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在AI最火熱的時候,AI大牛寫了本小說,歡迎閱讀。
" 在 AI 最火熱的時候,我寫了本小說。"
這話不是别人說的,這話是 AI 大牛田淵棟說的。
這個名字可能不彰顯于大眾媒體,但在計算機和 AI 領網域,幾乎是判别式一樣的存在。
至少在華人科學家面孔中,盤點谷歌無人車時繞不過他,盤點圍棋 AI 時繞不過他,梳理巨頭 Meta 的 AI 人才時也遺漏不了他。
田淵棟現在是 Meta AI Research(FAIR)研究科學家總監,正在帶隊研究,如何讓 AI 在推理和規劃問題上,產生現有的大模型產生不了的能力。
他是上海交大校友,在計算機系獲得了本科和碩士學位,其後又進一步到了 AI 重鎮卡内基梅隆大學(CMU)獲得了機器人研究所的博士學位。
2013 年博士畢業後,他就加入到了谷歌無人汽車項目組,是最早一批投身無人車的中國面孔,但在後來自動駕駛風口熱潮中,他選擇了離開,加入了 Facebook(現 Meta),在 AI 三巨頭之一的 Yann LeCun 掌舵的 FAIR 擔任研究員,帶隊在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等基礎理論和應用方向攻堅。
自動駕駛的長尾場景問題,讓他意識到需要有更本質的研究需要展開。
在 DeepMind 秘密推進圍棋 AI 研究時,田淵棟同樣以圍棋 AI 研究而知名,并且一度被扎克伯格對外劇透過,後來 AlphaGo 橫空出世後,田淵棟又進一步基于 AlphaGo Zero 和 AlphaZero 算法完成開源復現成果 ELF OpenGo,而且僅依靠單 GPU 進行搜索就能戰勝一眾韓國棋院的專業棋手,包括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申真谞。
在學術領網域,田淵棟不僅多篇論文入選 ICML、NeurIPS、ICLR、AAAI、SIGCOMM 等全球頂會,擔任相關領網域的審稿人和主席。
還曾以一作身份榮獲 2021 年國際機器學習大會(ICML)的傑出論文榮譽提名,及 2013 年國際計算機視覺大會(ICCV)的馬爾獎提名。最近的一些高引用大模型長文推理及訓練的科研工作中也有他的關鍵貢獻。
作為 AI 領網域的研究者,特别還是領網域中的傑出科學家,身處這個時代,很難不與火熱風口一次次結緣。
自動駕駛是,圍棋 AI 是,甚至現如今的大模型,田淵棟也有機會直接跳進風口和 " 火熱 " 中。然而追逐最火的方向,并非他的目标,他的終極研究目标是理解神經網絡模型的工作原理。
更直白來說就是打開 AI 黑箱——在 Scaling law 被不斷頌揚的當前,這顯得" 人間清醒 ",也顯得" 特立獨行 "。
用他的話來說,要做一個" 獨一無二 "的人。
這樣的一個人,會寫出一本什麼樣的小說呢?
寫了一本怎樣的小說?
一本名叫《破曉之鍾》的科幻小說。
更準确來說,科學科幻小說,甚至可以視為對 AI、智能體、數字人、元宇宙、基因、納米機器人等最前沿的技術的大型科普。
《破曉之鍾》講述了一個《三體》相似大背景的故事,講述了以幾個初出茅廬的科學家們為主角,如何面對來自外太空的挑戰,如何處理人類危機的故事。
但區别于《三體》,《破曉之鍾》講訴的技術背景,離我們當前所處的時代更近,甚至都是我們這幾年人人都在談論、全球火熱的技術風口。
一個有着數億人口 24 小時沉浸其中的元宇宙,将如何改變人類的日常生活和處事觀念?納米機器人又會對整個地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面對遠超自身的文明,人類社會會有什麼樣的走向?如果真存在全方位超過人類的智能,‘它’會以什麼樣的形态出現,對待人類有着什麼樣的态度?人類的存在意義是什麼?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已經恍惚聽見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号角,模糊望見了科技發展的全新軌迹,那我們是否會對地外文明來到地球的目的和意義,有一個與經典科幻的套路完全不同的解構和判斷呢?
科學家田淵棟通過小說,完成了深入淺出的科普和描述。同時,他也展示出了戲劇性結構和細膩文筆的那一面,在長達 30 萬字的小說中,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光通過文字就能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對于這本剛上市的小說,不少看完的圈外讀者,感嘆科幻領網域竟然藏着這樣一位低調新星,作品一鳴驚人。
而對作者稍有了解的 AI 圈内人,又都感嘆一個" 理工博士 ",竟然還能在寫作上有如此水平的一手,一度讓人忘了他本身是 AI 科學家。
最關鍵的是,因為田淵棟本身的科研背景、科學素養、技術視野水平,即便是一本科幻小說,但這些技術被很好地控制在科學規律之下,是暢想,但沒有妄想。或許在不遠的将來,這些技術還會在現實中落地和實現。
雖然小說探讨的主題很深刻,然而作者的初心,卻是非常樸實的。
田淵棟說,寫小說只是為了不浪費突然冒出的奇思妙想,也能幫助自己對世界作進一步的思考。
" 堅實且有用的想法拿來做論文,有趣又不着邊際的想法可以拿來寫小說。"
" 技術人往往喜歡鑽進手頭的問題裡埋頭苦幹,卻不一定記得抬頭望遠;樂于挑戰恒常不變的自然界,卻對與周圍人的交流提不起興趣。寫小說可以令我去關注遙遠的将來,同時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多個角度去欣賞和體驗這個世界。"
" 從 2006 年我接觸網絡小說開始,我就一直覺得寫作是個很好玩的事情。這部小說 2013 年就有些思路了,但是一直寫寫停停,一直到 2020 年,我終于選擇在知乎上每日連載,才發現讀者催更是完本的原動力。"
至于寫作動因,他還專門寫了一篇說明。題目就叫《在 AI 最火熱的時候我寫了本小說》。
我們直接傳送一下全文。
田淵棟:在 AI 最火熱的時候我寫了本小說
曾有人哀嘆" 我們要的是星辰大海,得到的卻是社交網絡 ",這一方面是科技逐利的例子,另一方面,也确實說明,科技發展的軌迹,未必和人們預先設想的相同。
在傳統的科幻作家腦中,人工智能冰冷而刻板,可以擁有龐大的計算能力,卻無法理解人類的情感,直覺和靈光一現。然而,等到 AI 真的飛速發展到如今,我們卻發現,純粹神經網絡構造的人工智能就像一個神經搭錯的白痴天才,感性有餘,理性卻不足,充滿瘋狂詭異的想像力卻無法連成情節連貫邏輯嚴密的故事,能繪制出天馬行空的照片和視頻卻難以做到精細控制,博覽群書學富五車卻經常在簡單推理中犯傻出錯。一些人類視若珍寶的玄奧概念,到頭來卻發現 AI 經過訓練後可以輕易超越;而處理枯燥無聊單調機械的日常生活,AI 卻屢屢翻車。
沿着這樣的風格路線走下去,人工智能将會產生一個什麼樣的新世界呢?在想象的大前提被現實巨幅校正之後,對将來的預測,又将會作何等修改呢?
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新世界的邏輯,往往和舊世界完全不同。最直接了當的例子莫過于農業文明在面對新生工業文明時的興嘆。在一切都固化為體系和慣例,刻入萬世不移的經典,體系内的每個人都下意識地遵循先哲的訓令,不再作深入的思考之後,倏忽之間,一個突如其來的 " 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攪亂三綱,倒轉陰陽,将整個世界觀的邏輯體系,從根子上崩裂掉,而本來棄如敝履的奇技淫巧,最終卻匯成裹挾一切向前奔騰的汪洋大海。
在智能大爆發的前夜,我們又是否會犯同樣的錯誤而不自知?
我們熟悉阿西莫夫的《基地》,熟悉大劉的《三體》,在那些世界裡,人類掌握更高級的科技,涉足更廣闊的世界,但人類還是最有智慧的,人類和外星文明的互動方式和邏輯,還是與歷史長河中的某個時刻似曾相識。然而,一個高等文明,一個高等智能集合體,在超脫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後,還會不會重復過去的歷史?在一個所思即所得,予取予求的世界裡,稀缺的資源又會是什麼?價值的衡量标準何在?在幾萬光年的尺度下,文明之間有否交流的需求?黑暗森林只是一個假說,也許還有另一個呢。
也許未來的世界,不會是像你我想像的那樣;支配它運行的底層規則,也可能完全不同。
在大模型火熱的今天,在每個人都埋頭讀論文、弄數據、跑實驗,忙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偶爾我們也需要抬起頭來,想一想這一切狂飙突進之後,我們用雙手創造的一切,會在百年千年之後,孕育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技術的進步如奔騰野馬,但思考還沒有跟上。
也許這樣的思考,仍然會囿于自身的刻板印象,和真正的未來南轅北轍。但至少,它會有產出一些有趣好玩的故事,在無窮可能的高維空間中,激起一點點不同尋常的漣漪。
本書,就是一次初步的嘗試。
好了,如果你希望感知一下頂尖 AI 科學家如何預測未來,那現在最好的方式,或許就是直接閱讀這本《破曉之鍾》,enjoy~
— 完 —
量子位年度 AI 主題策劃正在征集中!
歡迎投稿專題 一千零一個 AI 應用,365 行 AI 落地方案
或與我們分享你在尋找的 AI 產品,或發現的AI 新動向
點這裡關注我,記得标星哦~
一鍵三連「分享」、「點贊」和「在看」
科技前沿進展日日相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