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北京胡同裡的最強小戶型:30㎡改出8間房,住下一家六口,歡迎閱讀。
興旺和美的家庭生活, 是許多中國人的向往。 一條拜訪了兩個特别的六口之家, 他們的居所都稱得上 " 極致 ": 一間小到 30 ㎡,一間大至 1000 ㎡, 但幸福都一樣被恰到好處地安放。
30 平裝下 4 室 1 廳,"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
北京二環内的 " 一間宅 ", 面積只有 30㎡, 卻被建築師楊聖晨設計出了 4 間卧室、1 間客廳、1 個廚房和 2 個衛生間, 安頓下了一家 6 口人。屋子設計脫胎于原有的四合院,伸手就能摸到老宅的房梁與檩條,像一座迷你建築博物館; 還 " 穿破 " 了原先的屋頂, 在露台可以俯瞰老城區的瓦海。" 胡同和四合院正在消失," 楊聖晨說," 我們在做的, 是一件挺有使命感的事。"
阿魏重現 " 土樓氛圍 " 的 1000㎡居所
而在福州的山腳下, 福建人阿巍在設計師董欣猛的幫助下, 将一棟 1000㎡" 危房 " 改造成土樓式的空間, 供一家六口人和兩只狗一起居住。 房子内部被置入一個 " 核心筒 ", 串聯起整個家的垂直布局。 一、二樓完全開放, 連着花園、半開放咖啡廳、音樂工作室、茶室; 三、四層自住, 在房間裡就能看到天空、湖水。 家中不設門禁,晚上也常常不關門, 朋友、鄰居來去自由, 讓兒時土樓中的 " 大家族 " 氛圍完美重現。
30 平胡同舊房改造,住下四室一廳、一家六口
" 一間宅 " 是設計師楊聖晨做過的最小,也是最有挑戰性的改造項目:在 30 平的空間裡,做出 4 室 1 廳、1 個廚房和 2 個衛生間。
屋子坐落在北京的二環以内,前身是一間老胡同的民房。側邊的整個山牆面沒有任何窗戶,采光極昏暗,通風也不好。" 第一次進來,我感覺這裡都不太适合人居住。" 楊聖晨說。
但屋主的需求很明确:他們一對夫妻,兩個孩子,老人有時候也會過來一起照顧——這裡要能住下橫跨三代的 6 口人。
藏于胡同之中的一間宅,攝影:肖瑩
盡管看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裡仍有一些特别之處吸引了楊聖晨,比如屋内暴露出來的舉架、檩條,都是原有的木質結構,非常有年代感。于是,他最終決定接下這個項目。
這些獨特元素,其實也是 " 一間宅 " 這個名字的來源。" 傳統建築裡,兩個木結構 ' 一跨 ' 之間的空間,叫做一間。我們經常說的三間房,就是指一棟房屋,被‘四梁八柱’抽成了三個開間。" 楊聖晨解釋。
然而,這座房子只占了其中的 " 三分之一間 "。房屋的整個面寬只有三米,而進深有十米長。刨去走廊,就沒有什麼其他的空間了。
檩條、橫梁,都保持了老屋原有的狀态
既然橫向的擺不開,楊聖晨決定通過不同的縱向标高去設計:把所有大的、開放性的空間,比如客廳、廚房,留在中間懸空的位置。
他把客廳往上抬了一米多,形成室内外的高差。在客廳下方形成的空腔能解決兩間卧室的住宿需求,同時還能做出一個衛生間," 處理手法有點像馬賽公寓," 楊聖晨告訴我們。
他希望把這裡打造成對全家人來說最舒服的空間:小朋友學習、畫畫,還能擺下一架鋼琴,日常也可以在這裡練琴。
1952 年落成的馬賽公寓,柯布西耶在此打造了一座 " 垂直花園街區 ",也啟發了一間宅的設計
空間的立體感,是一間宅最大的特點之一
之前是劣勢的采光,改造後反而成了 " 一間宅 " 最大的亮點之一:在拆除了一部分不需要的牆體,以 玻璃、穿孔板等透明和半透明的材料替代後,空間内的光線變得恰到好處,既通透又輕薄。
此外,廚房頂部也用了玻璃做了一個 " 圍合 ",窗外可以看到瓦當和檩條,四合院風格的古建制式。
" 所以我們也開玩笑說,這就是在做一個傳統建築的博物館。" 楊聖晨說。
側邊山牆的開窗,打造了一處 " 光之角 "
透明穿孔板打造的樓梯,串聯起了房子的上下
走上透明的樓梯,就來到了兩個小朋友的 " 地盤 "。楊聖晨告訴我們," 一間宅 " 的很多尺度和設計理念,本身就是以小朋友為主的。有些空間成人進入可能需要低下頭,但是小朋友不需要,他們在家到處瘋跑也不會被撞到。
" 北京有句老話,叫 "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這種狀态反而就是小朋友的天性,不願意在一個小小的封閉的空間裡生活,而是有一種原始的衝動,希望去衝破這個空間。"
所以楊聖晨索性把屋頂 " 捅破 ",在最頂層做了一個露台,站在屋脊,能看到整個二環周圍的瓦海," 就跟姜文拍的電影一樣,上房揭瓦、在屋檐飛奔 "。
通向閣樓的台階,已經穿過了原先的屋頂
" 小朋友的尺度 "
80 後的楊聖晨覺得自己這代人可能是最後一批童年在平房度過的小孩了——推門就來到院子,在泥巴地裡摸爬滾打,跑去胡同裡來回蹿,都是很自然的場景。而現在的小朋友 " 都是在鋼筋混凝土的盒子裡長大 ",不管住得多豪華,他覺得 " 都少了點溫度 "。
通過 " 一間宅 " 這個作品,楊聖晨希望能讓小朋友們 " 在工業社會的發展之後,依然還能回到返璞歸真的狀态 ":在 " 上房 " 的過程中,尋找、獲得自己對天空、對室外、對自然的向往。
" 這才是生活在四合院裡最重要的東西。" 他說。
廚房頂上的透明天窗,抬頭便是樹木與飛鳥
除了能讓小朋友更多在室外嬉戲,将自然融入生活空間本也是楊聖晨重要的設計理念之一。" 中國人講究二十四節氣,尋求人本身和自然的聯通。"
透過 " 一間宅 " 的天光,能感受到春雨、夏花、秋實、冬雪,整個四季的變化,這是住在高樓大廈裡很難體驗到的。
有一次楊聖晨來訪,無意中抬頭,發現天窗上趴了一只貓。" 這種不經意的、出人意料的驚喜瞬間,是我覺得讓一間宅很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沒有門禁,一千平半開放的家重現 " 土樓式 " 生活
來自福建永定的 阿巍,從小在土樓長大。一棟土樓裡住着一百多号人,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像一個龐大家族。帶着這段難忘的成長記憶,2023 年底,他和家人搬進了現在這個 1000㎡的家," 可以把親戚都聚過來,形成小時候土樓裡一樣的氛圍 "。
房子是 2021 年買下的。當時 阿巍發現 這棟房子的位置 很方便,邊上有湖、福州的旗山山脈,還能實現自己讓親朋好友相聚的心願,就 賣掉了城裡的聯排别墅,買下了這棟房子。 改造持續了一年多,整體費用約 600 萬。
算上常來的父母,一家六口人帶着兩只小狗一起居住,晚上也不會關門,鄰居可以随意進到花園裡聊天,更像是一個社區型環境。
房子改造前
改造後,核心筒串聯起室内不同的功能區
這棟空置了 20 年的房子原本算是一座 " 危房 ":樓板沉降了,地梁裂開來了,十分破舊。阿巍把原始結構的隔牆、平面都打通,打造出一個洄遊動線,讓整個房子更加 " 透氣 "。
改造後,整棟房子被插入一個 " 核心筒 " 中軸,不僅串起了每一層的功能區,其中還藏着一部電梯,家裡四個方向都可以看得到它。
主軸把布局展開的同時,阿巍還引入了 " 樂高 " 模塊化的概念:在一、二樓中置入一個 " 藍盒子模塊 ",串連起了下沉休閒區、音樂教室。阿巍的兒子很喜歡電影,一家四口經常會一起在這個區網域看電影。
核心筒實現空間轉換與功能區網域之間的錯落感
藍色盒子空間連接一層戶外和二層室内,洞口與核心筒的孔洞相互呼應;牆上的傳聲筒裝置為室内增添趣味性
阿巍把整棟房子抽成兩部分:一樓二樓是完全開放的公共空間,三樓四樓則屬于住家的部分。 黑白灰作為基調,點綴一些原木的顏色,地面則使用微水泥,耐用、耐刮。不少家具,桌子、凳子都是 阿巍自己動手做的。
一樓原本是一個車庫,被改成了半開放式咖啡廳,連着花園和茶室,鄰居、朋友都随時可以來坐坐,一起聊天。
二樓有餐廚空間和家庭學堂, 阿巍和家人經常一起下廚、聚餐。
" 家庭學堂 " 是沿用了以前土樓的概念,阿巍的女兒在那裡拉大提琴。周末的時候,家族裡的一些小孩子也會來,女兒會教他們讀半個小時書。
車庫咖啡廳内原始的混凝土裸柱與金屬台面穿插,形成咖啡制作操作平台;牆面洞洞板上可以放置各種配件工具,同時也是展示區
女兒在家庭學堂拉大提琴
三樓四樓是相對私密安靜的空間,有起居室、電競房、閣樓。
" 核心筒 " 邊上則有很多留白,像一個小社區,可以成為兒子的小夥伴來寫功課、一起玩耍的地方。閣樓上還做了一個練琴的空間,坐在這裡也看着天空、湖水,享受獨處。
" 在這個地方自然本身就是主角。" 阿巍做了 50 扇窗,并把很多窗戶擴大," 把外面的景借過來 ",讓視線沒有界限。同時,為了節能,還做了一個負壓系統,夏天用電最高峰的時候費用也不超過 2000 塊錢,冬天就是幾百塊錢,房間的保溫性很好。
閣樓重新組織結構,形成環繞核心筒的動線,樓板挖空裝繩網
樓上為居家功能區,以溫馨、柔和的氛圍為主,整體為米色調,地面鋪設木地板
橫向長窗與建築外觀的突出窗框,形成了特定視覺範圍,不論哪裡都是最佳觀賞位置
阿巍告訴我們,這個家從決定買下到改造,都是由家庭成員一起決定的,包括 17 歲的女兒和 14 歲的兒子。很多房子的設計是以大人的需求為主,小孩子的喜好更多是附屬," 但在我們家,小朋友是可以自己做主的。"
比如買房子的資金成本,交給孩子們去讨論計算;空間的設計結構,由小朋友主持家庭會議,有需求就自己去跟設計師探讨;孩子們還會自己做思維導圖,輪流總結。
兒子要做電競房玩電腦遊戲, 阿巍就讓他 " 自己倒騰 ";女兒有時候去追星,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夫妻倆就給她出謀劃策。" 孩子能做什麼需要自己去發掘,我們多提供一些可能性給他們。"
一家四口還會一起去上國學課。 阿巍說," 我覺得我的愛人,我的女兒、兒子,他們就是我的同學,我會把小朋友當作 partner。"
夫妻二人在卧室頌缽
家人、朋友們在半開放咖啡廳聊天
阿巍希望這個家每年都可以 " 動 ",随着需求變化,保留多樣的擴展性。
對他來說,搬到這裡的一年,是一個不斷地融合衝突的過程。以前的他日程安排精确到分鍾,節奏極快,跟他人相處也是如此。搬家後," 不會像琴弦一樣把自己繃那麼緊 ",更放松了。
改造過程中, 阿巍跟設計師回到自己的老家找靈感,在小溪流裡撿石頭,山上畫房子草圖," 核心筒 "、院子裡的篝火,都是跟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關。
阿巍希望,再過十幾二十年,當自己老了," 孫子跟孫女在花園裡面玩,能跟小的年代連接在一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