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從8.8到9.5,一千多億給搞破產了,歡迎閱讀。
因為滲入到生活的毛細血管中,所以才難以察覺。
可話題只要搭連着消費,又次次引爆你我的神經。
比如李佳琦直播失言,比如蘋果 15 發售,比如華為新款搶購,再如馬上要到來的雙 11,以及緊随其後的雙 12,再過半年又迎來 618......
消費是理性與衝動的互搏。
消費是抵制與力挺的雙刃。
為何消費?如何消費?怎麼搞錢?怎麼省錢?
我們與消費是被動喂養還是主動選擇?
口與腦被操控的人類
宏觀到微觀,市場到個體,富豪與窮鬼,到底存在什麼樣的關系?
今天盤點一期高分經濟類紀錄片,總共 7 部,或許将為你打開新視野。
畢竟,搞錢才是正經事!
01
《經濟機器是如何運行的》
2008 年
豆瓣評分:9.5
影片時長:31min
2008 年金融危機過後,瑞 · 達利歐以一則僅 30 多分鍾的動畫小短片,講明白了宏觀經濟運行以及債務與信貸的概念。
注:瑞 · 達利歐是現任美國橋水投資公司首席投資官導師、董事會成員,著有《原則》《債務危機》等書。
這則短片的豆瓣評分高達 9.5。
通俗易懂,算是入門級必看。
片中講到,經濟的三種主要動力為生產率的提高、短期債務周期、長期債務周期。
經濟的本質是無數交易的總和。
政府是最大的買方和賣方,而它又有兩個組成部分:
中央政府——收稅、花錢;
中央銀行——控制利率、發行貨币。
以分類的形式講清復雜概念。
比爾 · 蓋茨曾推薦這個視頻:
" 這些知識對每個人都有幫助,無論是投資者還是普通人,看三十分鍾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的投資。"
02
《監守自盜》
2010 年
豆瓣評分:8.8
影片時長:109min
影片從冰島講起。
2003 年,冰島大力發展金融業。
三家銀行在完成私有化之後,僅在 5 年内就從海外貸款 1200 億美元。
這個數字有多大呢?
是冰島經濟總和的 10 倍。
而在此之前,這三家銀行毫無海外運營的經驗。
銀行借到錢後,就放貸給炒房和炒股的人,許多冰島人搖身一變,成了頂級富豪。
股票價格也跟着上漲了九個百分點,房價翻了一倍。
但随着次貸危機爆發,瞬間摧毀了債台高築的冰島。
不僅造成嚴重的國家危機,更被視為人類史上少數極為嚴重的國家财政風暴。
冰島全國上下總計欠下 850 億美元外債。
平均每人負債 33 萬美元。
總 32 萬居民中,有 5 萬人破產,失業率在 6 個月内翻了 3 倍,四分之一有房產的人刹那間成為銀行斷頭戶。
冰島破產。
《溺水的巨人》劇照
影片由查爾斯 · 弗格森執導,馬特 · 達蒙擔任旁白,曾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
片中追訪了全球金融業巨頭、政客、财經記者、學術明星,披露了金融大鳄的崛起之路,公開了業内、學界的驚人真相。
采訪人包括前任美聯儲主席、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執行主席、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 ......
03
《安然:房間裡聰明的人》
2005 年
豆瓣評分:8.4
影片時長:110min
安然公司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商品和服務公司之一。
2000 年,安然公司所披露的營業額高達 1010 億美元之巨,名列《财富》雜志 " 美國 500 強 " 第 7 名。
2001 年年底,安然卻突然向紐約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
這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二大企業破產案。
其實早在這之前,就有人對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懷疑。
安然最終承認做了假賬:
自 1997 年以來,共虛報盈利 6 億美元。
而這期間,安然的首席執行官一直在向外抛售手中的安然股票。
為何敢如此狂妄地做假賬?又如何做到瞞天過海的?
這部紀錄片比懸疑片懸疑,比驚悚片驚悚。
因為它直視人心。
04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
2014 年
豆瓣評分:8.8
總計集數:3
單集片長:48min
調查記者雅克 • 佩雷蒂通過采訪記錄與數據采集制作而成。
其實早在兩年前,影探就推薦過它,但仍适合拿出來重溫。
以此讓我們反復思考,誰是消費背後的那只手。
我們的思維是不是被困在了籠子裡?
《思維籠》劇照
紀錄片剛開始就講到一個名詞,叫 " 計劃報廢 "。
即廠商通過限制產品使用的時間有計劃地報廢產品,從而刺激消費者反復購買。
上世紀 90 年代,在一家東柏林的舊廠房找到了幾頁被遺忘的檔案。
檔案中揭露了一個驚人的秘密——
燈泡的使用壽命其實是 2500 小時,而電氣壟斷聯盟将其縮短為 1000 小時。
如有公司違背,就會受到處罰,并且針對超過 20、50、75 小時等有相對應的罰金。
從而達到讓消費者重復購買的目的。
為了刺激消費,企業還使了很多招。
比如制造恐懼與焦慮——
衰老的恐懼、健康的恐懼、生命的恐懼。
比如使用信用卡、借貸 app ——
電子支付弱化了花錢的實感。
正如孩子想要遊戲,成人想要汽車。
兒童消費市場非常賺錢。
因為孩子是模範消費群體,他們對一款產品、甚至一個品牌的命運,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力和操縱力。
成人正在童稚化,像孩子一樣無法忍受延時滿足。
不用過度思考,無需精打細算。
借貸正在配合這種 " 即刻滿足 " 心态,透支着未來。
非常值得一看,看完有醍醐灌頂之感。
05
《金錢與我》
2016 年
豆瓣評分:8.2
總計集數:6
單集片長:24min
非常适合咱們普通人的實用指南。
總共 6 集,單集 24 分鍾。
每集開始先介紹一個真實家庭實例:财務狀況、财務困境,以及财務目标。
然後邀請理财專家分析問題,給出解決方案。
再将方案交給家庭去執行,節目組會進行跟蹤回訪。
其中有幾點還是非常具有普适性的:
對名牌祛魅,不為品牌溢價付費;
做預算表格,從而減少購物衝動;
重新審視自己的長期消費賬單,比如電話套餐、保險等等。
這部紀錄片完全可以當綜藝看。
接下來的兩部紀錄片算是名人傳記。
對于想搞錢,且想搞大錢的朋友來說,或許會有啟發。
06
《成為沃倫 · 巴菲特》
2017 年
豆瓣評分:8.4
影片時長:110min
據今年 6 月 23 日消息,沃倫 · 巴菲特向五家慈善機構捐贈了價值 46.4 億美元的伯克希爾 · 哈撒韋公司股票。
這使他自 2006 年以來的捐贈總額超過了 510 億美元。
在 2020 年 9 月,《福布斯》公布的美國前 400 大富豪排名榜單中,沃倫 · 巴菲特排名第 4,資產達 735 億美元。
沃倫 · 巴菲特是怎麼賺錢的?又有着怎樣的理财觀念?
這部紀錄片貼身拍攝了沃倫 · 巴菲特的晚年日常生活。
并追溯了他的過去。
沃倫 · 巴菲特生于 1930 年。
7 歲時,他在學校的圖書館借到了一本書,《賺一千美元的一千種方式》。
書中有一種賺錢方式,就是擁有一台投币體重計。
于是他便籌劃着先買下一台體重計,然後利用盈利再購買下一台。
直到讓全美國人都用上,而他只需要坐那裡,做體重行業的 BOSS。
他此時就意識到了," 復利 " 是一種奇迹。
于是他很早進入商業領網域,挨家挨戶賣可口可樂、口香糖、各種類型的報紙。
當時他的零花錢,每周只有 5 美分,而他想要的不止 5 美分。
沃倫 · 巴菲特自小就有賺錢的欲望和野心,這使得他對數字異常敏感。
僅靠這些當然不夠。
沃倫 · 巴菲特總結了他的成功秘訣:
找到誠摯的朋友與合作夥伴;保持長時間的閱讀習慣;一以貫之的專注力。
而我和沃倫 · 巴菲特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都愛吃麥香(芝士)豬柳蛋漢堡。
07
《史蒂夫 · 喬布斯:遺失的訪談》
2012 年
豆瓣評分:9.5
影片時長:72min
1985 年,喬布斯被自己引薦的 CEO 排擠出蘋果,此時他正值而立之年。
1995 年,一位記者采訪了喬布斯,喬布斯正經營自己創辦的 NeXT 公司。
就在采訪過後的 18 個月,蘋果收購了 NeXT,又過了半年喬布斯重新執掌蘋果。
而這段采訪,因為母帶從倫敦運往美國的途中遺失,一直沒有對外公開。
直到 2011 年,一位導演在車庫中發現了一份拷貝,這段采訪才重見天日。
此時喬布斯已經去世。
喬布斯生前極少接受電視采訪,但在這段采訪裡,卻極為坦誠地訴說了自己内心的理念。
他當然是個天才。
10 歲時,喬布斯在 NASA Ames 研究中心見到了一台計算機。
盡管這尚算不得一台完整的計算機,只是一台分時共享的終端機,設備簡陋,沒有顯示器。
卻自此念念不忘。
12 歲時,喬布斯參加了惠普組織的興趣小組,并受到邀請去惠普打工。
在不到 21 歲時,喬布斯就已經拿出了 Apple I(最早商業化的個人電腦)的設計。
在這段訪談中,他預言了網絡購物會替代電視購物。
也剖析了自己的性格:
" 我是那種只想成功,不在乎是非的人,所以無論我原來的想法多麼頑固,只要反駁的人拿出可信的事實,五分鍾内我就會改變觀點。我就是這樣,不怕犯錯。我經常承認錯誤,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只在乎結果。"
還有那句讓我大為觸動的:
" 人活着是要追求極致,并分享給同類的。"
以上,就是這期的紀錄片盤點。
(B 站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