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長安及東風重組前景展望:有望晉升國内最大車企,降本或成首要任務,管理難題待解,歡迎閱讀。
本文來源:時代商學院 作者:陳佳鑫
來源 | 時代商業研究院
作者 | 陳佳鑫
編輯 | 韓迅
重組能否扭轉兩家車企利潤下滑的局面?
2 月 9 日晚,長安汽車(000625.SZ)與東風集團股份(00489.HK)同時發布公告,宣布雙方的控股股東正在籌劃重組事項,本次重組可能導致兩家公司控股股東發生變更,但不會導致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
當前,三大國有車企包括長安汽車、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下稱 " 東風公司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若長安汽車與東風公司成功重組,将成為國内汽車巨無霸集團,對國内汽車格局将產生深遠影響。
重組消息發布次日,長安汽車與東風集團股份的股價表現有差異,其中長安汽車收漲 4.73%,而東風集團股份漲幅為 25.7%,市場似乎更看好東風公司能從此次重組中受益。
2 月 10 日、11 日,時代商業研究院就重組相關事項向長安汽車及東風集團股份發函并致電詢問,兩家企業均表示重組信息以公告為準,無更多細節可透露。
【摘要】
1. 有望晉升國内銷量第一、全球銷量第五大車企。如果長安汽車、東風公司成功重組,2024 年合計銷量将超 500 萬輛,将超越比亞迪成為中國銷量第一大以及全球銷量第五大的汽車集團。重組後的規模效應及產業鏈整合有望縮減成本,此外研發資源及銷售渠道整合有望縮減部分費用,能否扭轉兩家車企盈利下滑的局面值得期待。
2. 重組後面臨管理難題。長安汽車在銷量、業績、市值方面表現均優于東風集團股份,但東風公司的行政級别更高,且兩家企業管理風格存在明顯差異,重組後如何協同管理将是一個難題。
3. 重組有望帶動東風公司新能源及出口增長。長安汽車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汽車出口量方面領先東風公司,而東風公司在與國外車企合作建廠方面具有經驗優勢,兩者抱團有利于在汽車新能源轉型浪潮中站穩腳跟。
【正文】
有望晉升國内銷量第一、全球銷量第五大車企
產銷快報顯示,2024 年,長安汽車銷量為 268.3 萬輛,同比增長 5.1%;東風集團股份銷量為 189.59 萬輛,同比下滑 9.2%,其母公司東風公司銷量更是達到 248.06 萬輛。
若長安汽車、東風公司成功重組,2024 年合計銷量将超 500 萬輛,超越比亞迪(427.21 萬輛)成為中國銷量第一大車企以及全球銷量第五大的汽車集團。
雖然兩者合計銷量超越比亞迪,但在盈利能力上仍與比亞迪存在較大差距。
同花順 iFinD 顯示,2023 年比亞迪的淨利潤已突破 300 億元,同比增長 77%,2024 年上半年進一步同比增長 23% 至 141.13 億元;而 2023 年長安汽車的淨利潤為 95.02 億元,2024 年上半年為 22.47 億元;2023 年東風集團股份的淨利潤則大幅虧損了 68.13 億元,2024 年上半年虧損 0.4 億元,且 2024 年上半年長安汽車及東風集團股份的淨利潤均大幅下滑。
因此,時代商業研究院預計,長安汽車及東風公司若成功重組,通過協同降本扭轉盈利下滑趨勢或成為首要任務。
在采購方面,考慮到兩者整體品牌定位較為接近,采購的材料、零部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如兩者均從寧德時代處采購動力電池,統一采購具有可行性。此外,兩者若重組,也有望成為國内銷量最大的車企,規模效應将更為明顯,且對上遊的溢價能力也将增強,統一采購有望實現降本。
國有車企在產業鏈整合方面早有行動。在 2024 年 9 月國務院國資委召開的中央企業專業化整合推進會上,中國一汽、兵器裝備集團、東風公司與中國誠通籤約了動力電池領網域專業化合作項目,計劃将力神電池打造成為三家企業整合新能源產業鏈的平台。通過整合,三大車企可以集中資源,避免了重復投資,共同攻克技術難題,提供穩定的電池供應鏈。因此若本次長安汽車與東風公司實現重組,預計產業鏈整合速度将進一步加快。
費用方面,2023 年長安汽車與東風集團股份合計研發費用已超百億元,具有一定的降本空間。同花順 iFinD 顯示,2023 年,長安汽車、東風集團股份的研發費用分别為 59.8 億元、45.71 億元,合計 105.51 億元,重組後有望減少重復性的研發投入從而縮減費用。
銷售費用是另一大費用支出,2023 年,長安汽車、東風集團股份的銷售費用分别為 76.45 億元、82.21 億元,合計 158.66 億元,通過整合銷售和服務網絡等方式,兩者重組後有望縮減部分銷售費用。而通過人員整合的方式,兩者近百億元的管理費用(2023 年)也有望縮減。
重組後面臨管理難題
無論是銷量、業績,還是市值方面,當前長安汽車均表現更佳。
銷量方面,2024 年,長安汽車銷量為 268.3 萬輛,東風公司銷量為 248.06 萬輛,長安汽車略超東風公司。
業績方面,2024 年上半年,長安汽車營收達 767.23 億元,淨利潤為 22.47 億元;同期東風集團股份的營收為 511.45 億元,淨利潤為 0.4 億元,長安汽車業績表現明顯好于東風集團股份。
市值方面,截至 2 月 11 日收盤,長安汽車的總市值為 1356.25 億元,東風集團股份的總市值則為 333.4 億港元,哪怕加上在 A 股上市的東風股份(600006.SH,166.00 億元)、東風科技(600081.SH,72.34 億元),仍與長安汽車存在較大市值差距。
但在行政級别上長安汽車卻低于東風公司。東風公司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資委)直接監管,級别為副部級,與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長安汽車的間接控股股東)相同,而長安汽車則為正廳級。
此外,雖然同為國企,但在管理風格上兩者存在明顯差異。若成功重組,後續如何統一協調管理将成難題。
從重組消息發布後二級市場的表現來看,市場似乎更看好東風公司能從此次重組中受益。公告發布次日(2 月 10 日),長安汽車股價高開低走,最終收漲 4.73%,而東風集團股份當日漲幅則高達 25.7%。
重組有望帶動東風新能源及出口增長
新能源轉型是當前國有車企的重點方向,兩大國有車企重組後能否加速新能源轉型也成為關注焦點。
2024 年 3 月,國資委主任張玉卓公開表示, 國有汽車企業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發展還不夠快,将調整政策對三家中央汽車企業進行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單獨考核,考核技術、市場占有率以及未來發展。
長安汽車的新能源轉型速度相對較快。產銷快報顯示,2024 年長安汽車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為 73.46 萬輛,同比增長 55%,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達 27.4%,銷量在國内新能源車企中排名第五。
長安汽車在新能源領網域構建了長安品牌、深藍汽車、阿維塔三大品牌,在智能化、軟體定義汽車(SDA)方面具有優勢,與華為合作打造的阿維塔品牌,在智能駕駛領網域表現良好。
作為對比,2024 年東風集團股份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為 39.46 萬輛,同比增長 13.4 %,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達 20.8%,銷量及占比均略低于長安汽車。
東風公司目前已形成面向豪華電動越野市場的 " 猛士 " 品牌、面向高端新能源市場的 " 岚圖 " 品牌以及面向主流市場的 " 東風 " 品牌的格局。在固态電池研發方面,東風公司也取得一定突破。
但從整體來看,在與比亞迪、吉利、特斯拉等民營或外資企業的競争中,長安汽車及東風公司仍難言優勢,在新能源技術、供應鏈整合、品牌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劣勢。且近年來新能源賽道的競争愈發激烈,不少車企已被淘汰出局。通過重組整合資源,有利于長安汽車及東風公司在此次汽車新能源轉型浪潮中站穩腳跟。
出海方面,兩家車企也具有一定的資源整合空間。
產銷快報顯示,2024 年,長安汽車的海外銷量為 53.62 萬輛,同比大增 126.8%,在國内車企中排名第三。作為對比,東風公司 2024 年海外出口銷量為 24.6 萬輛,同比增長 6.4%。長安汽車出口量更高,增長勢頭更為迅猛,兩者重組後,有望帶動東風公司出口量增長。
而面對越來越多的汽車貿易壁壘,海外建廠也成為不少國内車企的出海新選項,在這方面東風公司擁有更為豐富的與國外車企合作建廠經驗。東風公司與本田、日產、Stellantis、雷諾集團等海外車企有過多年合作經歷;長安則主攻東南亞市場,并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銷售網絡。若雙方實現重組,在共建海外產能、渠道方面存在較多協同空間。
(全文 2947 字)
免責聲明:本報告僅供時代商學院客戶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報告而視其為客戶。本報告基于本公司認為可靠的、已公開的信息編制,但本公司對該等信息的準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本報告所載的意見、評估及預測僅反映報告發布當日的觀點和判斷。本公司不保證本報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狀态。本公司對本報告所含信息可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資者應當自行關注相應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報告内容客觀、公正,但本報告所載的觀點、結論和建議僅供參考,不構成所述證券的買賣出價或征價。該等觀點、建議并未考慮到個别投資者的具體投資目的、财務狀況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時候均不構成對客戶私人投資建議。投資者應當充分考慮自身特定狀況,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報告内容,不應視本報告為做出投資決策的唯一因素。對依據或者使用本報告所造成的一切後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範圍内,與本報告所指的證券或投資标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關系。在法律許可的情況下,本公司及其所屬關聯機構可能會持有報告中提到的公司所發行的證券頭寸并進行交易,也可能為之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資銀行、财務顧問或者金融產品等相關服務。本報告版權僅為本公司所有。未經本公司書面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翻版、復制、發表、引用或再次分發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權。如征得本公司同意進行引用、刊發的,需在允許的範圍内使用,并注明出處為 " 時代商學院 ",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節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關責任的權利。所有本報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務标記及标記均為本公司的商标、服務标記及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