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一個人越喜歡上班,越容易失業,歡迎閱讀。
工作無需熱愛,策略邏輯更關鍵。
因為越有執念,就越幹不好任何事。
這世上的東西,都是你愛的越多,受傷的幾率越大。
人是這樣,工作更是這樣。
大家千萬不要去熱愛一份工作,工作也不需要被你熱愛,你越熱愛反而越幹不好。
記住,你把一件事做好,和你愛不愛它,完全是兩碼事。
因為熱愛,并不是把一件事做好的充要條件。
你還需要有策略,有計劃,甚至還要有天賦,它們綜合產生作用才讓你把一件事情做成。
光靠熱愛就能把工作做好,這種想法過于片面,也不符合現實。
雖然熱愛是好事,但熱愛過了頭不見得是好事。光有熱愛沒有計策,最後一定會失業。
因為任何事情只要你投入了,不管投入的是什麼,時間也好,金錢也好,感情也好,只要投入了,你就一定會期待收獲。且投入地越多,相應地,你對最終回報的期待值也越大。
可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你當下去投入,回報可能很晚才到來,有時候甚至根本沒有回報。
比如當你喜歡一個女生,各種噓寒問暖,關心備至,最後肯定不希望只和對方做朋友。但對方卻不為所動,你發現再怎麼努力都沒用。
再比如當你拼命去争取一份職位,前期做了很多準備,精心打磨簡歷,但最後對方卻突然因為總部命令關閉了招聘職位,你的努力也付諸東流。
這種情況才是生活的常态。
古人說盡人事,聽天命,很多事情靠個人的力量去掌控是很難的。我們只能做好自己的那一部分,剩下的,只能交給環境,交給時間。
年輕的時候容易打雞血,覺得人定勝天,只有挨過了社會無情的鐵拳才知道,哪有什麼人定勝天,都是聽天由命。
回到正題,工作也是一樣的道理。
做好一件工作的前提,不是熱愛,是邏輯。
如果說熱愛是熱烈的情感,那邏輯就是冷酷的理智。很多事情只有當你不上頭了,不打雞血了,看待和理解的時候反而更客觀,更遵循它的自然規律,更有可能把事情做成。
每個行業,每個公司,每個工種,都有它的特定邏輯。這個邏輯包括這份工作的特性,底層的運轉規律,所需要對應的技能和性格等等。
比如工作特性,這一點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時候都忽略了,但這才是你把這份工作做好的大前提。
有的工作需要具備很強的多線任務處理能力,每天在手機上回三四個客戶的消息是常态,而且腦子還不能亂,每個客戶對應的任務和計劃是什麼都記得清清楚楚。
這種工作對于習慣專注做一件事的人就不适合。
有的工作需要你能言善辯,在不同人之間輾轉騰挪,三言兩語就能抓到對方的需求,不但能接住對方的話還能馬上給與滿意的答復。
這種工作對不喜歡和人打交道,情商不高的人就不适合。
有的工作需要你對細節非常敏感,一點數據上的差異就能看出問題,能夠從龐大的信息中高度總結出問題的症結所在,并提供精準的解決方法。
這種工作對不擅長處理復雜信息,只能夠單線程工作的人就不适合。
每個工作的特性,對應了把它做好的要求。而這個要求最後都要和你的特性匹配,一旦不匹配,就會出問題。
決定你應不應該幹一份工作的前提,不是這個工作能不能賺大錢,也不是老板畫的餅有多麼香,而是你理不理解,以及理解以後檢查自己适不适合。
再比如底層運轉規律。
行業不同,公司不同,工種不同,那麼做好工作的方法就大不相同,我們要去理解其中的規律,才能運用它們把工作做好。
銷售工作的運轉規律是什麼?
是對產品,對客戶,對市場的理解,并由此構建出一條有效的獲客方法論。
對產品的理解,決定了你賣貨的時候如何去提煉賣點和話術,不然人家為什麼買你的東西而不買其他競品?
對客戶的理解,讓你知道怎樣站在客戶的角度去共情,去產生痛點需求,而不是生硬地去和客戶套近乎。
對市場的理解,決定了你在多如牛毛的獲客渠道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條,而不是什麼都去嘗試,什麼種類的客戶都去跑。
再比如做公關的邏輯是什麼?
是對企業業務的理解,對傳播媒介的理解,對人性的理解。
對企業業務有了深入理解,你才會知道公司最需要公關來創造什麼價值,不然就是亂槍打鳥。一個初創期的企業和一個發展成熟的企業,對公關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樣的。
對傳播媒介有理解,你才知道最有效達到傳播目的的方法有哪些。因為企業公關通常都是預算比較少的部門,拿着少預算卻要幫老板辦大事,巧婦也不能難為無米之炊。
對人性有理解,你才會知道如何調動公眾的情緒,把控輿論的論調,朝着對你品牌有利的方向去演進。人們喜歡聽什麼,不喜歡聽什麼,關注什麼,在意什麼,這裡頭都有大學問。
只有把規律摸熟了,你才知道要把這項工作做好,哪些關鍵地方是必須要掌握的,哪些是邊角料的東西可以不去管的,怎麼去分配自己的精力,怎麼揚長避短,慢慢你做事情就會變得有策略性,而不是盲人摸象,一通亂打。
這一整套思路,跟熱愛其實沒什麼關系。熱愛,只是讓你把這個學習過程加速了而已。
像我身邊很多工作事業做得非常成功的人,我問他們真的熱愛目前的工作嗎,他們的回答基本上都是 No,10 個人裡只有 1 個真的喜歡。
而剩下的 9 個人,他們的觀點出奇一致:
工作,就僅僅是工作而已,它和吃飯,睡覺,打遊戲,健身,沒有本質的區别。工作是一個事件,我對這個事件進行投入,從而獲得回報。當我想要把這個事件做好,我就去深入研究它,然後優化我的投入 - 產出模型,最後提高我的回報率。
你看,這和熱愛沒有半毛錢關系。
可當你有了這種思維,就會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換什麼行業都能夠快速上手,做什麼工作都能迅速成功。
因為你剝離了情緒,不再投入感情,而是像一個 AI 機器人一樣去拆解分析。
做得對的事情,提煉關鍵,總結規律,然後復制到其他領網域去反復驗證。做錯了的事情,找到原因,復盤功過,調整策略,重新再來。
整個過程都沒有熱情的打雞血,而是充斥着客觀和冷靜的氣氛。你不會因為得失而過度影響情緒,產生心理波動。
這,反而才是做成一件事的基本素質。
最後和大家說一個職場上的現象,很有意思。
許多做投資的,做律師的,做廣告的人,往往在職業生涯後期會跳槽到五花八門的行業裡去,而且都能夠做得風生水起。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這類工作,都屬于 B2B 的服務行業,也就是服務其他行業公司的行業。
而當你要去服務其他行業客戶的時候,勢必就要把人家行業的規律摸清摸透,才能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和服務,否則人家憑什麼要請你?
正因如此,服務業有一個基本技能非常重要,那就是快速了解一個行業的能力。
這個月你在研究快消行業的品類增長,幾個月以後可能又要去了解醫療行業的市場發展狀況,這種快速切換賽道環境的工作模式将貫穿始終。
因此做得好的人,往往都是經過數年的磨煉最後掌握了一套方法論體系,幫助他們快速融入一個新行業,摸透這個行業方方面面的規律。
商業模式,财務模型,產品研發,市場競争,組織架構,銷售渠道,營銷傳播 ...... 看上去每個都是復雜的難題,但在這些人手裡卻能快速串聯起來構成對這個行業的完整理解。
所以做 B2B 服務行業的人,很多後面都會去讀 MBA、EMBA,他們需要不斷拓展自己的技能體系邊界,才能完整掌握對行業的認知。
這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大公司大企業,空降過來的高管很多都是咨詢、投資、律師的背景出身。
即使他們以前并沒有在這個行業裡深耕多年,但憑借自己快速學習的能力,也能迅速上手。
你說這些人熱愛自己的工作嗎?不見得,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們一定很擅長學習。
因為找到了規律,化繁為簡,這只是一項工作而已。
記住,不要去熱愛工作,去學會搞定工作,這才是正道。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張良計 "(ID:zhang_liangj),作者:張良計,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