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朝鮮空軍轟炸機部隊時隔4年回到丹東對岸,歡迎閱讀。
作者 / 養雞
随着疫情期間的徹底閉關狀态行将結束,一度轉為中朝邊境進口物資中轉 / 消毒站的朝鮮平安北道義州機場也恢復為原來的用途——轟炸機基地。
根據西方對朝智庫 " 超越平行線 "4 月 9 日發布的衛星圖片分析,到 3 月中旬,義州機場已經全面恢復使用,共有 34 架伊爾 -28/ 轟 -5 停放在多個停機區。這意味着,作為全世界最後一支使用伊爾 -28/ 轟 -5 轟炸機的空軍,朝鮮人民軍空軍仍在延續這款 1948 年首飛的(甚至比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還早兩個月)輕型轟炸機的飛行生涯。
△從衛星圖上來看,在 2021 年接收從義州轉場的飛機之後,長津機場和宣德機場分别有 22 架和 17 架伊爾 -28/ 轟 -5
随着 2021 年第一季度駐場轟炸機全部飛往長津和宣德,标志着義州機場轉職為物資隔離檢驗中轉站,疫情期間從新義州口岸入境的各類物資商品,都在這裡進進出出,維系着過去幾年朝鮮各領網域發展建設的基礎(特别是平壤舉辦的各類重大節慶活動)。
朝鮮逐步解除防疫限制後,新義州口岸的樞紐功能逐漸恢復,義州中轉站的價值也在下降,2024 年 7 月鴨綠江洪災又使得中轉站大面積受損,将其修復并繼續維持下去确無必要了。另外,原駐義州機場的這些老舊轟炸機長期在外停場(特别是并不具備該型機保障能力的宣德機場),也不利于機隊保養工作。
△ 2019 年 12 月、2022 年 11 月和 2024 年 2 月的義州機場,可見作為物資隔離檢疫中轉站期間增設的倉庫等臨時建築
因此,到了 2024 年 8-9 月,義州機場倉庫内的剩餘物資被全部運走,倉庫和臨時鐵路線也被拆除。9 月底,跑道完成了道面清理和标志線重塗工作,10 月 4 日,首批轟炸機從長津基地轉場回到義州,到 2025 年 1 月 8 日,共有 34 架伊爾 -28/ 轟 -5 返回義州機場。
巧合的是,2015 年的衛星圖(上),義州機場上也停放着 34 架伊爾 -28/ 轟 -5 轟炸機
朝鮮空軍從 1953 年開始接收伊爾 -28 轟炸機,根據蘇聯方面檔案記載,到 1955 年朝鮮共接收了 60 架伊爾 -28(包括數量不詳的伊爾 -28U 轟炸領航教練機)。1974-1976 年間,我國又将哈爾濱 122 廠生產的 20 架轟 -5(包括 2 架轟教 -5 轟炸領航教練機)交付朝鮮,這使得朝鮮空軍的轟炸機數量達到 80 架,全部裝備在第 4 師團(下轄 3 個轟炸機聯隊)。
進入 " 苦難行軍 " 時期的朝鮮空軍,于 1995 年取消第 4 師團編制,将三個聯隊整編成兩個聯隊,拆分給第 1 和第 2 師團,即駐扎義州的第 24 飛行聯隊,以及駐扎長津的第 48 飛行聯隊,這兩個機場均依托山體修建,有着發達的山體隧道機庫等掩蔽設施。由于義州機場與丹東市振安區僅一江之隔,筆者小時候郊遊時,就曾看到過江對岸的伊爾 -28/ 轟 -5 起降訓練的場景。
△長津機場位于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下碣隅裡戰場東南一側,1952 年由中國人民志願軍工程部隊修建,跑道長 2800 米,比義州機場的 2500 米跑道更長,但保障設施不如後者完善
随着時間流逝,這些只能臨空投擲無制導炸彈的老式輕型轟炸機,在現代戰場上早已失去了價值,朝鮮空軍在近年來的演訓中也很少展示它們。即使在 2022 年 10 月那次宣稱出動 150 架飛機的 " 空中武力示威 " 中,朝鮮空軍為了湊數,已經出動了相當規模的殲 -6,轟 -5 仍然沒有登場。
△盡管有朝鮮改裝了一部分轟 -5,用于發射 " 金星 -3" 或 " 魚鷹 -6" 反艦導彈的 " 都市傳說 " ——類似我國的 " 鷹 " 式火控系統試驗機(如圖,用于測試鷹擊 -81 空艦導彈),但從衛星圖上并看不出有任何一架飛機接受過這類改裝的證據
不過,由于直到 2009 年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 1718 号決議,要求管制除輕武器之外的朝鮮進出口武器活動之前(我軍的轟 -5 也是在 2009 年全部退役),轟 -5 機隊保障所需的各種零部件(包括 HM-1 甲轟炸瞄準設備)均屬于每年對朝軍援額度中 " 理固宜然 "、技術敏感性并不高的一部分。因此在使用強度較低的前提下,這些航材儲備足夠朝鮮使用很長時間。
△由于轟 -5 的發動機與殲 -5 的發動機同屬渦噴 -5 系列,在朝鮮已經建立殲 -5/ 米格 -17 及其發動機的大修能力後,轟 -5 的動力保障也不難做到
"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盡管朝鮮的伊爾 -28 們通過源源不斷的轟 -5 零部件續到今天,但如果等不到接班者,勉力維持它們到 2030 年也是毫無意義。作為一架 " 前線戰術轟炸機 ",伊爾 -28 在俄羅斯的 " 精神續作 ",毫無疑問是蘇 -34。但在蘇 -30SM 和蘇 -35 都取得了出口訂單的今天,用途單一、且在 " 特别軍事行動 " 中評價褒貶不一的蘇 -34,能否獲得國外用戶的青睐本身就是個問題。
以阿爾及利亞為例,該國在 2019 年與俄羅斯籤訂了一份 "3 × 14" 購機合同:蘇 -34、蘇 -35 和蘇 -57 各 14 架,當時宣稱合同将在 2025 年完成。盡管這個合同當初普遍被人質疑其真實性,後來更是受到戰争引發的俄航空企業交機進度影響,但如今蘇 -35 靠着 " 接盤埃及 " 開始交機,蘇 -57 的交付應當也只是時間問題,唯有蘇 -34 暫時還沒有出現 " 北非版 " 的迹象。
△ 2011 年 8 月,金正日參觀新西伯利亞契卡洛夫工廠時,與生產線上的早期批次蘇 -34 同框(該機同年 9 月 19 日完成國家試驗)
△ 2023 年 9 月 16 日,金正恩在科涅維契機場參觀包括蘇 -34 在内的俄空天軍各種機型
俄烏戰場的經驗表明,如果能夠獲得合适的武器,米格 -29 和蘇 -25 尚能一續,但兩個聯隊的轟 -5 如何替換,确實是考驗朝鮮的難題。面對占據絕對技術優勢的韓國空軍,朝鮮顯然也不會指望依靠 " 對稱對抗 " 就能扳回劣勢。如果某一天,朝鮮人選擇用某種放大版 " 見證者 191" 飛翼布局攻擊無人機,作為轟 -5 的繼承者——就像他們已經讓裝備殲 -5 的部隊改飛 " 新星 -9" 察打一體無人機那樣——也許會是一個雖離經叛道、但情理之中的答案。
△伊朗人的整活精神,遇上朝鮮人的敢想敢幹,我覺得除了不好進他們挖的山體洞庫(實在不行折疊機翼啥的就安排一個)之外,只要思想肯滑坡、别跟攻擊 -XX 對齊顆粒度,好像也沒有什麼絕對搞不了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