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殘忍現實,日本人的身高越來越矮了,歡迎閱讀。
日經新聞曾在 2022 年發布了一組數據,2021 年日本 17 歲男性的平均身高為 170.8 厘米。
粗略一看似乎還過得去,但如果比起 1994 年的 170.9 厘米,最近 30 年日本的平均身高不僅沒有增長,反而降低了 0.1 厘米,就有點不可思議了。
如果說日本經濟失去了三十年,那日本男性身高也同步消失了三十年,兩者算是正相關。
為什麼說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不正常?因為對比一下隔壁中國,在過去 35 年裡,我國 19 歲男性的平均身高突飛猛進,已經達到 175.7 厘米。
差距一目了然。
日經新聞的題目用了 " 身高極限 " 來形容這一趨勢,說明日本對于國民的生長極限已經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
翻開歷史,其實日本人的身高一開始沒這麼高,祖先追溯到 1.6 萬年前生活在日本列島的原住民——繩文人。
繩文人普遍身材矮小,男性平均身高一般在 155 厘米左右,因為長期生活在封閉島嶼,到處是惡劣環境和貧瘠資源,繩文人只能壓縮自己的體型,減少對食物的消耗,用少量資源讓自己活下去。
這就是 " 島嶼侏儒化 " 現象。
盡管在往後幾個時期,日本人在生產技術得到了革新,終于可以吃上肉,一部分男性身高飙升至 165 厘米。
但自從佛教傳入日本島嶼後,從飛鳥時代開始,日本皇室又開始限制食肉了。
公元 675 年,天武天皇更是頒布了一道官方法令—— " 禁止食肉 ",開啟了日本長達千年禁止肉食的時代,因此日本人的身高漲勢剛有點起色,就被迅速撲滅了。
在 13 世紀的鐮倉時代,日本人平均身高還有 159 厘米,到了江戶時期已經下降到 155 厘米,所以配得上從唐朝延續過來的别名—— " 倭 "。
到了明治維新,日本經濟條件有了好轉,開始全盤西化,照搬歐洲的飲食習慣,一向讨厭食肉的明治天皇,更是帶頭在民眾面前食肉。
日本人的餐桌上終于出現豬牛羊肉,以及各種高蛋白食品,日本官方也給小學制定一天一斤奶的計劃。
在一番 " 惡補 " 下,到 1948 年,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增長到 160 厘米。
到上世紀 90 年代,日本人的身高更是拔高到 170 厘米左右。
有學者認為,這是駐扎在日本的美軍幫了大忙。
1945 年,日本人口憑空消失了一截,非常慘烈。
為了彌補青壯年男性消失帶來的人口危機,日本政府讓不少适齡女性與在日本境内的美軍和白人配種,從而改善基因缺陷。
對于這一點,日本官方不斷挽尊,說目前絕大多數的日本人仍然是黃種人,與混交猜測不符,更不承認大和民族的基因存在缺陷。
但不論是何種原因,日本人的身高增長趨勢已經陷入停滞,年輕人的身高越來越矮成為事實。
在沒有飢荒的年代顯得很不正常,這裡面一定出了什麼問題。
2017 年,日本國立醫療研究中心對日本人的身高下降趨勢進行了分析:
2014 年出生的日本男性和女性,到 20 歲時的身高,預計要比 1978-1979 年出生的人,分别矮 1.5 厘米和 0.6 厘米。
為什麼能夠推算出剛出生嬰兒 20 年後的身高呢?
研究人員認為,嬰兒出生時的體重,和成年後的身高增長情況存在強烈的負相關,也就是出生時體重小于 2500 克的胎兒不容易長高。
非常詭異的現象是,從 1980 年起,日本低重新生兒的數量大幅增加,背後可能和 80 年代流行的孕婦減肥潮有關。
在 1980 年前後,有一篇學術論文橫空出世,聲稱限制孕婦體重可有效預防妊娠毒血症,瞬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還得到不少日本權威醫學專家的認可。
日本婦產科學會也在 1999 年制定了孕期理想的體重增加量指标,如果 BMI(體重指數)在 18 至 24 之間,則體重增加以 7 至 10 公斤為标準。
可這個數字遠低于其他國家的指标。
既然得到了科學 " 論證 ",不少孕婦就在醫生的建議下,開始下意識通過縮減飲食、加強鍛煉強度等手段,嚴格控制孕期的體重。
由于大量孕婦長期處于營養不良的狀态,導致新生兒體重過輕,發育不良的現象比較嚴重。
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 2021 年,直到缺乏實際的效果佐證,日本婦產科學會才對标準做出調整 …… 效率就是這麼慢。
國立醫療研究中心負責人森崎菜穂表示:" 在未來十年,兒童的平均身高會繼續下降,男性平均身高還會下降 0.2 厘米左右。"
對于平均身高下降這種事,除了少部分日本網友吐槽幾句,大部分無所謂,甚至還樂見其成,畢竟日本流行以矮為美的風潮。
這股風潮為什麼會興起?也要從 1980 年代說起,當時正是日本經濟發展的巅峰時期,汽車產量穩居世界第一,半導體產業牢牢霸占重要位置。
後面的故事就很簡單了,美國為了制裁日本,一方面出台《對日貿易報復法案》,對日本貿易施加壓力,炮制東芝事件,給日本半導體產業一頓重錘;
另一方面逼迫日本籤訂《廣場協定》,通過貶低美元、拔高日币,在推波助瀾下,把泡沫嚴重的日本經濟徹底拉爆。
經濟上的大動作,确實把日本瘋狂超車的勢頭給壓了下去,然而美國對日本表現出來的蓬勃生機和昭和式強硬作風,已經感到有點後怕。
但美國不能把對待蘇聯的那一套诋毀抹黑做法,直接套用到日本頭上,只能在背後秘密進行一些小動作,而且這項工程一直在秘密進行,不過更委婉和隐蔽而已。
二戰時期的日本戰犯先是逃脫了審判,并且搖身一變成為媒體大亨,為美國執行對日本國民的改造策略。
比如《讀賣新聞》的社長正力松太郎、朝日新聞的副社長緒方竹虎、日本第一個新聞評論員柴田秀利等日本傳奇人物,全是文化戰略中的棋子。
到八十年代,美國想要通過一種更為強力的 " 文化引導 ",逐漸消除日本文化中的雄性特征,也就是去雄性化,要從精神上徹底進行民族改造,讓日本人更聽話。
不少日媒認為,替美國執行這一策略的急先鋒是強尼 · 喜多川,他是日本近代娛樂和偶像產業的第一人。
如今流行整個亞洲的小鮮肉模板,就是喜多川親手開創。
喜多川作為一名日裔美國人,在 50 年代回到日本後,先是在美國駐日本大使館當翻譯助手,然後在朝鮮戰争結束時,進軍日本演藝圈。
喜多川先是從日本各地招募了大批年輕小夥,組成别具一格的小清新男團,對抗當時滿屏皆是高倉健、三船敏郎、加山雄三等硬漢風格。
喜多川培養的第一個 " 男團 ",最初是用來給美軍表演的。
但到了九十年代,喜多川的去雄化戰略變得更加激進,他每年親自挑選約 200 名 8-15 歲的少年進入傑尼斯,并陸續推出諸如 SMAP、TOKIO、近畿小子以及岚等偶像團體。
也是這時期,日本開始進入萎靡的低欲望時代,硬漢在日本娛樂圈日漸式微,而熒屏裡滿是留長發、妝容打扮中性的柔美男星,越來越受歡迎。
日本的審美逐漸走歪,直接往娘炮化發展,客觀上喜多川的推動,但也不是他一個人就能促成的。
說到底,是在日本傳統文化中,天然就有滋潤娘炮文化生長的 " 土壤 "。
比如從 17 世紀江戶時代興起的歌舞伎文化,當時幕府規定,禁止女性和少年表演,所以改由男性來扮演女性角色。
可以說,喜多川只是在适當的契機燒了一把火,把潛藏在日本文化裡的娘炮情結又重新點燃而已。
從 20 世紀末開始,日本的男明星越來越女性化,有的為了追求消瘦感,只好刻意減少飲食來控制身材。
而在日本媒體大肆宣傳 " 矮為美 " 的觀念下,日本女孩也往可愛蘿莉的方向靠攏,越矮越萌,整個國家的審美往畸形發展。
一名身高 165 厘米的年輕人對電視台記者表示:" 以前會覺得别人個子很高真好,現在卻覺得也沒有什麼,只是身高的事情而已。"
這就導致了日本男女在擇偶選擇上,會傾向更矮小更瘦的人,導致下一代更矮更瘦的人越來越多。
當日本從平成踏入令和開始,日本宅男群體的規模也更龐大,大家成天沉浸在二次元裡,逃離現實。
後果就是,人民逐漸喪失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骨子裡失去反抗意識,政治上對美國盲從,精神上也對美國跪倒。
在最新的 2022 年民意好感度調查中,有 88% 的日本人對美國有好感。
還有一個日本人在網上問中國網友,中國目前有多少個美軍基地。
可能在他們眼裡,自己國家有美軍基地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這是一種被征服的文化。
不管美國有沒有 " 文化引導 ",日本都活成了美國最想讓他們成為的樣子,日本國民正在 " 食草化 ",羸弱成了主流,不會反抗,特别溫順。
對于日本國内的變化,我們只能用 " 放下助人情結,尊重他人命運 " 來看待了。
只是讓人擔憂的一點,日本作為東亞文化的強力代表,正持續對外輸出一種極不正常的扭曲審美,而且還被發揚光大,目前已經擴散到整個東亞内卷圈。
盡管在大政策的引導下,國内對于 " 娘炮 " 文化的宣傳已經大幅減少,但縱觀大小熒幕和各類媒體平台,陰柔仍然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流量存在,潛移默化着年輕人,特别是 10 後和 20 後青少年。
日韓已經在去雄化的深淵裡越陷越深,我們還是得保持一絲警惕,前車之覆,後車之鑑。
我們雖然有五千年文化沉澱,有充足的底蘊挖掘,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這場文化戰役走進下半場了,我們要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