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等了2年,女神全裸回歸,我要狠刷三遍,歡迎閱讀。
「寡姐」離開漫威,已經兩年了。
這兩年,她沒有一部主演新片上映。
直到最近,才終于回歸。
預告片剛一釋出,就把魚叔驚豔到了。
依然美麗,依然性感,依然氣質卓絕。
不僅如此,寡姐這回還極大膽地貢獻了銀幕全裸。
到底是何方神聖,能讓女神如此為藝術獻身?
今天,魚叔就來說說這部它——
《小行星城》
Asteroid City
畫面一出,相信許多影迷就已經猜到了。
導演,是電影界的「審美天花板」韋斯·安德森。
前陣子,短視頻就曾刮起一陣「韋斯·安德森濾鏡」風。
無論國外國内,這個标籤迅速成為高流量的密碼。
随便打開一個視頻,幾乎都能讓人感到「以假亂真」。
甚至,還有不少網友專門出教程。
從穿着打扮,到後期調色,全方位教你如何打造「韋氏美學」。
雖說這一拍攝風格火遍全網,但或許很多人對韋斯·安德森并不熟悉。
作為電影界著名的「強迫症」患者,他堪稱全才。
所有電影自編自導不說。
服裝、道具、攝影、配樂……
每一個細節,他都要牢牢掌控。
這種對電影制作的極致把控,成就了他強烈的個人風格。
最為顯著的特點,自然是對稱性構圖和夢幻色調。
俗稱,治愈強迫症的福音。
就拿他最具代表性的《布達佩斯大飯店》來看。
想必有不少觀眾喜歡他,就是被精致的畫面所吸引。
據他合作過的攝影師所說,導演每天走進片場的第一句話,一定是詢問攝影機是否放在中間。
電影中的畫面,也确實印證了這點。
大到酒店全景,小到泡澡的場景。
甚至連蛋糕盒的特寫鏡頭都不放過。
這世界上,就沒有韋斯·安德森對稱不了的畫面。
舒适,觀感着實很舒适。
在此基礎上,童話般的色調更是神來一筆。
《布達佩斯大飯店》中,它是夢幻的芭比粉。
《月升王國》裡,它是溫馨的檸檬黃。
而到了《小行星城》這裡,它變成了令人愉悅的蒂凡尼藍。
這「多巴胺配色」,絕對是行走在時尚前線的弄潮兒。
也難怪會有影迷常把那句話挂在嘴上:
提高審美這件事,你媽可能教不了你,但韋斯·安德森行。
确實,很行。
韋斯·安德森變态般的強迫症,不僅體現在靜态畫面的對稱。
更在于每一個運動鏡頭的規整。
平行位移。
中心推拉。
上下仰俯。
180°翻轉。
這種極致的對稱畫面+整齊運鏡,給他的電影帶來了一種卡通式的幽默感。
比如在《布達佩斯大飯店》裡,那段經典的追逐戲。
明明身處危急時刻,可角色的對話卻依然不緊不慢。
誤入教堂、闖進比賽、玩鬧般的槍戰……
性格鮮明且怪誕的人物,配合木偶戲般的動作,宛如可愛的卡通。
不得不承認,韋斯·安德森絕對是好萊塢獨一無二的黑色幽默大師。
到了《小行星城》中,他的形式感更加肆無忌憚。
直接用電視+舞台劇的形式,講了一個「戲中戲中戲」的嵌套故事。
第一層,是電視台講述一個劇作家創作劇本的故事。
畫面由電視直播間,逐漸變為戲劇舞台。
第二層,是舞台上講述一個《小行星城》的故事。
畫面由黑白的幕後,轉向彩色的戲内。
因此,電影裡的每個場景都具有很強的舞台劇化特質。
角色的出畫和入畫能明顯地被感知。
标志性的橫移鏡頭,也是在舞台劇中很常見的一種告知觀眾人物狀态的方式。
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很直白地告訴觀眾:
故事是虛構的,你是旁觀者。
對于強調沉浸體驗的電影而言,這很奇怪。
别說形式了,内容上也開始強行拉着觀眾在戲裡戲外反復橫跳。
信息量密集到魚叔反復刷了三遍,才看出個所以然。
不愧是好萊塢最叛逆的導演。
這也說明,韋斯·安德森的電影,值得反復品味。
只看一遍,是遠遠不夠的。
韋斯·安德森的電影,不僅僅擁有無數死忠影迷。
不少明星大咖,也是他的鐵粉。
只要能在他的電影裡小露一面,根本無所謂角色大小,片酬多少。
就說這次的新片《小行星城》。
認明星,幾乎成了觀影的一大驚喜。
故事發生在位于美國西部偏遠沙漠中的小行星城。
之所以叫小行星城,是因為在公元3007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在這裡。
不僅造成了巨大的隕石坑,也留下了來自外太空的隕石碎片。
久而久之,這裡形成了一個風貌獨特的小鎮。
成為了各路科技迷和天文愛好者的聚集勝地。
小鎮地理偏僻,總人口只有87人。
但和每一個旅遊景點一樣。
餐廳、旅館、加油站……
旅途必備的設施,一個都不少。
這裡,即将舉辦一場别開生面的天文學夏令營。
家長帶着孩子,老師帶着學生,形形色色的旅客陸陸續續地湧入小鎮。
活動的主角,是一群熱衷科技發明的天才少年。
他們的小發明,奇思妙想,充滿創意。
可單人操控的便攜式飛行器。
可遠距離粉碎目标的粒子分解槍。
利用宇宙射線讓植物加速生長的培養裝置。
(不過會讓蔬菜出現毒性)
可在星體上投射影像的天文成像儀。
但,所有這些小發明,都沒有頒獎禮當晚的一件事更神奇——
外星人突然造訪地球。
一瞬間,所有人屏息凝視,不敢作聲。
好在,他沒有任何侵略目的。
而是靜悄悄的走下飛船,蹑手蹑腳地拿走了放在地上的小隕石。
順便,留下一張友好的紀念照。
結束。
看似無害的舉措,引來了軍方的巨大騷動。
很快,政府臨時宣布要将小行星城隔離。
對内,實施軍事管控,不讓他們與外界聯系。
對外,連夜編造故事,掩蓋事實。
突然被封鎖的人,自然不甘就此作罷。
索性聯合起來,設局聯系外界,曝光真相。
前面也說過了,這部電影是戲中戲中戲的結構。
沒錯,上面這個故事是虛構的。
是一部名為《小行星城》的舞台劇。
舞台之外,又通過電視節目的方式,呈現出這部劇的創作幕後。
作為區分,舞台部分是彩色+寬銀幕。
而到了電視節目和幕後,則是黑白+窄畫幅。
台上台下,戲裡戲外。
導演不斷借演員之口,反復提醒觀眾看到的一切都是假的。
那麼,他究竟想要表達什麼?
韋斯·安德森的電影主角,通常都遇到了情感創傷或精神危機。
《小行星城》的主角奧吉(詹森·舒瓦茲曼飾)也一樣。
他是一名戰地記者。
不久前,妻子病逝。
面對兒子和三個女兒,奧吉内心飽受困擾。
如何「像大人一樣」告訴孩子這個噩耗?
身為鳏夫,自己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一系列問題,令他焦頭爛額。
表面上,故事講的是家庭危機。
但從深層次來看,是人類對未知的恐懼。
這種不安感,也從戲中延續到舞台之外。
電影後半段,飾演奧吉的「演員」突然離開舞台,闖入後台。
憤怒地撕掉假胡子後,向導演訴說自己的迷茫。
他無法理解戲究竟為什麼要這樣寫,但卻不可控制的代入奧吉。
可越是想要尋求解答,反而越是迷惘。
他一頭扎進思維的漩渦,不斷質問自己——
在廣袤的宇宙之中,不是應該有某種答案嗎?
說罷起身離去。
留下無措的導演,和螢幕前一頭霧水的觀眾兩兩相望。
韋斯·安德森在戛納的采訪中表示——
電影的部分内容和我們在生活中無法控制的事物有關。
得到這個答案之後,奧吉的舉措變得合理了。
延伸到故事發生的1955年,正值美俄冷戰。
二戰的恐慌尚未褪去,第三次工業革命又如火如荼地展開。
復雜的環境下,普通人的精神狀态大都圍繞着三個詞:復雜、混亂、迷茫。
孤獨,成為必然。
無法溝通,也是常态。
被時代逼迫着向前進的人們,急需找到生活的希望。
奧吉找到了同樣陷入迷茫的女演員,米琪(斯嘉麗·約翰遜飾)。
兩人互訴衷腸,相互慰藉。
看似有了新的開始。
但正如橫亘在兩人之間的空間。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永遠是那麼遙遠。
離開小行星城之後,誰又能說得準呢?
所謂答案,本就是虛妄。
自我懷疑,才是人生的常态。
照舊是随便截一幀就能當桌面的精巧畫面。
故事也秉持着一貫的「成人童話」風格。
時不時蹦出一個「韋氏幽默」,讓觀眾忍俊不禁。
按理來說,作為一部典型的韋斯·安德森之作,《小行星城》口碑應該還不錯。
可奇怪的是,觀眾這次好像并沒有那麼買賬。
豆瓣6.8的評分,打破了導演不低于7分的紀錄。
魚叔看來,這部片的問題就出在于,它實在是太「典型」了。
對于韋斯·安德森而言,電影更像是一個極致的藝術實驗品。
他不斷打通各種電影表現形式,嘗試探索新的叙述可能。
沉重的議題,往往被隐藏在精巧的設計背後。
比如《布達佩斯大飯店》,它的本體是小說。
是一個集合了謀殺、陰謀和暴力的故事。
潛藏在背後的,則是對戰前歐洲黃金時代的緬懷。
安德森卻采用遊戲般的叙事風格,讓觀眾耳目一新。
跟着電影的邏輯一起玩,也能看得很開心。
又比如《法蘭西特派》,它是以雜志的形式展開。
結構越發復雜,故事關聯性不再緊密。
組合在一起,是對逝去的紙媒黃金時代的一次致敬。
這一次,口碑就有些下滑。
當電影内核上升到談創作的層面,很容易勸退一些來「玩遊戲」的觀眾。
到了《小行星城》,韋斯·安德森更是砌起一堵高牆。
在舞台劇的包裹下,直接放棄故事的基本叙事性和邏輯性。
繁復的結構,大段的台詞,很容易讓觀眾感到信息過載。
而最容易代入的角色,也變得越來越抽象。
所有的一切,只為作品的内核服務。
借用影迷的一句評價:這部電影是他對生命意義的詩意沉思。
但問題是,這個内核過于宏大。
在創作者看來,詩意沉思是對自我和社會的反思。
可對于想看故事的觀眾而言,确實很容易感到言之無物。
從《布達佩斯大飯店》到《小行星城》。
本質上,這是韋斯·安德森的個人進化。
越來越沉溺于風格化的他,早已用形式吞噬了内容。
喜歡還是讨厭,都有各自的道理。
正如《Variety》的評價所說——
《小行星城》看起來令人驚豔,但作為一部電影,它只适合安德森的忠實粉絲,或許甚至連他們都不會太多。
當然,在好萊塢商業電影席卷全球的時候。
韋斯·安德森對電影的偏執和純粹,卻又顯得那麼獨特和閃亮。
不可否認的是,他絕對是這個時代最不可替代的「異類」。
作為他的骨灰級影迷。
魚叔依然很期待下一部浪漫的「成人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