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特斯拉深陷信任危機,多地爆發抗議活動,還有高層要馬斯克辭職?,歡迎閱讀。
上周末,北美數十家特斯拉門店前擠滿了抗議人群。
在明尼阿波利斯郊外的服務中心,示威者高舉「拔掉瘋狂國王馬斯克的插頭」、「這輛車靠法西斯主義運行」的标語;曼哈頓展廳外,數百人高呼「不要用特斯拉資助政變」。
這場名為 #TeslaTakedown 的抗議運動席卷全美 37 個城市,甚至蔓延至柏林、海牙和維多利亞——塗鴉、縱火未遂、投射納粹符号,一場針對馬斯克個人的「符号戰争」,正在演變為特斯拉成立 20 年來最嚴峻的公眾信任危機。
從矽谷偶像到政治靶标
這場風暴的核心,是馬斯克日益激進的政治化身份。2024 年美國大選後,這位全球首富多了一個新頭銜:特朗普政府「政府效率部」(DOGE)負責人。他主導的公務員裁員、聯邦機構預算削減、教育部裁撤,被抗議者視為「商業領袖對民主制度的劫持」。
更致命的是,馬斯克在歐洲的政治冒險——公開支持德國極右翼政黨選擇黨(AfD)、呼籲推翻英國工黨政府——徹底點燃了跨大西洋的憤怒。
當 CEO 成為政治鬥争的代名詞時,企業就失去了安全區。
Ludicrous: The Unvarnished Story of Tesla Motors 作者 Edward Niedermeyer 在波特蘭抗議現場對媒體表示,由于馬斯克的權力并非來自公職選舉,抵制和抛售特斯拉是遏制其議程的唯一手段。
特斯拉展廳玻璃上的塗鴉、柏林超級工廠外投射的影像,無不顯示這場危機的本質:公眾已不再區分馬斯克與特斯拉,而是将兩者視為「極右翼聯盟」的象征。
諷刺的是,特斯拉最堅定的批評者,恰恰來自它曾引以為傲的陣營——環保主義者。
西雅圖氣候活動家 Emily Johnston 組織的「反 DOGE」抗議中,馬斯克的名字和形象占據了标語牌的顯眼位置。在商業上傷害特斯拉是其中的一部分,任何關心民主的人都應該為駕駛特斯拉感到羞恥,」Johnston 說道「公眾最好的籌碼就是摧毀他的聲譽。」
這場背叛早有預兆:馬斯克在 DOGE 推動取消聯邦電動汽車稅收抵免、公開質疑氣候行動的緊迫性,甚至擱置低成本車型開發,徹底激怒了曾視其為環保先鋒的群體。
這種撕裂感催生了荒誕的「去馬斯克化」運動:加拿大車主們紛紛在車尾貼上「我在他發瘋前買了這輛車」的保險杠貼紙,試圖将產品與 CEO 切割——當車主需要靠貼紙自證清白時,品牌忠誠度已岌岌可危。
外部的怒火,與特斯拉内部的低氣壓形成殘酷對照。
《華盛頓郵報》獲得的一段内部會議錄音顯示,特斯拉某部門最近舉行的員工會議上,特斯拉員工和高級管理人員公開表達了對于馬斯克的擔憂。
兩名特斯拉員工稱,公司上下對馬斯克的不滿情緒日益增加。一些員工認為,馬斯克為特朗普政府效力使得他對特斯拉的關注減少,且由于特朗普是個争議性人物,公司内部也越發擔心馬斯克與他建立緊密關系,認為這已經損害了公司在部分消費者中的品牌形象。
一名員工表示,一些高級管理人員在員工會議中暗示,如果馬斯克辭職,公司的情況可能會更好。這場罕見的公開質疑,暴露了特斯拉内部的價值觀裂痕——
當馬斯克将時間分配給 DOGE、xAI、X 平台和特朗普的橢圓形辦公室會議時,員工們發現,公司官網上「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轉型」的使命宣言,正在變成一具空殼。
▲ 2 月 18 日,馬斯克的 xAI 發布了 Grok 3
一直以來,我們對于馬斯克強硬的管理風格并不陌生,但如今,通過裁員清除異己的策略似乎已經不太奏效了,馬斯克手底下的員工們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質疑他的領導能力,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他「玷污了品牌」。
「他(馬斯克)似乎已經對自己的公司置之不理了,」咨詢公司 ValueEdge Advisors 副主席 Nell Minow 說,她去年将大部分特斯拉股票捐贈給了慈善機構。「他對公司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損害。」
這場危機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
在政治極化的時代,企業領袖的政治站位不再是個人選擇,而是品牌的致命變量。特斯拉曾憑借科技光環跨越意識形态鴻溝,環保主義者、自由派科技精英、保守派自由市場擁護者都能在「可持續能源」旗幟下找到共鳴。
但當馬斯克主動踏入政治雷區,這種平衡瞬間崩解,特斯拉的展廳成了政治立體的實體投票站,支持者看到技術創新,反對者只看見特朗普盟友的充電樁。
眼下,這場危機尚無解藥,繼續沉默将被視為默許激進立場,公開切割則可能激怒馬斯克的忠實信徒。當一家企業的命運與 CEO 的政治人格深度綁定時,它的展廳注定無法回歸平靜。
當「馬斯克溢價」淪為負資產
特斯拉展廳外的塗鴉顏料還未幹透,資本市場的絞索已經收緊。2 月 8 日,特斯拉股價單周暴跌 11%,較三個月前的歷史高點蒸發超 25%。
這場崩塌沒有局部事故,只有全局潰敗,特斯拉的危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蔓延。當一家公司的 CEO 忙于在白宮推行「政府效率改革」,在德國極右翼集會上演講,甚至與印度總理讨論「國家級 AI 項目」時,他的電動汽車帝國正在經歷一場無聲的雪崩。
歐洲曾是特斯拉對抗傳統車企的橋頭堡,如今卻成了特斯拉第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
德國聯邦機動車運輸管理局的數據冰冷刺骨:2025 年 1 月,特斯拉新車注冊量僅為 1277 輛,同比暴跌近 60%,而在同一片市場,純電汽車總體銷量增長 53.5%。
類似的場景正在整個西方世界復刻,法國銷量下滑 23%,英國交付量減少 18%,瑞典交付量下降 44%,就連馬斯克最珍視的「環保标杆」挪威市場,特斯拉也只賣出了 689 輛,同比下降 38%。
東方戰線同樣失守。特斯拉 1 月在華交付量同比下降 11.5%,環比下降 32.6%。盡管中國市場整體銷量仍保持增長,但特斯拉的市場份額還是從 2023 年的 7.8% 下滑到了 5.4%。
為了應對銷量承壓的局面,順利度過 Model Y 的換代期,特斯拉采取了一系列降價和優惠政策。例如,2025 年 2 月 5 日,特斯拉宣布煥新版 Model 3 可享 8000 元限時保險補貼及 5 年 0 息貸款政策,補貼後起售價低至 22.75 萬元,刷新煥新版 Model 3 最低售價紀錄。
北美大本營的警報同樣刺耳——加州第四季度銷量同比下滑 8%,全年萎縮 12%,馬斯克當年在弗裡蒙特工廠打地鋪催產的執着,如今成了遙遠傳說。
資本市場的反應比銷售數據更殘酷。在過去的一個月裡,特斯拉股價跌至 355 美元,縮水 16%。裁撤教育部、削減聯邦機構預算、現身德國選擇黨集會演講……每一條關于 DOGE 的新聞都在特斯拉股價上剜了一刀。
與此同時,銷量的崩塌暴露了更深的危機:
特斯拉的技術護城河正在幹涸,不僅改款進度落後,自動駕駛團隊的日子同樣難熬—— FSD 正式版遲遲未能推送,而友商的城區 NOA 已經開始穿梭于中國的街頭巷尾。當汽車業務的營收開始下滑,就連特斯拉最忠實的極客粉絲也開始懷疑,「鋼鐵俠」是否已經忘了怎麼造車。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馬斯克财富版圖中唯一堅挺的,竟是離地球最遠的業務—— SpaceX 最新估值突破 3500 億美元,獵鷹火箭的尾焰照亮了資本市場的夜空。
SpaceX 可以掙脫地心引力,特斯拉卻被困在了政治引力的泥潭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