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芥末堆左希:何以盤桓,100個教育創業故事案例復盤,歡迎閱讀。
芥末堆鎮店記者左希在 GET2024 分享
11 月 11 日至 12 日,芥末堆在北京舉辦以 " 新質學習力,通向更美好的教育未來 " 為主題的 GET2024 教育科技大會。在 12 日的領袖論壇上,芥末堆鎮店記者左希就《何以盤桓:100 個教育創業故事案例復盤》進行了主題分享。
以下為演講實錄,經編輯:
我是左希。芥末堆的一員。一個講故事的人。
過去的 600 天裡,我對話了 100 多位創業者,傾聽并且記下他們的故事。事實上,沒有一個行業,比教育在過去兩三年裡遇到的轉折更多。教育行業正在從過去那種非此即彼的競争關系裡走出來,呈現出一種新的樣态。
人們在窄廊中停停走走。
1
我認識一個 90 後的小夥子,他叫胡磊,是 " 研學頭條 " 的聯合創始人。
有一天晚上,胡磊打電話,說他确診了焦慮症。心率會突然從 80 飙升到 140,馬上就要猝死的那一種。他強迫自己不工作、不看手機、不回信息,才勉強好一些。
2020 年是研學行業的分水嶺。胡磊親眼見證了數以千計的中小企業敗退,活下來的退租裁員、縮減規模。大批人才流失。緊接着,是放開後的内卷,一天一個價,便宜的讓人不敢相信。暑期過後,各地政策相繼出台,進一步規範學生出行的時間、距離、次數、費用。一些原先畢業季能做到 30 萬人次的機構,腰斬後減為 10 多萬。
胡磊每天都在路上。他和一千位從業者聊,被問及最多的話題是:你對未來的市場走向怎麼看?這些中小從業者充滿了迷茫,看不明白接下來該怎麼做,不知道要不要繼續堅持。
胡磊說,他無法給出答案。
人生的黑暗在一些瞬間就是難以渡過了,但實際上,我們仍舊是可以渡過的。
上個月,胡磊發起了一個叫做 " 研學新青年 " 的演講活動,邀請 35 歲以下的年輕人做分享。他們可以吐槽行業,可以犀利點評。希望從年輕人開始,尋找到破局新思路。
每個人每天睜開眼來都要問,今天怎麼過?今年怎麼過?明年怎麼過?人們想要與現實不一樣的東西,在不在乎它是否需要一千年才來,這是抑郁和希望的區别,這是面對這個世界最有力的回擊。
2
在中國,每天有 63 所鄉村小學消失。每過 1 小時,就要消失 4 所農村學校。
斯民小學,一所浙江山裡的小學,創辦于 1905 年。
這裡曾是幾代人的啟蒙學堂。住在那裡的人說,斯民小學是根,如果學校沒了,魂便沒了歸處;離開那裡的人說,這座百年村小怕是他們與村莊的唯一聯結。
那裡的老師和學生在村子古屋裡上課,去開花的樹下讀書,後山裡郊遊,鄉野教育悠然生長。
" 鄉 " 是關于傳統和歷史記憶的;" 野 " 是關于想象力的教育。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員,語文老師王麗,用了八年時間跟拍記錄這所學校。她導演的紀錄片《斯民小學》映射出 10 萬所鄉村學校的滄海桑田,也觀照了中國鄉村教育的前世今生。
王麗說,很多人認定斯民小學難逃消失的宿命,但是,在大的歷史進程中有一些東西需要留下來,它是一種集體記憶,一種向前的原動力。
只有擁有慈悲與信仰的力量,對生命有高貴的尊重和體察,對周圍的模糊感保持清晰,才不會畏懼渺小、恐懼和卑微。
3
教育的目的在于抵御風俗和輿論,使人貼近真實之物。
大嘴,畢節人。戰國時,那裡屬于夜郎。山川交錯,烽鼓不息。
畢節人有股子野生的力量。大嘴說,那是一種打不死的匪勁兒。
在大嘴看來,這一代教育者普遍出身于近乎十八世紀的、農耕文明下的教養環境,成長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的風俗之中,長大後面對的是一個互聯網的輿論時代,一個沒有正确答案的時代。然後,還要去做教育,要去影響孩子。
這個時候,就不僅僅是做教育,還需要讓自己免于恐懼,擁有穩定的自己。好的教育,就是能不停地給孩子帶去非生活境遇的信息,打破原有的生活範式,讓人擁有主動權,去掌握自己的生活故事。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把破碎的世界串成個體的生活故事。
去年,大嘴收到了一家素質教育平台的入股邀請。對方提供資金、團隊、運營支持,計劃三年之内将付費用戶擴容 100 倍。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大嘴拒絕了。
大嘴說,在一個沒有正确答案的時代裡做教育,教育者需要解決一個核心問題:我們怎麼理解自己,理解自己和别人的關系,理解和世界的關系?
這些答案,他還沒想清楚。
尼采說,教育應該促使人擁有一種 " 不合時宜 " 的能力。與時間保持距離,不完全沉浸在當下,不絕對與時俱進。
4
我們都是被時代困住的人。被困,逃離,再回來。
從 2022 年冬天到 2024 年冬天,是創業者、普通人鬥折蛇行的三年。
今年三月,我遇到了一位堅強的女性,一位母親,一名創業者,一名公益人。她是邢子凱。
疫情期間,她經營的五家幼兒園讓她背負了上千萬債務。賣房還債的同時,兒子被确診患上了 KCNT1 基因突變,這種病會阻礙人的語言、學習和社交,全球無成功治愈案例,只能靠藥物和康復訓練緩解。
最難時,邢子凱想過用一根帶子,用自己的命換兒子的命。她把那種痛形容成早上沒法呼吸," 你生理上是能呼吸的,但心理上喘不過氣來。"
為了治病,邢子凱全家搬離北京。大多數時候,一家人靜靜地坐着等待,看螃蟹破土、看雨滴落下。上天眷顧,兒子的病情逐漸好轉。從最嚴重時的昏迷不醒,到慢慢坐起、學會邁步,一步步蹒跚。
邢子凱寫下了十一本書,分享教育心得與人生感悟,參與公益活動,幫助更多罕見病家庭。她告訴我," 絕望,翻過來,就是希望。"
教育的核心邏輯是什麼?是教人如何去擺脫外在絕對的好或絕對的壞,促使人得自由。
5
過去一年,張健回收了 300 多家倒閉機構的二手設備。
他是前教培人,如今是教培 " 收屍人 "。
春節前後,是張健收購新手創業店鋪的高峰期。他說,去年 70% 的新手創業店都倒閉了,而今年,倒閉的主力是超過 300 平米的大店。
與創業失敗、機構閉店同時發生的,是新的創業者闖入。在一些行業,離場和入場的數量幾乎是一比一。一個創業者倒下去,新的弄潮兒冒出來。
張健說,每次輪到教培機構開現場都挺火爆。得到消息的一些家庭會開車來搬東西,從 9 塊 9,一路到 199。一所小型幼兒園或教培機構的全套回收價格通常是二至三萬元。這裡面,影響價格高低的硬通貨,是空調。而一套二手空調的市場價格,大概在 800 至 1300 元。
盡管如此,并不是所有機構都能接受以這樣的方式來收拾殘局。有一半的客戶不接受開現場,出于面子還是其它各種原因,他們并不希望讓人知道機構倒閉了。一般是講好價格,約定了時間,找人迅速搬走。
教育在這一刻,成為了一條忒休斯之船。
人們很少會意識到,自己生活的模式與世界歷史的進程之間,有着錯綜復雜的關聯,這些關聯無往不在的影響到我們變成哪種人,怎樣應對私人困擾,可能參與怎樣的歷史塑造。有那麼多人如此徹底、如此迅疾地遭遇如此天翻地覆的變遷,那麼,這是什麼樣的時代?
6
今天是個沒有價值主張的社會,教育已經不可能了。
芥末堆有一個叫 " 二茶 " 的對話欄目,三個人讓我印象最深。
沈海英,曾就職華為海外市場,為了陪伴女兒成長,自修了耶魯大學日常家庭養育課程、芬蘭自然教育指導課程、中科院心理所課程,跨行成為一名教育心理咨詢師。他說:
" 當生态回歸至野蠻,教育需要保持并對抗人的動物性。"
靳偉,在教育、金融、創投領網域分别拿過幾千萬投資,經歷過并購、重組、裁員、重啟等全過程。他說,創業精神正在被社會改造,當創始人從一種時代符号迅速地蛻變為另一種符号,你必須嚴謹地看待這個世界,然後樂觀地參與其中。越是在一個價值失序的時代,越要堅守某種精神。
匪叔,網紅級教育博主,三觀極正。他告訴我,這是全球覺醒時刻,真正的趨勢是人性的回歸,而不是政策或突發事件所驅動。如果你願意醒來,你會發現心态改變了,不再把成功寄托于未來某個目标。
已過的世代,無人記念;将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記念。
阿甘本說,什麼是當代人?當代人是他 " 牢牢地凝視着自己的時間,從而感知到的不是它的光明,而是它的黑暗。"
7
教育關聯亘古問題,但教育面臨的挑戰卻都有鮮明的時代性。在座的各位注定前半生和後半生将在不同的世界格局中感受恍如隔世。怎麼辦?
我們的時代是一堆大火。100 年前,尼采對當代人的無謂匆忙深惡痛疾,也感慨人們一再地堕落,他說,要在自己的身上,克服這個時代。
絕對與時俱進是盲目的,也并不存在什麼周期需要我們穿越。在一個道德匮乏的社會,唯有,發現自己身上不屬于自己的部分。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就是克服我們自己。克服并非簡單的批評、嘲笑、抗争或者逃離,克服是指來自我們内心的認定與堅守——
請勇敢地,去做一個不合時宜的人,做一個無時代的人。
哪怕躲不過,哪怕每個人都要承受一種時代的高燒的消耗,至少我們應該意識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