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外貿50城,誰在“扛大旗”?,歡迎閱讀。
增長邏輯發生了什麼變化
一季度全國外貿 50 強名單出爐。
從全國來看,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 10.3 萬億元,同比增長 1.3%。在全球貿易形勢復雜多變背景下,中國外貿取得平穩開局,實屬不易。
城市進化論梳理海關總署最新公布的外貿城市數據,從進出口規模、同比增速以及區網域分布等維度,分析外貿 50 強城市的最新走勢。
其中,36 座城市進出口總額實現增長,防城港(58.9%)、鄭州(42%)、濟南(22.6%)、東莞(21.2%)增速領跑。
這也使得外貿格局進一步分化。和去年全年比,上海超過深圳重回外貿第一城,東莞超越寧波重回外貿第五城,金華超越廈門、青島,與此同時,福州和太原的排位卻分别連退 8 位、7 位。
從更大範圍來看,誰正在扛起外貿增長大旗?外貿增長的邏輯又在發生哪些變化?
增速:防城港、鄭州領跑,36 城正增長
" 今年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主要外貿省市勇挑重擔,發揮各自優勢,展現出較強的支撐帶動作用。" 不久前,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如此評價。
今年一季度,外貿規模前 50 城合計進出口總額達 8.29 萬億元,貢獻全國份額的八成。這些城市是全國穩住外貿基本盤的核心支撐,增長态勢向來受到較多關注。
具體來看,外貿 50 強城市中 36 座城市進出口總額實現增長,防城港(58.9%)、鄭州(42%)增速領跑,與此同時,14 座城市進出口增速為負,其中福州以 -40.6% 的增速墊底。
防城港的 " 狂飙 " 從去年就已開始。2024 年,防城港市外貿進出口總額 1282.1 億元,同比增長 28.6%。其中,出口增速(227.2%)、進口額(968.3 億元)均排全區第一。今年一季度延續這種态勢,以 58.9% 的進出口增速領跑外貿 50 強城市,其中出口增速達 429.1%。
這座與越南陸海相鄰的城市,正在成為構建中越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受益者。據防城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防城港市對越南進出口 94.5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35.9%;其中,出口 57.4 億元,增長 196.7%。
鄭州則在今年一季度完成進出口總額 1377.21 億元,同比增長 42%,增幅僅次于防城港。從規模看,鄭州進出口同比增加 407.2 億元,拉高全省進出口增速 25.5 個百分點。河南進出口同步增長 28%,增速居全國第三、中部第一。
同為一季度的外貿增速明星,防城港是在去年 28.6% 的高增速上繼續高歌猛進,鄭州則是在去年 0.8% 的增速基礎上實現逆襲。而與此同時,濟南、東莞也在去年較高增速基礎上更進一步,一季度進出口總值分别為 578.03 億元、3563.54 億元,增速分别為 22.6%、21.2%。
機電產品是山東出口的重要支柱,而濟南機電產品出口占全省的 10.2%,一季度出口增速達到 11.4%," 電子信息等產業外貿能量得到釋放 ",對于外貿增長形成有力支撐。
東莞作為廣東經濟大市、外貿大市,進出口貨值已經連續 6 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增速分别達 29.7%、18.8%。
規模:第一城再易主,21 城過千億
從外貿規模來看,今年一季度外貿第一大市,再度易位——上海進出口總額 10053.85 億元,超過深圳(9901.04 億元)跻身全國第一位。
上海出口同比增長 12.6%,一季度對東盟進出口總值達 1435.2 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 7.1%。而深圳生產的智能咖啡機、掃地機器人等智能家電正在逐步打開越南、老撾等亞洲國家市場。
從增速來看,上海、深圳分别受進口、出口拖累,進出口總值同比分别下滑 2.7%、2.8%。
而在滬深身後,北京外貿頂着更大的壓力,一季度進出口總值 7198.94 億元,其中進口下滑超過 25%,拖累進出口總值同比下滑 20.9%。
這三座外貿大市貢獻着全國近三成的外貿份額,進入負增長,也傳遞出外貿穩增長的壓力。
4 月 21 日,上海市市長龔正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指出,在當前更加復雜的外部環境下,上海要準确研判、正視挑戰、積極作為。其中包括,要下好 " 先手棋 ",增強自身工作的确定性,穩外貿擴内需。
而在外貿陣營的腰部,增長态勢卻十分強勁。蘇州以 7.3% 的增速跨上 6000 億元台階,成功守位外貿第四城。東莞以 21.2% 的增速反超寧波,登上外貿第五城。同時,金華也憑借 12.4% 的增速連超廈門和青島,跻身外貿城市第八位。
今年一季度,蘇州作為制造強市,出口規模(4031.7 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尤其是外資企業進出口 3611.4 億元,增長 6.4%,拉動整體出口增長 3.7 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東莞外資企業進出口同比增長 9.4%,占東莞市進出口總值的 37%。
從外貿十強城市來看,上海、深圳、北京、蘇州斷層式領先,東莞、寧波、廣州在 3000 億元階段上下纏鬥,金華、廈門、青島、杭州進出口總值也超過 2000 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距離杭州只剩下 40 餘億元的差距,有望進一步挑戰外貿前十強的格局。今年一季度,成都實現進出口 2061.96 億元,同比增長 11.9%,支撐四川進出口規模首次在開年一季度突破 2500 億元。
在成都身後,天津、無錫、重慶、鄭州、南京、大連、煙台、佛山、西安等城市處于 1000 億元階段,具備較強的外貿實力。
整體來看,今年一季度,進出口總額超千億元的城市已經達到 21 座,貢獻全國超六成的外貿份額,對外貿版圖正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趨勢:結構轉型,開辟多元化國際市場
據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 10.3 萬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 1.3%,這是今年以來我國進出口同比增速首次轉正。
在馬上消費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王夢汐看來,我國貿易雖有關稅影響,但低基數和出口前置效應仍支撐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速上升,全國出口達 61314 億元,增長 6.9%。
這也是一季度外貿 50 強城市進出口增速整體回升的客觀基礎。而從更深層次來看,一些影響着區網域格局的隐線正在浮現——
一季度,我國對共建 " 一帶一路 " 國家進出口 5.26 萬億元,同比增長 2.2%,高出整體外貿增速 0.9 個百分點,占進出口總值的 51.1%;其中,對東盟進出口 1.71 萬億元,同比增長 7.1%。
這也意味着多元化的全球貿易市場建設正不斷顯效。拉長時間線來看,2017 年到 2024 年,中國出口到美國的比例下降最多,越南上漲最多,其他上漲較多的還包括俄羅斯、馬來西亞、墨西哥、巴西、泰國、沙特阿拉伯等。
這一升降之間,東盟已經連續 4 年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外貿新星防城港,背後就是與東盟經貿聯系的深化。2024 年防城港市對東盟進出口 473.1 億元,增長 31.9%,其中對越南進出口 394.5 億元,增長 22.4%,這已經成為支撐其外貿增長的主引擎。
與此同時,蘇州也在新興市場表現亮眼。一季度,蘇州對共建 " 一帶一路 " 國家進出口 2693.2 億元,增長 14.3%,占全市進出口的 42.6%。其中,對東盟進出口 1185.1 億元,增長 29.5%,占 18.7%。一季度,對印度出口 216.6 億元,增長 59.5%。
市場的多元化,正在增強外貿增長的韌性。
" 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在鄭州國際陸港累計發運 3 萬 8 千餘輛,其中出口車型占比 30%,新能源汽車通過鐵路運輸至港口,通過船運發往巴西、澳大利亞、墨西哥等地。" 河南國際物流樞紐建設運營有限公司鐵路運營部高級經理李振興此前對當地媒體透露。
這是河南外貿結構加速調整的縮影。在鄭州比亞迪等龍頭帶動下,鄭州乃至河南外貿正在降低對美國單一市場的依賴,加速從服裝、家電、家具 " 老三樣 ",向電動汽車、锂電池、光伏產品 " 新三樣 " 過渡。
進入二季度,全球外貿面對更大不确定性,多元市場與產品結構這條隐線的影響将更加突出。從廣東到浙江,外貿大省、大市正在密集調研、部署經濟工作," 多元化國際市場 "" 跨境電商 " 等成為頻頻提及的關鍵詞——
就在一天前(4 月 21 日),廣東省政府召開全省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強調要千方百計穩住外貿基本盤,高水平辦好廣交會、" 粵貿全球 " 等展會,全力支持外貿企業搶抓訂單,發展中間品貿易和服務貿易,推進跨境電商穩定發展,加力拓展多元化國際市場,同時促進内外貿标準認證等制度銜接融合,積極推進出口轉内銷。
這一系列 " 千方百計 "" 全力支持 "" 加力拓展 ",也正是外貿大省、大市們在不确定性中堅定尋找确定性的縮影。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城市進化論 ",作者:淡忠奎,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