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超加工食物,當代人的飲食危機,歡迎閱讀。
不少人在顧慮進食熱量,但食物的加工過程,其實更需要關注。
因為食品過度加工後的健康風險," 超加工食物 " 被正式命名。比如餅幹、辣條之所以口味誘人,在于厚重油脂組成,而看似健康的即食雞胸、魔芋絲,其實有大量風味添加物。
更多人将超加工食物納為日常飲食,誘發了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而這場飲食危機,已經發生在中國。在 2017 年,高鈉攝入量構成國人飲食相關死亡的主因。而一部《舌尖上的中國》,呈現了中國人頗為重口,但不健康的食物加工偏好。
中國人的飲食危機,在于超加工食物吃太多。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少吃超加工食物,其實比減少日常熱量攝入更重要。
因為飲食熱量攀升,大多源于超加工食物攝入過量。其通常體現在,能量密度高、體積小的食物,難以使人產生飽腹感,卻獲得極速波動的血糖反應。除此以外,大腦對重口味的上瘾機制,也構成難抑制食欲的主因。
相反,即使主打低熱的 " 健康 " 食物,可能因為超加工形成健康風險。
很難想象,有即食雞胸肉的每百克鈉含量突破 1000 毫克,而人體一天對鈉的正常需求大約在 2000-2500 毫克。當鈉攝入越多,體内潴留的水分就越多,将給心血管、腎髒帶來額外負擔。
更值得注意的是,吃下更多超加工食物,意味着攝取必須營養素減少。
超加工食物,雖然能滿足人體宏量營養素的攝取,但在微量元素上,難以媲美自然食物。而國内之所以出台全新代餐食品标準,也是為了規範代餐内的營養素比重,因為代餐就是工業化加工食品的代表。
事實上,我們能看到愈發火熱的自然飲食,在健身圈内風靡。而放大到宏觀市場,生鮮食品已經歷階段性上揚,包括傳統的調味品、休閒零食企業,都在向產品自然、健康化上作出革新。
但需要注意的是,相比直接否定加工食物,全面識别食物成分以及背後意義,可能是全民大健康教育中亟待完善的。
中國人的飲食危機:超加工食物吃太多
中國已成為一個超加工食品大國。
人工添加劑、調味劑的需求從來不低。因為經歷加工後,食物能變得頗具風味,而食用過程也格外簡便。比如金華火腿、四川火鍋代表了中國胃的重口偏好,而火腿腸加泡面,又是全民熱衷的方便餐。
僅以餐廳廚房内的味精(谷氨酸鈉)為例,中國既是生產大國,也是消費大國。2016 年全球味精產能 75% 集中在中國,而從内需來看,目前的味精行業需求較近 7 年前,仍處于高位。
2013-2017 年中國味精消費情況
當然,味精加工只是個例,為了統一過度加工的食品," 超加工食物 " 一詞出現。
" 超加工 " 是指加工食品中的工業成分,不限于擠壓、模制、氫化和水解等制作方法,還包含添加劑,例如防腐劑、甜味劑、着色劑、調味劑等。經歷以上步驟後,通常難尋新鮮食材蹤迹,添加營養素更靠人工。
如果要區分這種超加工食物,有通用的 NOVA 分類系統,區分食物加工程度,具體如下:
NOVA 分類系統
" 問題不來自食物,也不是營養素,而在于加工過程。" 巴西營養研究員 Carlos Monteiro,之所以提出 " 超加工食物 " 概念,就在于過度攝入後的健康風險。
事實上,過度食用超加工食物,俨然構成中國人飲食危機。
2019 年 4 月,《柳葉刀》發布了全球首個大規模飲食風險研究,這項緯度橫跨 30 年、195 個國家的實驗指出,中國人因飲食習慣導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癌症死亡率位于世界第一位,而人均過高的鈉鹽攝入,就是關鍵因素。
在同一年,《美國心髒協會雜志》發布 2 萬人的尿鈉測定研究結果:中國北方人均每天攝入 11.2 克鈉鹽排名第一,山東、江蘇、河南等地的鈉鹽攝入量最高,遠超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天 5 克的鈉鹽攝入量。
鈉攝入超标導致飲食相關死亡的概率最高。來源:《柳葉刀》
相比可控的飲食習慣,食品安全問題下的 " 超加工 " 失控,才是更大的風險。
在國内,復旦大學研究生吳恒自發創建名為 "Throw the bad food out of the window" 的網站,該網站收錄 2004 年至 2011 年,超 2100 篇關于食品安全的文章。2012 年,針對中國 16 個主要城市的調查顯示,在城市居民擔憂中,食品安全位居榜首(81.8%),其次是公共安全(49%)。
回到現在,對于 " 超加工 " 失控的憂慮依舊不減。三聚氰胺、蘇丹紅、吊白塊、工業明膠都是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的添加物,甚至反向使 " 零添加 " 标籤食物風靡。
雖然在政策落實下,食品安全問題已得到全面幹預,但過度攝入超加工食物,俨然是下一個亟待改善的全民健康問題。
加工食物的 NOVA 分類系統,長期處于争議。争議的來源,大多是超加工食品制造商,或是利益相關的研究者。相反,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 2019 年發布報告表示,應取消超加工食物的生產補貼,将更多的資源傾向未加工和低加工食品,使更多人能接觸新鮮食物。
除了宏觀的市場制約,用戶尚未意識到,食物加工過程對健康的重要性。
比如瘦肉精(鹽酸克倫特羅)成為重大食品安全問題的背後,是對于低脂飲食的追求。而注射瘦肉精,就是一種減少動物脂肪生成,促進蛋白質合成的方法,能避免肉類脂肪含量過高下經濟損失風險。
但是,動物肉中殘留的鹽酸克倫特羅,對人體副作用明顯。2012 女排大獎賽期間,時任女排主教練俞覺敏向媒體表示,由于擔心誤食瘦肉精,中國女排隊員一度中斷三周的葷食。
少吃超加工食物,比減少熱量攝入更重要
限制食物熱量,為當下健康的飲食,但客觀的來說,少吃超加工食物,才是更多中國人需要執行的。
至少在常見的肥胖成因上,超加工食物吃太多,俨然構成主因。
在 2018 年,國際肥胖研究雜志 Current Obesity Reports 刊登了綜述研究,涉及 21803 名成年人和 10 歲以上兒童,購買超加工食品與身體 BMI 之間有顯著的相關性。
而綜述研究作者認為,超加工食物更高的熱量密度,更小的食物體積,往往是構成肥胖的前提。可以想到,包裝淨含量更高的重口膨化食物,無形中帶來更多的熱量負擔。
從結果來看,2016 年一項針對 98 種食品的初步研究指出,葡萄糖當量值、飽腹指數與食品加工程度呈現極強的正相關。因此,食物加工程度越高,人體的血糖波動越為激烈。如果要采取低血糖和低飽腹感進食,應優先選擇低加工或天然食物。
除此以外,大腦對重口味的成瘾,也在于超加工食物攝入過量。
谷氨酸鈉的鹹鮮,高果糖漿的甜蜜,是食物成瘾的來源之一。通過耶魯大學兒童食物成瘾量表,調查兩所學校 9~11 歲兒童後發現,有 95% 呈現出食物成瘾現象。
而識别可能與成瘾行為相關的食物,也已成為改善兒童肥胖的關鍵。比如,2006 年美國已經發布禁令,禁止在中小學出售可樂等高糖碳酸飲料,包括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公司都已籤署這一項協定。
減少超加工食物攝入,其實比單一控制熱量更重要。相反,主打低熱的 " 健康 " 重口食物,其實有健康風險。
部分即食雞胸肉、低卡魔芋絲,其實已屬于超加工食物範疇。在電商平台,有即食雞胸肉的鈉含量在每百克 500~1000 毫克之間,而低卡魔芋絲的每百克鈉含量,更趨近于 1000 毫克。
雖然最大程度兼顧中國胃與低卡,但構成用戶鈉攝入超标,需要作出優化。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正常成年人每日需要 2200 毫克鈉。而當鈉攝入越多體内潴留的水分就越多,易使血壓就升高,當伴随水腫的出現,產生腦血管意外或心力衰竭的可能性往往會增加。
某款低卡魔芋絲的鈉含量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超加工食物攝入更多,也意味着營養素缺乏。
比如最新代餐的監管标準中,就涵蓋了營養素全面性。8 月 21 日,浙江省保健品化妝品行業協會發布了《體重控制人群代餐減重幹預技術規範》《體重控制人群用營養代餐食品》兩項團體标準。
在官方看來,代餐產品可以限制能量、脂肪,但不是越低越好。如何保證蛋白質、必需脂肪酸、礦物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等營養素攝入充足,可能是更多代餐產品,在產品技術層面需要面對的。
相比杜絕食品加工,更需識别食物成分
中國已成為超加工食品消費大國。根據歐睿國際數據顯示,中國的包裝加工食品市場,将全面超過美國。
而正由于超加工食品的已知風險,提倡杜絕食品加工的呼聲不算小。
在 2020 年,《食品标識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一稿中提出,對于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質,不能用 " 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 " 或類似字樣,強調不含有或者未使用。
之所以要作出這一決策,在于使大眾回歸對食品加工的正确認知。
" ‘零添加’會易誤導公眾,讓公眾覺得添加劑就是有問題。"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白軍飛指出,無添加的标語可能會對公眾傳遞負面信息,即添加劑只有負面效應。
相反,從保鮮防腐到着色增味,食品添加劑扮演重要角色。比如,牛奶即使熱殺菌措施完備,但仍需要經過食品添加劑對包材表面進行殺菌。
因此,與其杜絕食品加工,不如提升食品營養價值,降低負面作用。
老牌食品企業上好佳,遭遇 " 上市擱淺 ",其在中國的收入從 2016 年 -2018 年減少了 2.2%。上好佳總結原因為,消費偏好轉向更健康及更營養及更高價值的產品。而其目前的產品線中,蝦片、芝士條都是主要的膨化食品。
而我們能看到更多輕加工食品,在當下收獲利好。
人工甜味劑從誕生以來飽受争議,而更多的代糖產品迎來一場進化,逐漸遠離工業合成,開始提取自自然植物。
比如,甜菊糖被認為是有更多前景的代糖品類,其來自于甜葉菊植物的葉子,較接近砂糖甜味,除此以外,也有小麥、玉米澱粉等進行發酵後制成的麥芽糖醇、赤藓糖醇等。
除此以外,自然飲食風潮也絕不僅限于健身圈。
生鮮消費的增長,或許有一定說服力。公開數據顯示,2011 年我國生鮮市場的交易規模即達到 1.12 萬億元,2012 年~2017 年國内生鮮消費市場增速穩定在 6% 以上,年復合增速 6.4%。
當然,相比在食物本身作出革新,向大眾全面普及食物成分以及背後意義,可能是這個大健康趨勢下頗具意義的環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精練 GymSquare (ID:GymSquare),作者:晟傑,原文标題:《少吃超加工食物,比減少熱量攝入更重要》,題圖來源: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