雨地打球時,總能吸引路人和鄰居的目光。
但他專注而堅定的眼神,仿佛預示着未來的不凡。
15 歲那年,命運之神終于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李富榮被上海體育宮的教練看中,請他加入業餘體校接受訓練。
這對于一個貧寒少年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喜訊。
但入隊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面對眾多高手,李富榮刻苦地訓練,提升自己的球技。
在一次選拔賽中,他遇到了國家隊的教練。
初次交手,他就敗下陣來,但正是不服輸的勁頭,打動了教練。
于是,教練再給他一次機會。
而這一次,李富榮成功抓住機會。
他憑借出色的表現,成功入選國家青年隊。
後來他才知道,那次教練是故意輸給他的,為的就是激勵他不斷前行。
在乒乓球賽場上,李富榮是有名的 " 美男轟炸機 "。
他的球風兇猛而多變,每一次揮拍都仿佛帶着雷霆萬鈞之勢。
19 歲那年,李富榮首次參加世界乒乓球錦标賽。
第一次參賽,他就和隊友們奪得了男團冠軍。
這是他職業生涯中的第一個世界冠軍,也是他乒乓傳奇的開始。
此後,他多次代表中國隊出征國際賽場,屢創佳績。
他五次獲得男團冠軍,多次在單打、雙打項目中摘得獎牌。
最令人難忘的,莫過于 1961 年北京世乒賽。
19 歲的李富榮對戰日本名将星野展彌。
0:2 落後時,他忽然笑了。
解說員驚呼," 這小夥子怎麼越輸越高興?"
下一秒,他連續 7 個發球搶攻,打得對手措手不及。
日本媒體稱他 " 美男加轟炸機 ".
顏值像電影明星,球風卻兇狠如戰鬥機。
他的絕招 " 正手回頭殺 " 快到讓對手看不清球路。
正是憑借這些絕技,他成為了賽場上的常勝将軍。
退役後的李富榮,成為教練,培養新人。
1973 年,李富榮接替徐寅生,成為中國乒乓球隊男隊的主教練。
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運動員。
其中包括大家熟知的蔡振華。
蔡振華後來成為優秀的運動員,退役後改做教練。
他後來接替李富榮,帶領中國隊在國際賽場上拼殺,并獲得不俗戰績。
除了培養運動員外,李富榮積極推動乒乓球運動的普及。
在李富榮的努力下,中國乒乓球事業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
他先後擔任國家體委訓練局副局長、局長等職務。
退休前,李富榮是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分管多個奧運會金牌項目。
李富榮已退休,賦閒在家。
80 歲的他,仍堅持每天打乒乓球。
他說," 當年對着牆打球時,我從沒想過輸赢,只是覺得這球,我必須接住。"
從弄堂少年到世界冠軍,從教練到官員,他的人生,就像他的招牌逆轉球。
看似絕境,實則暗藏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