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CPU競争攻守易勢!英特爾的敗退和AMD的崛起,歡迎閱讀。
如今,不聊兩句 AI,似乎就跟不上飛速發展的科技時代了,身邊的每一個人,從相關從業者到櫃台的銷售員再到長輩、同事、朋友,似乎都對這個話題略知一二。每次看到由 AI 驅動產生的新應用、新產品,人們也都在感嘆,現在的電腦、手機這麼智能了?現在的數字助手這麼強大了?
在讨論這些話題時,筆者發現,很多人對于 AI 的認知就像一個 " 大明星 ",能看到 " 他 " 做了什麼,也知道 " 他 " 的讨論熱度很高。但正如人類需要大腦支配、心髒供血一樣,行為和外表上的光鮮亮麗,往往會讓人忽視了用于驅動的内在核心究竟是什麼。
AI 也是如此,如果你把 ChatGPT、kimi 甚至是 Siri、小愛同學、Bixby、小藝這些 AI 應用解剖開來,你會看到什麼呢?無非是一堆由處理器、電路板、閃存組成的計算單元以及數據層面的算法、語義資料等等。
歸根到底,AI 應用不是憑空來的,就跟你在手機、電腦、電視上看到的影像、文字一樣,都是由芯片計算而來,所以,"AI 芯片 " 自然也就成了 2024 年的熱詞。現階段,與 AI 結合最緊密的產品無疑是電腦和手機,不過有趣的是,最早提出 AI PC 的英特爾如今卻深陷泥沼,起步更晚的 AMD 反而春風得意,兩家頭部 CPU 廠商的命運,似乎将從 2024 年開始,被逐步改寫。
開啟 AI PC 賽道後,英特爾接連失利
在 AI PC 之前,已經有不少產品、技術都與 AI 前綴完成了綁定,包括 AI 音箱(2017 年)、AI 影像(2018 年)等等。而 AI PC 的特殊之處有三點,首先是它由英特爾提出,作為上遊廠商,為終端產品做出了定義;其二則是該品類的界定也來自于芯片層而非應用層;其三則是它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引爆後第一個加入 AI 前綴的品類。
所以,與其說 AI PC 的誕生,倒不如說是個人電腦上出現了 AI 芯片的應用。進入 2024 年,AI 芯片在 PC 端的應用有成為 " 标配 " 的趨勢。英特爾自不必說,從 2023 年年底發布的英特爾酷睿 Ultra 系列處理器開始,就強調新架構中 NPU 的作用,但 AI 成就了英偉達、激活了 AMD、卻成為英特爾遭遇滑鐵盧的開端。
英特爾提出 AI PC 後,眾多 OEM 廠商自然是雙手支持,能夠給新品加個噱頭、還能推動用戶換新,但這件事本身并沒有看起來那麼美好。在競争中,英特爾既要面對高通、蘋果作為 " 新勢力 "(Arm 架構)的競争,還被好兄弟微軟擺了一道,關于這些内容,可以參考之前筆者撰寫的《電腦 +AI,有搞頭!但不多 | 2024 · 大復盤》,本篇内容讓我們聚焦在芯片本身。
產品端,英特爾于年末發布了新一代 Lunar Lake 架構芯片,采用了 8 核心混合架構,包括 4 個性能核心(P-cores)和 4 個效率核心(E-cores)。英特爾宣稱,Lunar Lake 的 P-Core 架構(代号 Lion Cove)相比上一代產品實現了 14% 的 IPC(每周期指令數)性能提升,E-Core 架構(代号 Skymont)的 IPC 提升也超過了 Raptor Cove。
AI 方面,Lunar Lake 集成了新的神經處理單元(NPU),提供了 48 TOPS 的 AI 性能,整個平台的 AI 算力達到 120 TOPS,其中 NPU 算力為 48 TOPS、GPU 算力為 67 TOPS,CPU 算力為 5 TOPS。
然而,你翻遍目前市面上關于它的測試内容,會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大家都在圍繞 " 能效比 " 講故事,強調這代處理器将筆記本的續航能力提升了多少、在低功耗下性能提升了多少,而對于 AI 算力提升在實際應用中的作用,都只字未提。
原因很簡單,在筆者看來,英特爾提出的混合算力概念,現階段十分缺乏實際應用支持,目前市面上能夠調動英特爾 NPU 算力的應用,也只是鳳毛麟角。客觀來說,能效比提升對用戶來說是一件好事,可以讓續航表現始終落後的 Windows PC,能夠擁有與以蘋果為代表的 Arm PC 進行競争。
但對于英特爾自身來說,這卻是一場更大的 " 潰敗 "。外界有分析稱,這些提升,并不是英特爾的芯片制造工藝提升帶來的,而是由芯片部分交由台積電代工換來的。
據 Anandtech 報道,Lunar Lake 采用了台積電的 N3B 工藝制造了整個計算模塊,包括 P-Core 和 E-Core,另外還采用了台積電的 N6 工藝制造了平台控制模塊,其中并沒有采用自己任何代工設施進行制造,然後再結合了英特爾的 Foveros 封裝技術。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芯片的提升,首功應該給台積電,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論證了英特爾自家芯片工藝落後的事實。9 月 9 日,據台灣工商時報報道,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發展受阻,據悉已将 3 納米以下制程全面委由台積電代工,并進行全球裁員 15%計劃。
此外,英特爾内部對芯片制造、產品開發上產生的分歧,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公司首席财務官戴維 · 津斯納(David Zinsner)近期在巴克萊科技會議上表示,是否将英特爾的制造部門與產品開發部門正式拆分,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将由下一任領導人決定。
英特爾面臨頑疾 + 新傷,AMD 躺赢
這還沒完,如果只看消費級 CPU 產品線,Lunar Lake 可以算是今年唯一沒有 " 翻車 " 的產品。年初開始,上兩代桌面產品被曝出存在長時間使用後出現藍屏、系統不穩定、甚至 " 縮肛 " 問題。其中,最大的輿論便是知名電競視頻博主 Gamer Nexus 曝料稱,英特爾第 13、14 代 CPU 制程中的不當氧化造成電晶體受損,進而導致電阻過高,他認為這是導致 CPU 工作狀态不穩定的原因。
随着事件不斷發酵,英特爾不得不為相關 CPU 產品延長保修期,同時通過更新 BIOS 的方式來試圖解決問題,遺憾的是直到目前,該問題仍未得到最終解決,查閱國内視頻平台上,依然對此事有持續不斷地讨論,并且不少博主提出的相關分析,與官方聲稱的原因并不一致。
筆者注意到,官方推出的新微碼,也只是對 CPU 的性能進行了限制,用戶更新主機板 BIOS 後,不少都反饋出現了跑分降低、電壓依然存在異常的問題。而怕 " 縮肛 " 也成為消費者不購買相關產品,甚至選購競品的理由。
新一代的桌面 CPU 酷睿 Ultra 200S 系列也遇到了很多問題,首先是絕對性能相比上代旗艦產品不但沒有進步,甚至還縮水了,要知道這可是對能耗、溫度要求相對寬松但對性能追求更加極致的桌面端產品,近期,又有消息稱英特爾将會通過更新 BIOS 的方式來提升處理器性能。
要知道,曾經英特爾可是以性能領先、穩定流暢、不折騰著稱的產品,而近兩年的產品中,已經被貼上了能耗大、溫度高的标籤,如今還要新增一個 " 買半成品、全靠更新 " 的名頭。
產品端問題頻出,直接反映到了市場數據層面,根據 Mercury Research 的報告,英特爾在桌面端和筆記本的 CPU 市占率環比分别下降了 5.7%、2%。筆者認為,其在桌面端市占率的崩盤才剛剛開始,維持現在的競争态勢下,英特爾的市占率還會繼續下降,如果競争對手 AMD 采用更加激進的價格策略,那市場份額下跌速度還會更快。
如果短期内英特爾無法拿出更具備競争力的產品并徹底解決人們對上兩代部分產品的 " 隐憂 ",尤其是高端型号的 CPU,那桌面端 CPU 的競争将有可能迎來逆轉,畢竟目前英特爾的市占率即将跌破 7 成,AMD 也達到了史上新高。
另一方面,在 X86 伺服器市場的競争,英特爾同樣也被對手 AMD 不斷擠壓,根據今年第三季度的數據,英特爾的 X86 伺服器 CPU 出貨量達到 409 萬顆,同比增長 15.3%,環比增長 9.8%,其收入也同比下降 1.4%。
反觀競争對手 AMD,不僅出貨量增長了 14.4%,收入也增長了 20.7%,盡管英特爾在市占率上依然領先,但公司面臨的壓力卻不斷增大。
了解到上面這些内容,英特爾交出 56 年來最差 " 試卷 " 也就不難理解了。根據英特爾公布第三财季業績報告,公司營收為 132.84 億美元,同比下降 6%,環比增長 4%,高于市場平均預期的 130.2 億美元,按 GAAP 計算,公司淨虧損達 166.39 億美元,而去年同期淨利潤達 2.97 億美元,同比由盈轉虧,同時也是過去 56 年來最大單季度虧損。
2024 年,注定載入 CPU 競争史
糟糕的表現讓投資人的信心也越來越低,從去年年底開始,英特爾的股價就一路走低,從 50 美元一路下跌至 20 美元。截至目,前其市值約為 876 億美元,還不到競争對手 AMD 的一半。12 月 2 日,英特爾宣布,公司首席執行官(CEO)帕特 · 格爾辛格已于 12 月 1 日正式退休,并辭去了公司董事會的職務。
正如前文筆者分析的,屬于英特爾的波動仍未結束,盡管從市場份額來看,它依然是 CPU 領網域的老大,但英特爾遇到的諸多問題,并不是換能夠通過更換領導層輕易解決的,過往產品存在的缺陷問題,一方面需要英特爾持續投入經費去解決產品的售後,同時也會影響到現階段乃至未來的產品、品牌口碑。
要知道,曾經的 AMD 就是因為發熱、性能低問題被定在恥辱柱上很多年,一句 "i3 默秒全 ",讓 AMD 花了 10 年還沒完全翻身,而英特爾這次產品集中出現的 " 縮肛 " 問題,很有可能也會成為一個 " 梗 " 流傳下去。
相比之下,AMD 其實在 AI 上發力的更晚,尤其是消費級 CPU 領網域,直到今年年中才開始在 CPU 中引入 NPU 單元,但產品層面實打實的打磨和提升,卻讓用戶和企業更加買單,配合台積電先進的制程工藝,讓產品的性能、能效以及應用表現上都獲得了穩步提升。
以年中發布的銳龍 9000 系列為例,在核心規格上沒有太大調整的前提下,憑借頻率提升、緩存容量增加,就獲得了 16% 的 IPC 提升,而且依然保持了 TDP 功耗相比英特爾同級别產品更低的特性。
面相筆記本、掌機等移動端設備的銳龍 AI 300 系列處理器同樣受到很高的關注度,采用全新 Zen 5 架構,集成基于 AMD XDNA 2 架構的 NPU,NPU 算力超過了英特爾,達到 50 TOPS。
同時也得益于英特爾目前高端 CPU 在性能方面存在的短板,AMD 的高端產品如銳龍 9 9950X,發售後一度處于斷貨狀态,遊戲表現更好的銳龍 9 9800X3D 更是直到目前依然維持缺貨加價的狀态。
根據德國最大的電子產品零售商 MindFactory11 月初公布的最新一周 CPU 銷量數據,英特爾于 10 月 24 日正式發布的 Arrow Lake 酷睿 Ultra 200S 系列處理器在該平台的銷量為零。同一時期,AMD 處理器在 MindFactory 的銷量占比約為 94.81%,共售出約 730 顆處理器,平均售價為 267 美元,占總收入的 92.64%。相比之下,英特爾處理器僅售出約 40 顆,平均售價為 388 美元,占總收入的 7.36%。
不僅是消費級產品,伺服器端也是如此,面對企業日益看重的 AI 能力和持續擴大的 AI 運算需求。8 月 19 日,AMD 宣布用 49 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收購了計算解決方案供應商 ZT Systems,AMD 預計,到 2025 年底,該交易将在非 GAAP 基礎上實現增值。
AMD 董事會主席及首席執行官 Lisa Su 表示:" 收購 ZT Systems 是我們長期 AI 戰略中的一個重大舉措,旨在提供領先的訓練和推理解決方案,可實現從雲端到企業級客戶的大規模快速部署,此次收購還建立在我們對于加快 AI 軟體與硬體路線圖的已有投資上。"
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筆者認為 2024 年很有可能成為英特爾與 AMD 攻守易勢的重要節點。目前,在消費級市場已經可以看到這股趨勢的顯現,最典型的表現就是 AMD 產品的定價不再像過去那樣激進、即便不依靠降價策略也會出現供貨緊張的情況、產品的保值率和受歡迎程度也在持續上升。
而英特爾方面也在積極應對,前文提到的為新產品提供補丁更新便是舉措之一,但考慮到上兩代產品引發的輿情以及新產品的 " 出師不利 ",其對消費者在品牌認知上產生的負面影響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 作者| 鄧劍雲 編輯|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