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人形機器人爆火,中國能復制無人機領先優勢嗎?,歡迎閱讀。
2025 開年以來,最火的科技圈話題莫過于人形機器人。
宇樹科技王興興在高規格座談會上 "C 位出道 ",連 DeepSeek 梁文鋒都屈居邊座。
民眾津津樂道于春晚機器人扭秧歌,憧憬機器人進入家庭的那一天。
產業界大幹快上,把人形機器人視為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後的下一個萬億大產業。
A 股自然不會放過如此勁爆的炒作機會,龍頭股長盛軸承半年喜提 10 倍,翻倍股比比皆是;板塊雞犬升天,所有的機械廠汽配廠都來蹭熱度拔估值。
2 月底的單日暴跌,暫時為股市的炒作潑上一盆冷水。無論多麼火熱的前景,哪有這麼快就透支行情的。當然,短期波動不改長期趨勢,人形機器人的未來仍是星辰大海。
這個萬億增量大市場,已讓中國所有的科技企業和制造企業都躁動起來了。畢竟,中國已經多次證明了自己在規模化高端制造上的強大競争力。在新能源汽車上,中國後來居上,連續十年全球銷量第一;在無人機上,中國一馬當先,全球銷量占比超 70%。
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目前處于起步階段,大家起點接近,更接近無人機產業的情形。那麼,在熱火朝天的人形機器人賽道上,中國能復制無人機領網域的領先優勢嗎?
" 群猴 " 競攀科技樹
最早把機器人帶入大眾視野的,是波士頓動力公司。當年 Spot 機器狗适應崎岖路面行走,Atlas 機器人後空翻,都是風靡一時的網絡熱點。其仿生步态設計上裡程碑式的表現,比 2025 年春晚宇樹機器人扭秧歌還要驚豔。
但到了 2025 年,"C 位 " 已經換人。在四足機器人領網域,波士頓動力 Spot 銷量僅 2000 台(2024 年),而宇樹科技全球市占率近 70%;在人形機器人領網域,波士頓動力尚未推出量產產品,而優必選、宇樹等已在教育、物流場景落地。
波士頓動力為什麼會 " 起了大早趕了晚集 "?原因很多,技術路線走上歧路是其中之一。
宇樹科技王興興在與钛媒體的獨家對話中表示," 對于液壓驅動,我差不多在 2013 年以前就認為這個方案無法商業化。原因很簡單,它都是精密的機械零件,一旦涉及到精密的機械零件,成本都會下不來。并且,所有的液壓系統都會漏油。所有你可以看到,液壓系統連家用轎車都不怎麼用了,現在全被電驅代替了。"
(詳見《钛媒體對話王興興:有生之年,人形機器人将重塑所有行業》)
說白了就是,波士頓動力點錯了科技樹,早期依賴高性能但高成本的液壓驅動技術,未及時轉向電驅方案,導致產品難以規模化。2024 年,波士頓動力宣布液壓版本的人形機器人将會退出舞台,今後會開發以電力驅動的產品。
波士頓動力的錯誤在科技產業史上并不鮮見,柯達、摩托羅拉等巨頭都曾領稱霸行業,但在新技術路線來臨之際決策錯誤又積重難返。無他,舊路線上投入了太多的沉沒成本,改弦易轍談何容易。
從更宏大的視野來看,宇樹的成功可能有偶然性,中國機器人企業的成功,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美國在人形機器人領網域的主要玩家,除了波士頓動力、特斯拉和 Figure AI 外,還包括 Agility Robotics、Apptronik 等為數不多的幾家。
放眼中國,主攻機器人的科技公司,有宇樹、智元、傅利葉、樂聚、星動紀元、銀河通用、帕西尼、達闼等;
兼攻機器人的車企,有小米、小鵬、蔚來、比亞迪、廣汽集團等;
跨界機器人的制造業巨頭,有美的、鴻海集團(富士康)等;
入局機器人的科技公司,有華為、阿裡巴巴、騰訊、百度、地平線、DeepSeek 等。
在美國,制造業這種重資產、高負債、低利潤行業,并不受華爾街的金融資本親睐。科技圈的創業者,也傾向于從 0 到 1 原創性的創新,而非從 1 到 N 的精益寸進。
而中國,制造業門類齊全,競争激烈,產能到處尋求釋放出口。任何一條技術路線,都會有很多公司去嘗試。
當年有 IT 媒體總結華為打敗跨國電信巨頭的經驗,命名為土狼對獅子的勝利。土狼采用群狼戰術,在局部以 100 比 1 的兵力蠶食獅子的邊緣戰場,逐步逼至腹心。
現如今,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已經蔚為壯觀,人形機器人的科技樹上,爬滿了 " 中國猴子 ",或可稱為 " 群猴戰術 "。
其實,科技樹很難事先斷定正确還是錯誤。事後看來正确的選擇,都是經過充分試錯,市場篩選的結果。市場規模越大,玩家越多,容錯率越高。
比如,機器人現在的技術路線分歧上,重小腦運動控制派有宇樹、眾擎為代表,而重大腦模型派有星動紀元、銀河通用為代表。無論哪一派最後勝出,赢家中都少不了中國公司。
可供無人機、電動汽車、人形機器人復用的強大供應鏈
對于波士頓動力的技術路線選擇,還有另外一個觀察視角:供應鏈掣肘。
缺乏供應鏈支撐,波士頓動力的機器狗 Spot 與機器人 Atlas,只能面向高客單價的高端市場,始終無法規模化。
同樣是因為缺乏供應鏈支撐,波士頓動力改走電動技術路線,難度也比想象中高得多。零部件供應商沒有的話,現設計現制造,時間周期太長;完全自研自產的話,成本又太高。
美國的供應鏈一直高度依賴全球分散的高精度零部件。從日本進口諧波減速器,從德國進口伺服電機,進口成本占比超 60%。這反映出美國制造業持續空心化之後,生态系統已經不夠豐富完備。
從生產難度與供應鏈復雜度上來看,機器人介于電動車和手機之間。手機數百個零部件,電動車上萬個,機器人上千個。
當一個產品需要千百個零件時,任何一個零件都可能成為瓶頸;不同零件之間的組合的适配性,也影響對零件的選擇。眾所周知,這些正是中國制造強大之處。
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鏈,部分受益于從智能手機開始的供應鏈在中國的發展壯大。
早年中國企業通過參與蘋果產業鏈,掌握消費電子的 " 中間技術 "。部分技術在恰當的時候,進化成了電動汽車的 " 子技術 ",又服務于無人機產業。現在,輪到機器人產業受益。
從原理上,無人機、智能駕駛和人形機器人都是 " 感知—決策—運動 " 模式,甚至可以說是同一個行業。
有人暢想未來世界,将是 " 天上一個機器人,地上一個機器人,家裡一個機器人 "。
從產業的角度,則可以分為傳感器(視覺聽覺觸覺)—大腦(芯片作業系統 AI 大模型)—動力傳動控制系統。
無人機、電動汽車、人形機器人的配套產業鏈,因此就有相當的重合。一方面,是復用現成的零部件另一方面,是復用人才、經驗與工藝,設計出更合适的硬體。
人形機器人這輪股市炒作的龍頭是長盛軸承,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家機械廠。目前它是宇樹的軸承供應商,但它的主要客戶仍然是卡特彼勒、博世、三一重工、上汽。
減速器,電機伺服,電池,激光雷達、攝像頭 ······ 都是無人機、電動車、機器人通用,細分龍頭都是同時為三個行業供貨。
極致的供應鏈成本能力,是中國制造的顯著優勢。如綠的諧波減速器成本僅為國際競品的 1/3,寧德時代的固态電池支持 18 小時續航,國產化率超 90%。宇樹科技 G1 機器人售價已降至 9.9 萬元,初步具備商業化條件。
回頭來看,特斯拉當年來華建廠,既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帶來巨大助力,自身也獲益匪淺。沒有中國的供應鏈,難說它就不會被彎道超車。
容易被低估的 " 樂高式 " 适配能力
美國總結自己在無人機領網域逐漸失去優勢的關鍵原因,在于其制造業的空心化。美國企業要麼沉迷于搞未來科技大突破,要麼只盯着眼前能快速賺錢的成熟技術,卻忽略了實際生產中的經驗積累。
就像只會畫設計圖卻不會蓋房子——實驗室裡的技術再好,如果沒法在工廠裡大規模生產、不斷改進工藝,最終也成不了氣候。
實驗室裡的技術原型和市場上賣的產品之間,需要經過一個 " 中間技術 " 階段。這就好比菜譜和實際做菜的區别——必須通過反復試做(制造過程),把各種食材(子技術)搭配組合,調整火候(驗證優化),才能把理論上的美味變成真正的佳肴。很多最初發明技術的公司,反而輸給了那些在量產過程中不斷改進技術的後來者
這種技術轉化工作風險中等、利潤不高、周期又長,就像建築工地的腳手架——大家都覺得重要,但沒人願意長期投入。結果美國企業把這些環節外包後,就像被抽掉了樓梯,既沒法控制關鍵技術,也阻礙了新產業的成長。
大疆無人機能在深圳快速迭代,是因為他們在生產第 1 萬台時發現螺絲易松動,第 10 萬台就能改進設計。而美國同類產品圖紙再先進,要麼做不出樣品,要麼成本飙升,最終被中國企業的 " 量產更新 " 模式打敗。
這個可以體現在我們龐大的汽車配件產業,可以快速響應,把機器人所需的硬體部件都做出來。甚至可能出現别的供應鏈無法支撐的創新。
有人說,中國制造已經進入了樂高式适配能力。就是當你要做什麼,想要實現特定的功能,可以像拼樂高一樣,把目标分解成一個個零件,并且都能找到該零件的合格供應商。
這種供應鏈集合混成能力,正是中國制造的優勢。眾多工程師經驗豐富、反饋及時,可以小批量試產,也可以迅速上量;相同或相鄰領網域的技術與工藝,很快就能遷移至產品設計改良上。
這種優勢已經體現在無人機和電動車上。" 矽谷預言家 " 馬克 · 安德森認為,無人機是中國超過美國的第一步,電動車是第二步,機器人就是第三步。美國業界認為,無人機、智駕汽車、人形機器人,将成為智能時代中國出口的 " 新新三樣 "。
當前,機器人話題火熱,市場追捧,形勢喜人,但仍需冷靜。
盡管供應鏈優勢之下,中國領跑機器人產業的 " 身體 " 占據全球人形機器人供應鏈 73% 份額,但 " 大腦 " 仍由歐美主導。美國在 AI 模型(如 OpenAI、Figure)和芯片(英偉達 GR00T)上領先。
前述王興興與钛媒體的對話中,也直言不諱:" 我覺得到 2025 年年底前,全球至少有一家公司可以把比較通用的機器人大模型搞出來。我們公司當然是希望是自己搞出來,但實際上按概率算,美國那邊搞出來概率更大。"
2025 年是人形機器人量產初期,高盛近期研報指出,人形機器人技術拐點仍不明朗,距離真正 " 上崗 " 還有長路要走。股市應聲下跌,行業即将進入 " 去偽存真 " 階段。
長遠來看,熱火朝天的行業,在一哄而上之後,會不會重蹈光伏、新能源汽車覆轍,形成過度内卷的局面,則是各界均須冷靜思考、未雨綢缪之事。(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胡潤峰,編輯|劉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