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短劇熱背後的演員生态變遷:長劇明星“下海”,短劇演員“上桌”,歡迎閱讀。
文 | 芷潇
來源 | 看電視
2 月 8 日,于正首次嘗試的精品短劇《吉天照》開播。第二天,于正官宣籤約劉擎、滕澤文兩位短劇演員,并在長文中提到:" 許多短劇演員無論外形還是演技都遠勝長劇演員。所以他們在我這裡不會有鄙視鏈,只會有應有的機會。"
似乎是呼應着長短劇演員圈融合的大勢。一周後,由萬茜、秦俊傑領銜主演的網絡微短劇《朱雀堂》在橫店正式開機,包括劉曉慶瞄準銀發市場,搭配耿大勇主演的首部短劇《萌寶助攻:五十歲婚寵》也在近日傳來開機組訊。
豎屏短劇,先後歷經野蠻生長和良性規制,至今已成燎原之勢。而長短劇演員之間的流動和互滲,也變成了一種行業現象。
早在一年前,短劇演員錦超曾在《無限超越班 2》公開表示," 網紅和短劇演員的商業模式與我想成為長劇演員、專業演員(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
彼時大眾對于兩種職業類型的認知,依然是壁壘分明、難以逆勢流動的,但市場風向瞬息萬變。時至今日,當越來越多的熟面孔闖進短劇賽道,我們該怎樣去看待豎屏短劇的造星潛力,演員的商業價值是否又會迎來新的界定規則?
短劇演員,為何成了香饽饽?
" 請務必救自己于這世間水火。"
這個冬天,短劇《好一個乖乖女》爆了。截至目前,該劇在紅果站内觀看量已突破 10 億,追劇量突破 600 萬,并且多次登頂站内熱榜,小紅書關聯 # 好一個乖乖女的文案 # 标籤的相關筆記數量超 1139 萬篇,無疑是短劇大勢出圈的又一代表作。
可以說,2025 年的春節檔屬于電影和短劇。無論是流量邏輯、成長速度還是叙事方式,短劇市場的成熟程度都實現了質的飛躍,市場占比持續攀升。
據《2024 微短劇行業生态洞察報告》顯示,截至 2024 年 11 月,IAA(免費劇)模式已實現對 IAP(付費制)模式的反超,成為推動用戶基數增長的主要動力。《好一個乖乖女》就是 IAA 模式下跑出的春節檔爆款。
這不僅意味着短劇市場基本盤擁有了持續擴大的未來潛力,還象征着平台與制作方之間已逐漸建立起穩定的合作關系,并成為吸引越來越多傳統影視人入局豎屏業務的重要誘因。
圖源: 《2024 微短劇行業生态洞察報告》
一方面,IAA 模式為片方減負效果顯著。制作方不必承擔高額投流的任務,而是專注于内容制作和品質把控,由免費短劇 App 的算法體系完成流量分發,并且通過廣告植入和流量抽成實現商業化,消解傳統短劇的高風險性。
另一方面,長期互惠的供求關系,也讓短劇得以突破同質化爆款公式,涉獵向更廣泛的題材類型。這種 " 短劇精品化 " 的探索路徑,正是傳統影視人拓展業務的重要錨點,具有高操作性和廣闊的想象空間。
除去宏觀的環境利好,單從準入門檻、收益回報等因素考量,短劇所具有的上線效率高、成本回流快、項目需求大等優勢,同樣讓短劇演員成為炙手可熱的職業選擇。包括此前為業内人士所诟病的 " 内卷 " 趕工模式,也在良性規制中得到改善。
據報道,随着行業逐漸規範化,劇組開始有意識地和演員籤訂工作時長協定,超出則會向其支付超時費,大部分情況下,16 個小時是單日工作上限,通過這種方式來加強對演員權益和劇集質量的保障,減輕短劇演員連軸轉、長待機的工作壓力。
圖源:網絡
與此同時,短劇擁有豐富的消耗渠道和可預見的高需求量,對大量中腰部橫屏待就業演員而言,也是解決僧多粥少困境的重要途徑。
通常來說,長劇和橫屏短劇往往由長視頻平台接收,項目數量相對穩定。但豎屏短劇的消耗渠道顯然更多元,除了上述功能外,品牌合作、直播帶貨、版權收益 …… 渠道越多,演員需求缺口也越大,相較起來,算得上是未飽和的再就業藍海。
薪資方面,和長劇主演動辄百萬元乃至千萬元級别的片酬相比,短劇主演的片酬顯然不夠看,但也遠勝過很多職業。
據悉,短劇片酬大多按天結算,拍攝周期一般是 7 到 15 天,男女主的片酬受商業價值調控,變化幅度較大,一般在 2000 元到 4000 元一天,爆款演員報價上限能到 2 萬元左右。至于幾萬元一天的演員規格,基本只有頭部平台方和承制公司用得起。
見效快、周期短、市場繁榮,内外因素聯合作用下,各影視公司加速入駐和布局着豎屏短劇業務,同時也完成了大眾對 " 短劇演員 " 職業印象的重塑。
如果說無腦低質、粗制濫造,是過往長劇演員之于跨界短劇 " 脫不下的長衫 ",那麼當這些标籤正被慢慢摘下," 下海 " 和 " 上桌 " 就成了意料之中的市場趨勢。但這種由長向短的流向,真的就如同想象中那般順利嗎?
向下兼容:
" 橫屏紅利 " 還是 " 水土不服 "?
首先,在弄清楚長短劇演員的 " 破壁 " 難點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短劇演員的普遍成長路徑和角色定位——短劇如何造星?
實際上,短劇造星的底層邏輯,并未脫離原有的演藝體系。只是相較于其他真人影視類型,短劇演員的坐标更下沉、易量產、标籤化,與内娛早期相似,即将搶占賽道作為主要方式,并憑借高記憶點特征,高產且深耕于某一招牌形象,以此向粉絲穩定輸送特供向内容。
譬如,近期籤約了壹心娛樂旗下品牌心心傳媒的馬秋元,自 2022 年入行短劇就扎根元氣活潑的甜妹賽道。著名的 " 短劇四大男主角 " 中,柯淳擅長演繹純愛總裁,何健麒獲封 " 短劇界的黃宗澤 ",曾輝拿穩太子爺劇本,馬小宇則憑借健碩身材獲封 " 掌管性張力的神 "……
演員不斷将自身與招牌形象相綁定,以此提升粉絲黏性和觀劇号召力,讓觀眾在選片過程中得以建立角色和演員之間的強聯系,最終成功變現。也就是說,短劇演員的價值或許并不與知名度、美貌、演技直接挂鉤,而更多體現為演員的性價比和爆款成績。
這與長劇生态頗為不同。由于短劇的海量性和可替代性,閱聽人篩選產品的标準被大大簡化,CP 感、熟臉演員和大致的人設類型,就足以構成觀眾選片的決定性因素。
舉個簡單的例子。曾輝、韓雨彤在《完蛋我養的小白臉是大佬》爆火後,因短劇界真情侶身份被不少粉絲看好,并且迅速達成了多次合作。今年 2 月上線的六搭新劇《墜入春夜》自小紅書上線後,48 小時播放量即突破 1000 萬。而馬秋元與何聰睿二搭的《咬清梨》,同樣在春節檔跑出了好成績。熟臉演員換乘戀愛,是短劇市場穩定回報率的常見手段。
長期以來,長劇演員在跨界短劇時總不免被讨論到 " 橫屏紅利 "。所謂 " 橫屏紅利 ",其實就是指演員在演技、鏡頭感、情緒表達等專業素養上的 " 降維打擊 ",是能快速向下兼容适應豎屏、并對提升内容質量起到正向作用的過硬能力。
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尤其在短劇發展早期。
在前幾年摸索階段,市場氣候尚不明朗,大多數非科班演員在演繹方面與專業演員差距懸殊,彼時有許夢圓、李沐宸等憑演技出圈,包括《閃婚老伴是豪門》中被中老年群體熱捧的科班演員周敏。
但當邁進微短劇轉型關鍵期,新一輪行業關鍵詞已更替為 " 卷 "、" 拼 "、" 洗牌 "," 橫屏紅利 " 的賦能價值,還需審慎看待。
短劇女王徐藝真在 2024 年轉回了長視頻賽道,在長劇和電影領網域影響力平平。許夢圓兼顧長短雙屏,但好成績還依舊保留在短劇領網域。而錦超在宣布回歸長劇之後,經過幾輪更迭洗禮,迅速在短劇市場隐匿。
另外,就表演邏輯上說,長劇與短劇之間也存在些許差異。
放在短劇背景下,由于鏡頭對特寫、中近景的着重捕捉,人物的表情細節和矛盾衝突随之被放大。過渡掉了長劇的鋪陳和醞釀,演員是否具有情感互動性和瞬時爆發力,才是能否融入短劇生态的關鍵。
猶記得曾志偉曾在演綜中表示," 我們以前拍電影的人瞧不起拍電視劇的,拍電視劇的又瞧不起網大的,網大的又瞧不起拍短視頻的。但現在王家衛都去拍電視劇了,周星馳都去拍短劇了。"《繁花》和《金豬玉葉》的成功,何嘗不是對傳統評價體系的動搖呢?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分化、演變、發展,都不可能與歷史路徑完全重合,經驗或許會有借鑑價值,但最終目的依然是總結一套專攻特定品類的成熟方法論。唯有對長劇背景祛魅,把握短劇品質的可提升空間,才能在開放生态中共同托舉出短劇的未來。
向上躍遷:
原生短劇演員的價值瓶頸
熱錢褪去,大浪淘沙。如果說長劇明星尚且将短劇視為退路,那麼對于短劇演員而言,向上躍遷的腳步可謂步履維艱,堅守短劇陣地才能保持核心競争力。
縱使有不少長劇明星紛紛 " 下海 " 拉高短劇身價,于正公開承諾長短劇演員之間 " 不會有鄙視鏈 ",也難以掩蓋原生短劇演員普遍存在 " 身份困境 "。
在《好一個乖乖女》主演的連麥直播中,面對粉絲提問 " 火了之後生活有什麼變化 ",餘茵和柯淳均坦率回應,直言除了日薪會有所上調外,幾乎沒有其他别的影響。
商務合作方面,品牌在短期内較為願意接觸和選擇短劇演員進行推介,但到了長期的籤約和代言上,他們的首要人選仍然還是傾向于 " 有質感 " 的長劇演員。以量取勝的成長路徑,讓短劇演員往往難以開拓片酬以外的業務模式。而這種情況,或許有望在未來有所改善。
目前來看,有多部明星入駐的短劇,正悄然扭轉着品牌和大眾對傳統短劇的慣性認知。
已完播方面,以完美世界影視、華策影視為代表的資深長劇集公司,出品了将近 5.1 億播放量的《春節的夫妻》和 4.4 億播放量的《以愛之名》等精品微短劇,分别由倪虹潔和徐夢潔、鄧超元等主演。
舒暢加盟了《蛇年大吉之小青渡劫》與《錦繡傳》,播放量均在紅果站内突破千萬大關。還有《大話大話西遊》陣容華麗,由周星馳出品,蔣龍、張天愛監制和主演,王建華、松天碩執導,最終獲得抖音短劇 2024 年度精品榜榜首。
待播方面,劉曉慶 " 愛而優則演 ",于 2 月 7 日正式開機首部短劇,主打中老年甜寵賽道。而央視也在最近宣布将攜手演員胡歌、童瑤共創短劇項目《奇迹》,慶祝深圳經濟特區成立 45 周年。在利好政策和良好競争的不斷推進下,短劇與影視產業上下遊的關聯将迎來進一步的融合。
總而言之,無論是入駐長劇還是短劇,核心都離不開對專業素養和類型稀缺性的把握," 下海 " 和 " 上桌 ",都只是長短劇演員圈融合趨勢下的必經之路,是一方飽和下的良性自洽。期待在強勁的發展勢頭之下,短劇造星能承載更多可能。
主編:羅姣姣
文:張芷潇
排版:張芷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