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年度最佳,強烈推薦!,歡迎閱讀。
這部電影,本周五 11 月 22 日才正式上映,我已經在 11 月 9 日的超前點映、11 月 16 日的擴大點映裡二刷過了。
第一遍看完直接在微博上說它是年度最佳,二刷後更加堅定這個念頭。
有很多關于它的推薦相信大家已經看到,比如令人向往又真實可信的女性情誼,比如既浪漫又揭示的巧妙蒙太奇設計,比如笑出眼淚和真 · 淚盈于睫的觀感,這些我也會提,但不打算講太多。我更想講的,是它在國產電影這個序列裡,為何如此特别如此讓我激動。
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在你們的評判體系裡有沒有這麼好,還要大家自己去看去判斷。
注意:以下涉及輕微劇透,雖然我個人感覺劇透與否并不影響觀感,僅供未買票的讀者确認是否适合自己,供已觀看的讀者對照感受是否相同,請大家自行判斷是否往下看。
1
當下的,嶄新的
邵藝輝前作《愛情神話》,其實就非常當下。
當下女性的生活态度,當下都市人的所思所慮所求所享,一眼就是 2020s、中國、上海。
既不會讓我有一種紐約東京首爾巴黎的換皮感,也不會讓我覺得這故事放中國哪個年代都沒差。
# 懂得國產電影的人都會知道,上面這句話的含譏量有多高 #
但我不會覺得邵藝輝的上一部《愛情神話》嶄嶄新,又或者說,《愛情神話》的新,是被其他國產電影的陳舊映襯出來的。它只是在電影裡真正刻畫了當下的都市女性,讓角色說出一些其實新潮的婆婆媽媽在生活裡也會說出的話,就已經勝過了 99% 的國產電影,給人不低的新鮮感了。
而《好東西》的新不止于此。可能是掙脫了男主視角的束縛,《好東西》在三個純女班主角的結構裡更進一步,在角色的生活狀态中,摻入比《愛情神話》更多的觀點表達,形成一種完全不令人反感的 " 夾叙夾議 "。
别人還在聊要做響當當的大女人,它已讓角色思考非要在每個層面做響當當的大女人是不是一種自我綁架。
别人還在聊要正視結構化壓迫與性别紅利,它已經在深深嘲諷說多做少女權挂嘴邊的女權表演藝術家了。
别人讓單親家庭小女孩于孤僻中找到興趣愛好進而在人群中發光,它讓小女孩學架子鼓在 livehouse 演出獲得滿堂彩後說 " 我還是喜歡做音樂的觀眾 "。
是的,它的新并不在于多先鋒,而是在刻畫這些角色時摒棄了絕大多數的陳腔濫調,既沒有落入陳舊叙事的窠臼,也沒有陷入所謂先進叙事的陷阱。
角色都是在恰當的場合說出出其不意卻又精準擊中要害的台詞,來來回回間既解決問題推動情節又表達觀點闡明态度,同時無論創作者還是角色也并不為此沾沾自喜,一切自然發生,自然結束,不說教,不标榜。
《好東西》的成片效果讓我相信,因《愛情神話》成名的邵藝輝既沒有遠離真實生活,也沒有失去對真實生活的敏銳觀察與提煉,并在此基礎上維系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興致勃勃。她完全懂得當下的知識女性在關注什麼、渴望什麼、困惑什麼、拒絕什麼,她自己便是這樣的女性,《好東西》也沒拘泥于她本人的生活與眼界。
而一向活躍于各社交平台活躍得甚至像假号的她,竟也未被社交平台追捧的那些 " 新銳 " 所綁架,在 " 新 " 與 " 當下 " 的同時,始終保持着一份審慎,一份生活中習得的松弛與寬和。
所以之于我,《好東西》的新,是創作者真正由内心流淌出的新,新得恰到好處。
2
溫和的,輕盈的
《好東西》的主角三人組,單看人設描述你都會覺得有戲劇性。
鐵梅:前調查記者,紙媒倒閉失業在家半年扛不住,于是轉做自媒體主編。單親媽媽,前夫曾居家做奶爸帶娃,但自尊心又受不了于是提出離婚。所以她是既要賺錢養家又要當爹做媽,家裡家外一手抓。
小葉:樂隊主唱,音樂從業者。從小被否定被挑剔被原生家庭苛待,極度缺愛,所以成年後熱愛戀愛、沉迷戀愛,只要被人盛贊她就光速敗下陣來,永遠急切地想抓住自己被愛的證據,或說錯覺。
茉莉:鐵梅的女兒,内向敏感懂事早熟,遺傳了媽媽的寫作天賦與毒舌,卻沒有遺傳媽媽的生猛,矛盾規避型,本能抗拒一切麻煩。
但她們在電影中的情節發展,偏偏沒有沿着任何看标籤就能順拐想到的戲劇套路,邵藝輝對其生活的刻畫,都是既溫和又輕盈。
鐵梅是調查記者轉自媒體主編,換别的電影大抵會把調查記者這個紙媒時代行業最大良心與自媒體時代最追逐流量的自媒體二元對立,反復呈現角色的不适、糾結與自我拷問。
而《好東西》裡,鐵梅對于這份工作基本适應良好,正常選題正常帶團隊正常寫稿,對直播帶貨也從陌生到積極參與其中,每一個了解她輝煌過往的人都顯得比她本人更加遺憾,調查記者的鋒芒仿佛只在回怼小馬尬聊時閃現了一下——沒辦法,我們在喜愛自己的人面前總是有一點任性的特權。
電影沒有呈現鐵梅這份 " 想開了 " 背後必然會經歷的消化過程——盡管其自帶戲劇性,而是給我們看一個女性在這個社會已不再需要她的職業和理想後的和解狀态,這也恰恰暗合着女性特有的韌性。
在單親媽媽這個議題所遭遇的負面輿論重壓下,她也沒有一身鐵骨去抵抗這個斷章取義潑灑惡意不需負責的互聯網時代,而是在諸多現實考量下擱置争議,進而反思自己的強硬是不是來源于對女權和大女人的理解偏差,快速消化,整裝再發。
小葉,不争氣的戀愛腦,強硬潇灑下的混亂脆弱,在别的電影裡必然是被其他先進女性角色口誅筆伐的對象,《好東西》卻不止一次讓她自己表達困惑:我戀愛腦可我沒有不開心啊?我就不能用戀愛取悅自己嗎?包括鐵梅在内的身邊人也很少用戀愛腦去羞辱她幹涉她,鐵梅甚至願意陪她演荒謬的戲去成全她荒謬的謊言,沒有人真的瞧不起她。
茉莉,成熟的小女孩,會抗拒被老師留下做觀眾練習鼓掌又不好意思提出反對意見,會厭煩隔壁桌一直在自己面前秀優越感的小男生,會苦惱全班都去過國外旅行而自己沒有。可在她得到一個可以閃耀全場的機會時,她的反應卻是逃避、抗拒,本能畏懼壓力,最後的成功演出,也并沒能讓她愛上舞台愛上玩音樂。
包括趙又廷飾演的前夫,雖然承載了電影最強的諷刺,卻也并沒有被塑造成一個醜角,在很多片段裡,他甚至有幾分可愛。
而在兩個成年女性的感情生活上,電影的呈現也無比輕盈:鐵梅和小馬是什麼關系始終不做定義,小葉和胡醫生能否繼續其實也沒有交代,兩對情感關系未來會如何發展,角色和創作者仿佛都沒有很關心。
不苦大仇深,不二元對立,不上綱上線,不大驚小怪,不追求絕對正确,這份 " 生活總要繼續,不如開心點往下走走看啊 " 的态度,一直貫穿邵藝輝的作品,是輕盈感的主要來源。
而溫和,來源于隐藏較深的謙遜。
調查記者到自媒體就一定是堕落嗎?做大女人就一定要無堅不摧面面俱到不可展現軟弱嗎?戀愛腦的悅己就一定是虛假的嗎?感情對女人有重要到非要去探讨它的重要性嗎?如果孩子自己不願意發光又有什麼問題呢?女權表演藝術家就一定不會在千萬次言說後内化一星半點嗎?
我能感受到邵藝輝對這些問題的反復思考,和對那些正确的、宏大的、英雄的叙事腔調的警惕,因深入思考而懷疑,因懷疑而不笃定,因不笃定而溫和又輕盈。
3
鋒利的,幽默的
但我絕對不是說,《好東西》缺乏鮮明态度。
當茉莉的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大大的 " 舉報 " 二字時,在結尾茉莉公立小學的校園匯報演出和茉莉的 Livehouse 表演的混剪對比中,我分明感受到了很多鋒芒。
只不過,這鋒芒藏在日常的劇情裡,又被巧妙的平衡設計降低了攻擊性。
前夫哥出場第一句就開始聊結扎,顯得生猛無比,仔細看下去才知道,他只是去咨詢過,拿出來說是為了做出個好姿态,目的是復婚。
短短一幕戲,既做了結扎的科普(是的還有很多人以為結扎=咔嚓),又塑造了人物勾勒了人物關系,還辛辣諷刺了只先進在嘴上的某類人群——此後這位女權表演藝術家每次出場都自帶不少時髦詞匯,但伴随他油瓶子倒了都不扶一下的行為展示,那種仿佛吃了一噸上野千鶴子的書般标榜先鋒女權可能帶來的冒犯感,反而被他的言行不一消解了。
而更多令鋒芒不產生刺痛感的,是幽默。
你可以忘掉我今天所寫的一切,只記住這樣一句安利:123 分鍾的《好東西》,我幾乎笑了兩個小時。
一點不誇張,坐在電影院的我像是被點了笑穴,根本停不下來,二刷也沒能有所收斂。它的幽默感建立在每一次話趕話的互嗆中,建立在每一位言行不符時的錯位上,更靠多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預期違背成全,幾乎沒有一個俗梗爛梗。
最讓全場觀眾捧腹大笑的那段飯桌戲,在根本上形成爆笑局面的是前夫和小馬的雄競态勢,而二者雄競的初始 PK 是比誰更女權更深刻剖析自己在既得利益上的原罪,你一句我一句地疊加喜劇效果,其後在小葉助攻下雄競更新,由文轉武、由精神轉肉體,我兩次都在這一場笑出眼淚來。
這部電影的笑果有門檻嗎?有一點但不多,你可以沒讀過上野千鶴子任何一部作品只要知道她是近幾年最熱門的女性主義代表作者,你可以完全沒有迷影情結只需要聽說過賈樟柯和平遙電影節,你就可以與我一樣無障礙欣賞這種幽默。
而這些幽默又很大程度上化解了鮮明态度可能造成的些許冒犯。
毋庸置疑,只要涉及到實質上的權力與公平,女性再溫和的表達與争取,那些對優勢地位已習以為常的男性都會感到冒犯,但幽默與平衡總能讓表達觸達更廣泛的人群。我相信具備基本幽默感的順直男也會在《好東西》裡得到不錯的觀影體驗,也許會在結扎對話裡有幾分不自在,但很快會在飯桌那場戲中感到荒唐的好笑;也許在小馬尴尬解釋 " 看片兒學來的 " 場景裡也有幾分尴尬,但很快會在葉子被胡醫生誤會她和鐵梅關系時噴飯。
這種幽默能讓觀眾在笑中輕松接受很多簡中語境裡被視為禁忌甚至羞恥的探讨:結扎、月經、性經驗習得 …… 進而取得說破無毒的效果。
當然還是有男生在看完後因為 " 結扎 " 等探讨破防了。怎麼說呢,還是那句話:這都受不了,以後的你有福啦。
老讀者可能都知道,我用頭條單獨寫國產電影的觀後很少很少(除了吐槽奇葩),一來尋常都有二條試毒來做這項工作,二來如果不涉及視聽分析,絕大多數國產電影在内容上也很難豐富到能支撐我對頭條的要求。
但《好東西》是少見的我格外想用頭條安利卻又一時不知道從哪兒誇起的國產電影,它有點過于豐富了,就好像生活和女性本來的樣子。
那麼,就請邵藝輝保持這樣的創作欲望和創作水準,每兩三年拍一部電影,給我們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