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周國平對話俞敏洪:放過自己,才會活得輕松,歡迎閱讀。
内容來源:文章來源周國平(ID: zhouguoping6666),節選自《老俞對談錄》,作者:周國平&俞敏洪。
責編 | 初心
第 7538 篇深度好文:6350 字 | 17 分鍾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當前,外界環境的不确定性,讓每個人都產生了更多的不安全感、焦慮感、矛盾感,很多人都在思考這幾個問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該如何與欲望相處?困惑如何解決?
你我身處局中,情緒、心态、狀态時刻在幹擾我們,往往很難看出廬山真面目。
在周國平與俞敏洪的一次對話中,談到了這些問題:
越糾結小事,就越會深陷其中;
人生本無意義,在尋找意義的過程中,反而會產生意義,帶來收獲;
不應該否定欲望,但要給欲望一個正确的方向。
通過此文,祝願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一、人只能在讀書的過程中愛上讀書
俞敏洪:周老師讀書的興趣是在什麼年齡、什麼環境下養成的?
周國平:我對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應該是很早就開始了,而且我覺得是自發的。
我上初中的時候家在上海,從我家到學校走路要半個多小時将近一個小時,但是有軌電車坐四站路就能到,坐四站路要四分錢,我家裡每天給我的來回車費我舍不得用,于是就走路。
在這路上有個舊書店,我每次都要去那個舊書店裡看書,有什麼我想要的書,錢夠就直接買了,如果不夠,再過幾天車費集夠了我再去把它買回來。
那時候就養成了習慣,我想要書,我想看書,有時候就在舊書店裡站着看,直到把那本書看完。
記得高中的時候我特别愛讀書,上海中學是住校的,我會經常去閱覽室,牆上貼了一些名人語錄,我最忘不掉的就是高爾基的一條:" 我撲在書本上就像一個飢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
這句話把我的心情表達得太準确、太貼切了,我當時就是這樣的感覺,對閱讀有一種飢餓感。
俞敏洪: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如果小時候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怎樣才能讓他們也產生這種對書的渴望呢?
周國平:要學遊泳,只能在遊泳過程中學會遊泳;要愛上讀書,只能在讀書的過程中愛上讀書。我覺得說多少道理都是沒用的,如果還沒養成這個愛好和習慣,那就要去嘗試。
如果在你讀一批書時,遇到了喜歡的書,特别對你胃口,才能真正把你對書的愛好給激發出來,這其中會有一個過程,但是你首先要去讀。
二、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有一個 " 神 "
審視着具體的自我
俞敏洪:一個人能夠真正坦誠地面對自己的生命,面對自己的過去,面對自己做過的事情,對自己做不到位的地方進行檢讨,對自己的思考進行再次反思,這樣的事情其實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能夠做到的人,生命的幸福指數,或者對生命的感悟能力會大大加強,并且對以後的生命帶有重大的指導和正向的引導作用。
那麼,如何讓一個普通人也能夠坦誠地面對自己的生命、面對自己生命的是是非非,還能放過自己一馬,重新回歸到自己的良心世界,在未來做出更好的事情?
周國平:當我面對過去的經歷去分析它時,我感覺 " 我 " 其實比我自己站得要高,比我要寫的周國平站得高。
那個時候你會感覺自己跳出了一個身體的小我,站在一個高的位置上去看 " 他 ",這個時候我是挺得意的,感覺是一個神去看一個人的感覺,當然這只是個比喻。但是在這樣一個高度,你對 " 他 " 既是嚴格的,不允許 " 他 " 隐瞞。
但同時你對 " 他 " 又是寬容的,因為你已經把 " 他 " 看成了凡人,你比 " 他 " 高,所以你會寬容 " 他 "。後來我總結,我實際上是把一個具體的我,當作一個剖析人性、認識社會的标本,這是有點科學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身體裡都有一個神,都有一個更高的自我,要讓那個更高的自我,來審視這個具體的自我。
俞敏洪:我一直認為一個人可以抽成三種狀态:
第一種狀态叫作分解自己。分解自己的過去,過去哪些事情在人生中間做對了,哪些事情做錯了。
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哪些事情繼續做會對未來人生有很大的好處,某種意義上有點像孔子所說的 " 吾日三省吾身 "。
第二種狀态是要放下自己。人生中很多東西其實是放不下的,所以放下自己也是在饒過自己。
我生命中也有很多糾結的事情,在我年輕的時候有那麼一段時間,我既放不過别人也放不過自己,甚至在 20 年前得過輕度的狂躁症,有過想從 20 層樓跳下去的經歷,這實際上就是沒有放過自己,對眼前的事情想不透,對未來的事情想不清。
第三種狀态是面向未來。人應該組裝自己,把自己好的東西拼裝起來。
就像之前提到的,人除了獸性、人性還有神性,那該怎樣展示更多的人性和神性美好的一面,把自己重新組裝成一個全新的自己?這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
三、人生究竟有無意義
俞敏洪:我發現有的人人生困惑很少,有的人人生困惑很多,似乎對于人的一生來說,困惑這件事情是由不得你本人的。
但我确實碰上過沒啥困惑的人,就是勇往直前,一心幹事業,一心搞研究,性格很單純,個性也很快樂,跟他聊到這種生命困惑的時候,他說他沒有,他過得很好,我很羨慕這樣的人。
而我是常常會有人生困惑的人,甚至有時候沒事找事,就問問自己做事情的意義、人生的意義等這樣的問題。周老師,你覺得困惑有高下之分嗎?
周國平:有些人就是沒困惑,有些人容易困惑,我覺得人就是不一樣的。那些讓世世代代的哲人們困惑的問題有些人就是沒想到,他們沒有想那些問題也活得很好。
而哲學家想了半天,最後追求的就是 " 可以不想 "、沒有困惑的狀态,想的目的是為了解除這個困惑,能夠達到那種單純的狀态,但對于哲學家來說,不容易達到,既然想了就很難再沒有困惑。
" 沒有困惑 " 那種單純的狀态,我覺得是很好的,那是包括大哲學家們也羨慕的一種狀态。
而關于 " 哪些問題應該困惑,哪些問題不應該困惑 " 這個問題,我覺得其實很難用 " 哪些應該 "" 哪些不應該 " 來區分,可能有些人就是為一些小事情在那裡困惑,但我不把它們稱為困惑,我把它們稱為 " 焦慮 "" 糾結 "。
其實那種困惑是不可能給人提升的,你越糾結那些小事,可能就會深陷其中,這個我不欣賞,也不贊賞。
俞敏洪:到現在為止,你的人生還有困惑嗎?
周國平:讓我感到困惑的,或者讓那些哲學家感到困惑的問題,應該都是人生的一些大問題,說到底就是 " 人活着到底有沒有意義?"。人生是一個短暫的過程,最後的結局是死亡,如果你不信教就會很虛無,那它到底有什麼意義?
對我來說,這确實不是一個抽象的問題,也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性命攸關的問題。我從小就為這個問題而苦惱,從中學的時候就極其苦惱,如果不能找到一個答案,就不得安寧。
後來我從哲學家們的書裡看到,他們也為這個問題苦惱,尤其是帕斯卡爾,在《思想錄》裡,這個問題非常折磨他。因為如果你生而為人,度過很短暫的一生後,人又沒有了,那這個問題就自然會存在: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
俞敏洪:對有些人來說," 追求人生的意義 " 這件事是不是本身就是無事生非?如果一個人有一定的能力,吃吃喝喝,人生快樂,天天過着平凡的生活。
不去思考人生的苦惱,不去思考人生的意義,這樣的人生又是否有意義?還是說這種 " 不思考意義的過程 " 反而是一種意義,而 " 思考意義的過程 " 反而給自己帶來了很多苦惱?
周國平:如果一個人不考慮這樣的問題,可能就沒有這方面的痛苦,也挺好。但是這并不是你想不考慮就可以不考慮的。
對于有些人來說,他已經考慮這個問題了,甩不掉了,如果讓他不考慮,他其實做不到。我就是這樣,我覺得考慮這個問題會有痛苦,這是一個必要的代價,但這種痛苦也會有收獲。
雖然可能最後仍然沒有找到答案,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一個思考過這個問題的人,會有一個讓自己的心靈豐富化的過程。你去想這個問題,你就會去看相關的書,去尋找一種更有意義的生活。
實際上,人在尋找 " 意義 " 的過程中,已經發現了人生沒有意義。但就在尋找 " 意義 " 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哲學、宗教、藝術。哲學、宗教、藝術是怎麼產生的?就是為了解決 " 意義 " 問題而產生的。
正因為有了哲學、宗教、藝術,人們感覺人生似乎有了意義。無論你是在哪一個領網域——哲學、宗教、藝術,只要在這個領網域裡往深了走,就會發現人活着還是有意義的。
所以,人生本無意義,但在尋找意義的過程中產生了人的精神生活,而這種精神生活為人生提供了意義,這就是收獲。但如果只是局限于吃吃喝喝,那在精神層面還是太薄了。
俞敏洪:馬克斯 · 韋伯曾經說,人就是挂在意義蜘蛛網上的動物,你想不想尋找,意義都在。我的理解比較簡單,之所以人生要去尋找有意義的生活。
每天做有意義的事情,是因為生命本身在渴望豐富性和充實性,而有豐富性和充實性的生命一定會讓自己變得更加愉悅,這種愉悅不是吃吃喝喝般的口腹愉悅,而是一種精神上、心靈上的愉悅。
比如,當我要做某件事情時,我會想如果在同一個時間去做别的事,是否會對自己或者别人有更大的好處。
我會有兩種評價标準:第一,對我本人來說,這件事情是不是我内心想做的;第二,這件事情是不是會給别人帶來某種快樂,以及有沒有意義。這個意義,最後就是歸到人生意義上,歸到内心的充實和快樂上。我現在做事基本就是遵循這個标準。
人生也一樣,當我們選擇做一件事的時候,别的事情就不能做,哪件事能帶來更大、更多的充實性和收獲,就應該去做哪件事。這是我日常做事和未來規劃的一個标準,你覺得這個想法對嗎?
周國平:我覺得特别好。實際上你給 " 意義 " 定了兩個标準:一是自己精神上的充實和豐富;二是給他人謀來的幸福。
這兩個标準其實是哲學家們對于 " 幸福 " 這個問題比較主流的标準,有了這兩個标準,就能享受到作為人所能達到的最大幸福。
四、如何讓孤獨成為人生的動力
俞敏洪:你對孤獨這件事情有怎樣的看法?孤獨跟人生有什麼關系?以及當我們不敢或不想面對孤獨的時候,應該做些什麼?
周國平:關于 " 孤獨 " 這個問題,我想得比較多,因為我自己就是個比較孤獨的人。
" 孤獨 " 這個詞,有時候我們把它當作一個好詞,覺得孤獨很美,很有等級;有時候我們又覺得孤獨是件壞事,孤獨讓人痛苦。實際上它的含義是不一樣的。我首先想說說,人為什麼會孤獨。
當我感到孤獨的時候,可以說有點孤芳自賞。這種孤獨的原因是什麼?實際上人都是有精神能量的,當精神能量積壓得很多,找不到釋放渠道的時候,就會感到難受,這種難受的感覺就叫作孤獨。
這樣的孤獨是又痛苦又快樂的,痛苦是因為找不到釋放的渠道,快樂是因為你知道自己有好東西,你知道自己有很多能量,所以會又痛苦又快樂。
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尼采,他有思想的能量,但是他的思想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他很孤獨。
這種孤獨其實就是精神能量非常豐滿,但是沒有人去接受他,沒有人願意共享他的能量。就好像一個人積壓了很多愛的能量,但是找不到一個他愛的人可以來釋放這個能量,那他就會感到孤獨。
我想這種孤獨其實是一種好的孤獨。現在這個時代和社會,其實不夠珍惜這樣的孤獨。你有這樣的孤獨,懷才不遇也好,懷春不遇也好,你有愛但找不到愛的人也好,這些都是生命力、創造力的源泉。
但是現在有這樣孤獨感的人很稀少,人們都因為一些表面的東西變得沒有心思去體會這樣的孤獨了,這一點是特别遺憾的。
俞敏洪:有的人其實會混淆孤單和孤獨,能分析一下嗎?
周國平:孤單,是客觀情景造成的 " 沒有朋友,沒有相愛的人 " 的一種狀态。孤僻,即不合群,我認為這是性格上的一種缺點。而孤獨,實際上是表達一種内在的體驗,是一種感受,這種感受是很可貴的。
在人群中的孤獨,不光是指在某種具體的場合中感覺很不合群,所以感到孤獨,這僅僅是一個具體化的呈現。我也可以說它是個象征,象征我們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很喧鬧,就像一個大的交際場,網絡就是個大的交際場。
在大的交際場裡,如果真的感覺不合群,這不是你喜歡的生活,你沒找到真正的交流和溝通,證明你就不會被這樣一個環境同化。
俞敏洪:三個 " 孤 " 字區分得很清楚,我很受啟發。确實,孤僻在某種意義上是個性上的問題,孤僻的人反而要學會與人群打交道。
孤單其實描寫的是一種狀态,所謂孤單就是剛好你身邊沒有認識的、熟悉的人,或者一個人處在某個狀态中想要跟人交往而找不到。但孤獨是一種精神狀态。
我認為孤獨的人分兩種,第一種就是在人群中間,卻發現這群人其實沒法跟你真正進行心靈上的交流,而你希望找到的是另外一群人,除非你改變環境,否則你找不到。
像我當初在農村,一心一意想要考上大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發現村民,包括我的夥伴們,沒有一個人要上大學,也沒有一個人讀書,而我變成了農民中唯一的一個讀書人。
所以當他們看見我抱着書在讀,尤其後來我戴上了眼鏡,我就被排斥了。當時我還沒考上大學,但他們見我就叫我 " 大學生 ",這其實是對我的一種諷刺,我很受傷。
那時候,我覺得整個村裡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我,這是一種孤獨。但後來到了北大,我的同學、老師都比我厲害,我反而不孤獨了,每天都忙于向他們學習。
後來我做了新東方,當時雇用的大多是失業工人,我又發現每天除了指揮他們幹活以外,很難和他們有任何心理和精神的交流,我就感到很孤獨。
後來我直接跑到美國找我大學的同班同學,不僅僅是讓他們回來跟我一起幹活,更是讓他們回來跟我一起聊天,聊天的同時大家一起幹活。
第二種,我覺得孤獨有點像屈原那種 "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的狀态。
周國平:所以孤獨實際上成了一種動力,一種強有力的動力。這實際上也是我讀書的一個動力。如果在周圍的環境裡,沒有可以交流的人,你就會到書裡去尋找交流。
五、欲望不該被否定
給欲望一個正确的方向就好
俞敏洪:你覺得,對現代青年來說,在追求事業和人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如何把愛情、婚姻和性和諧地結合起來?或者應當如何取舍?
此外,現代人對 " 性 " 這件事情更加開放,這種開放對于社會來說,對未來來說,到底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态?
周國平:我們這一代人是從性的禁锢時代過來的。近三四十年來,性在中國的開放程度已經相當驚人了。
我本人對性是相對開放的一個狀态,是持認可态度的。我覺得它總比性禁锢好,尤其青年男女,他們之間如果要真正找到合适自己的、喜歡的、愛的人,性開放的狀态更有助于此。
兩個人之間有沒有親密關系,能不能保持下去,是要經過試驗的。人生這麼大的事情,是應該經過試驗的,性相對開放的狀态,就為那個試驗提供了一個條件。
我們當年是不允許試驗的,一試驗就犯錯誤,就會受處分,我覺得很荒唐。所以我覺得性的相對開放相比禁锢是個進步。
俞敏洪:你覺得人與人之間的性交往是一定要以愛情為基礎,還是可以相對放松一些?
周國平:我覺得這是兩個不同的規則。我說過這樣一句話,性是肉體生活,它遵循的是快樂原則;愛情是精神生活,它遵循的是理想原則;婚姻是社會生活,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
這是三個不同的東西。婚姻的困難在于,要把這三個不同的東西變成一個東西,所以婚姻總是出問題。我覺得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因為它本來就是不同的,本來就是互相矛盾的。我實際上回答了你剛才提的問題,性和愛情是相對不同的東西。
盧梭也講過這個問題,他說性和愛情是不同的。盧梭是西方性解放的首倡者,他有一本書叫作《婚姻革命》,就是專門講性解放的。
俞敏洪:會有人認為,想要做大事業就需要清心寡欲,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周國平:我不同意。首先做大事業是為了什麼?如果僅僅是為了出人頭地,那這個目标有點太平庸,而且做不成本質意義上的大事業。
我認為做大事業一定需要熱情,熱情非常重要,一種出自生命根底裡的熱情,一個清心寡欲的人是不容易有這樣的熱情的。
俞敏洪:我覺得熱情來自人對美的追求——對大自然美的追求、對社會美的追求,包括對性别美的追求。
而且人做事業的很大一份動力來自别人贊賞的目光,包括同性贊賞的眼光、異性贊賞的眼光。人是不可能完全免俗,進入到神聖境界裡去的。
周國平:不應該否定欲望,給欲望一個正确的方向就好。
俞敏洪:人的欲望是可以引導的,引導到更好的事情上去,或者用更規範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欲望。
一個人如果真的變得清心寡欲,可能對個人來說是一個平靜的狀态,但從對自己的事業發展、對社會的貢獻這個角度來說,這件事就有待商榷了。
周國平:想做大事業本身也是一種欲望。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擁抱 Al,幫助企業降本增效,
掃下方二維碼領取精選幹貨合集
分享、點贊、在看,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