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内娛第一代神曲女王”王蓉:比網紅有實力,比頂流缺運氣,歡迎閱讀。
文 | 安青
編輯 | 9527 喵咕君
第六季《浪姐》開播,争議最大的是節目組讓王蓉一輪遊了。
看不下去的不止觀眾,還有央視,畢竟王蓉在節目中的表現有實力,有品性,相比起事兒多還不努力的陳德容,的确不該是被淘汰的那一個。
但對嘉賓知名度和口碑都有要求的綜藝,所謂唱跳舞台競争的本質,實際是除舞台之外的競争。
在這樣的 " 潛規則 " 之下,陳德容躺平依然完勝,王蓉再努力也會成為犧牲品。
因為比網紅有實力的她,比頂流缺運氣,内娛第一代神曲女王已成過去式。
一,連續締造爆款,國民度不足成硬傷
《免我蹉跎苦》的歌詞,似乎是對王蓉處境的映照。
節目組把唱跳最好的王蓉當炮灰,正應了那一句,專挑她一個人欺負。
無論是詞曲風格還是唱跳,都精準的落到了王蓉的舒适圈裡,觀眾對她的初始印象,就是走唱跳路線的神曲女王。
因此初舞台的完成度高幾乎是必然。
往前追溯,王蓉有更多比《免我蹉跎苦》更讓人上頭的歌曲,比如風格對标《江南 style》的《好樂 day》,把中式英語融入到歌詞裡,還在 mv 中跳起了掀裙舞。
這種大膽又張揚的風格,使得王蓉頗受争議,但并沒有影響她繼續把這條路走下去,随即推出了崩壞三觀,争議更大的《壞姐姐》。
而真正用幾句歌詞就讓人聽起來上頭的,是随後放出的《小雞小雞》。
不同于常規創作形式,而是對歌詞化繁為簡,直接用大量動物叫聲替代,配合魔性 mv,十分洗腦。
而這種新奇作品也成功火向海外,王蓉也繼續這種創作風格,交出了《鲨魚鲨魚》,《抖抖傲》等作品。
這些神曲或是無腦的音符輸出,或是帶有對某些社會現象的嘲諷,王蓉玩起了音樂界的無厘頭風。
但實際上,在成為神曲女王之前,王蓉也是圈内公認的才女。
在《非想非非想》這張專輯推出時,王蓉走的路線還不是發癫的神曲風,其中有不少歌曲旋律好聽,歌詞又意味深長,顯然是可以在流行這條道路上能夠有所造詣的。
只不過《我不是黃蓉》火遍大江南北,讓王蓉因此收獲名氣,也讓她就此擁有了獨一無二的神曲女王标籤。
後續的《哎呀》,《爸爸媽媽》都曾是傳唱度極高的大熱門,只可惜連續締造爆款後,終究是歌比人紅。
而後浪推前浪是必然,當更朗朗上口的新曲推出時,就将國民度不足的王蓉拍在了沙灘上。
二,千裡馬遇貴人,神曲風格不适應流行風口
王蓉的作品風格,只有一個明确的目的:聽一次就能被記住。
像無數歌星一樣,王蓉小時候就喜歡唱歌,大學進入播音主持專業後,因為參加了名為 " 廣院之春 " 的比賽,讓她拿下了金獎,同時被吉他演奏家劉天禮青睐。
王蓉這樣的千裡馬一旦遇到貴人,就有大肆施展拳腳的機會,于是她跟着劉天禮學吉他,還嘗試自己創作。
《晨霧》這首歌讓王蓉找到了創作的感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因為坐在鐵路旁聽到楊樹被風吹動的聲音徹底被激發。
當時的王蓉,頗有幾分王菲般的靈氣。
因為劉天禮,王蓉又遇到了另一個貴人 -- 劉天禮的兒子劉春,外号老貓,兩人湊到一起直接搞起了樂隊。
在前期做音樂時因為名氣不足,王蓉只能想方設法的給自己創造機會,老貓建議她逢人就發自己的 demo。
英皇曾經的執行董事,梅豔芳,鄭秀文的前經紀人李進,在聽到王蓉的 demo 後将她與王菲,丁薇等人聯系到了一起,因為她們都有着同樣的聲音。
而《非想非非想》正是在被李進看到後推出的首張專輯,詞曲大部分是由王蓉與老貓合作完成。
雖是初出茅廬的新人,但王蓉憑借自身的才氣拿獎拿到手軟,只可惜後續乏力,王蓉推出的新作品很快就出現了叫好不叫座的現象。
《我不是黃蓉》雖然讓王蓉短暫抓住了爆點,用副歌先行的模式開口就讓人印象深刻,但彩鈴時代的到來,大量神曲的出現讓《老鼠愛大米》,《兩只蝴蝶》等迅速攻占了網絡神曲市場。
王蓉的《我不是黃蓉》也紅了,卻不具備長線流量,再加上踩熱點的《芙蓉姐夫》對女性外貌的攻擊,又讓她頗受争議。
想紅的心思直白的放在她的作品裡,在追趕熱潮時有用,但當新流行風口到來,神曲風就會被淘汰。
王蓉想從神曲女王轉變做流行女王,推出了《了了》等歌曲,卻只能讓人感嘆一句,原來的确是王者,再無其他了。
三,從迎合下沉市場到被質疑淘汰,殘酷現實令人共情
老貓對王蓉事業的助力不言而喻,在神曲界有太多像《我不是黃蓉》一樣的作品,皆由老貓制作。
比如《傷不起》,《老婆最大》等,同樣過耳不忘。
簡單易懂的歌詞,搭配強制記憶的套路,讓觀眾想不記住都難。
但迎合下沉市場,最大的弊病就是難以獲得長線發展,無法積累自身口碑,只能淪為了做快餐生意的小店。
市場愛聽什麼就做什麼,不具備前瞻性,就是快消費的產物。
盡管王蓉的出發點是想抓住現有的資源,讓耗不起的團隊盡可能的多收獲一些,但也因為功利性太強受到質疑。
沒有大公司的力捧,也因為标籤化太強,難以時刻抓住流量方向的王蓉,只能成為過氣歌手。
以至于在實力強勁的情況下,《浪姐》也會不自覺的忽略王蓉的大 vocal 屬性,不看實力,只看過往的标籤能否掀起話題流量。
王蓉在行業中的奮鬥史,像極了那些努力卻得不到重用的打工人,而《浪姐》放大了這種現實的殘酷,令普通觀眾深感共情。
因此大眾才會對王蓉的淘汰,如此意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