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讓 Apple Vision Pro 給汽車座艙開開腦洞,歡迎閱讀。
一覺醒來,科技圈又過年了。
在蘋果 2023 年的全球開發者大會上上,籌備已久的全新混合顯示頭顯設備 Apple Vision Pro 終于亮相:2300 像素的雙 micro OLED 顯示屏、M2+R1 雙芯片組合、單眼像素超過 4K、全新的 VisionOS 作業系統……
Apple Vision Pro 的亮相無疑給如今的元宇宙和 XR 領網域帶來了一劑強心針。而蘋果自己對于 Apple Vision Pro 的定位也頗為高調,「今天标志着計算技術新時代的開端。如同 Mac 将我們帶入個人計算時代, iPhone 将我們帶入移動計算時代,Apple Vision Pro 将帶我們進入空間計算時代。」 庫克把它擺到了與 Mac、iPhone 同樣改變時代的地位,似乎借助 Apple Vision Pro 就能将狹小的空間變幻出無限的可能。
提到空間,就不得不說智能座艙這個「第三空間」。在如今這個萬物皆可上車的時代,在智能座艙場景下,Apple Vision Pro 能發揮什麼作用?庫克口中「開啟空間計算時代」的產品又能給智能汽車帶來什麼?
在苦等「Apple Car」無果的時候,我們一起開啟腦洞來暢想一下: 看看 Apple Vision Pro 在車上有哪些應用場景?作為互動大佬的蘋果,在它的第一款 MR 可穿戴設備上,又能給座艙互動帶來哪些指引呢?
AppleVision Pro 如何定義下一個計算時代 ?
評價如此高的 Apple Vision Pro 究竟有什麼超乎尋常的功能,我們一起來復習以下:
混合現實(mr),既能顯示虛拟場景,也能顯示現實場景:
不同于目前行業内 AR(增強現實)、VR(虛拟現實)泾渭分明的路線,Apple Vision Pro 的效果更像是二者融合。戴上設備後,Vision Pro 可以把任何地方當成一個大型的顯示屏,把内容投射在眼前,不僅能看到虛拟世界的界面,也能看到現實場景。既帶來沉浸感,也不影響與外界的交流。
無外接搖桿,視線移動 + 手勢 + 語音控制操作:
在互動層面,Apple Vision Pro 省掉了目前 VR 頭顯普遍用的搖桿,采用視線捕捉 + 手勢 + 語音互動的方式。
與周圍人互動,AppleVision Pro 上會顯示「眼睛」的 Eyesight 技術:
相比于目前 VR 頭顯的封閉場景,Apple Vision Pro 做了與外界的互動。當外界有人靠近佩戴者時,Vision Pro 的黑色外殼可以變得透明,讓周圍的人看到用戶的眼睛,并讓周圍的人意識到用戶正在關注什麼事情。
既是獨立智能載體,也可以與蘋果其他硬體無線連接:
蘋果這次給 Apple Vision Pro 提前預埋了充足的場景和生态:可以與 Mac、iPhone 和 iPad 等設備無線連接,實現備忘錄等信息的同步;使用 FaceTime 通話時,Vision Pro 可通過機器學習技術創建真實用戶形象,實時反映面部和手部動作。
無數 AR、VR 設備的先例告訴我們:沒有場景和生态的硬體,是無法獨立生存的。蘋果這次發布不僅配齊了自家軟硬體生态來搭配合,發布會上站台的迪士尼、首批籤約的微軟辦公軟體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生态和場景的豐富性。也讓 XR 設備從目前的遊戲互動向生產力工具的轉型,能在工作、家庭娛樂、語音通話、觀影等不同場景下的應用。
那在座艙場景下如何應用呢?
給螢幕做減法
給智能座艙引入 AR 技術、搭配可穿戴設備,在汽車上不算新鮮了。
前有如今越來越多用在量產車上的 AR-HUD,後有蔚來跟 Nreal 聯手開發的原生車載 AR 眼鏡 NIO Air AR Glasses。将儀表信息投射在駕駛員實現正前方,或者借助 AR 眼鏡看電影,目的都是為了在更舒适的視線區網域展示豐富的信息。
儀表屏、中控屏、副駕娛樂屏、後排娛樂屏…… 随着座艙裡螢幕越來越多,也有不少「螢幕光污染」「後排娛樂屏遮擋視線」的聲音。
這時候,如果 Apple Vision Pro 取代副駕娛樂屏、後排娛樂屏,辦公、開電話會或者看電影時,畫面瞬間從筆記型電腦、車載娛樂屏的實際英寸,放大到最大 100 英尺;在保證更高分辨率的同時,投射在現實場景中的虛拟界面既能滿足随時随地辦公、娛樂的沉浸感,也不影響與駕駛員的互動。這樣看來,在不考慮價格的情況下,Apple Vision Pro 似乎比傳統 AR、VR 頭戴設備更有優勢,也給了「多螢幕 diss 者」提供了一種替代車内娛樂屏的選擇。
當然,在給座艙螢幕做減法的同時,增加了頭戴設備這種外設硬體,會不會有點雞肋?只能說仁者見仁吧。
何況這只是第一代設備,誰知道未來 MR 頭戴設備是不是能進化成像普通眼鏡甚至視網膜投影那樣「精簡」呢?
視線控制 +語音 +手勢的多模态互動
一直以來,通過多模态互動融合來提供更準确、主動的互動都是座艙互動嘗試的方向,語音 + 觸控、語音 + 手勢已經成了目前量產車上常見的功能。不過将視線控制加入到座艙多模态互動中,在量產車的實際使用中還比較少,主要在智能駕駛的 DMS 視線追蹤、中控螢幕熄屏控制等功能下出現。
類似 Apple Vision Pro 中視線控制 + 語音 + 手勢這種「看哪打哪」的互動方式,更多停留在概念 demo 艙中。
之所以這樣,除了當前多模态感知技術的限制外,駕駛場景下駕駛員視線是絕對的「寶貴資源」,優先分配在前方路況中。無論是觸屏、語音還是手勢控制,對于駕駛員位來說,盡可能減少對視線的幹擾、少占用視覺資源是必備條件。這是駕駛與頭顯設備使用場景功能不同帶來的差别。
因此,在現階段智能駕駛 L2+ 的水平,法律法規要求駕駛員不離眼不離手的情況下,Apple Vision Pro 中視線控制似乎對于副駕駛和後排乘客用處更大,通過眼球捕捉配合語音、手勢的互動,來彌補不方便觸屏、語音控制場景下的短板,也能提高語音 + 手勢互動的準确率。
特别是在如今在部分座艙中采用的 3D-Tof 功能,眼球捕捉的加入,能進一步提升 3D-Tof 的精确度和動作限制,也許能讓座艙内的多模态互動向着更精确、更方便的方向發展。
同時眼球捕捉配合 Vision OS 的動态注釋點渲染,可以将最大的畫質精确地傳遞到眼睛正在注視的每一幀,提升座艙内互動的精确度和體驗。
HeySiri,語音互動更接近自然語言
與 Apple Vision Pro 同時在 WWDC23 上亮相的,是 iOS 17 的更新。在 iOS17 中,Siri 的喚醒不再是熟悉的「Hey Siri」,而是更直接的「Siri」。老實說,現實中我們與人交流時,也很少會用「Hey XXX」的句式開頭,更多的是直接稱呼對方。Siri 喚醒次這次的精簡,讓人與語音助手之間的互動更接近自然互動方式。
讓語音互動更接近自然語言,也是目前智能座艙内語音互動的趨勢。從去年開始,語音免喚醒出現在了部分車型裡。在特定場景、功能下的免喚醒詞,甚至全場景下的免喚醒詞,這對于系統過濾日常對話中誤觸發的考驗更高。伴随着喚醒次的精簡,互動過程越來越簡短流暢,讓語音助手越來越「聽得懂人話」,讓指令的容錯率越來越高等等,都讓語音互動向着類人、為人類帶來便利體驗的方向進化。
用 Eyesight 打破「第四堵牆」
在目前的 VR 設備中,當沉浸在 VR 營造的虛拟世界時,用戶看不到外界的環境和反饋。頭顯設備就好像戲劇舞台上的「第四堵牆」,把用戶和外界的交流隔絕開。這在營造沉浸感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種被隔絕的不安全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XR 設備使用的場景。
Apple Vision Pro 混合現實的意義,就是将虛拟場景顯示在現實場景中,将虛拟和現實融合的同時,借助 Eyesight,Vision Pro 的外螢幕能顯示出虛拟的眼睛,等于給封閉式的沉浸場景打開一扇交流的視窗。
對于汽車來說,車身和車窗也構成了這樣一個半封閉的空間。近年來越來越多品牌用「智慧燈語」等方式讓車輛與外界互動,也許 Eyesight 未必不是打破智能汽車「第四道牆」的一種方式:既能保障車内的隐私,又能實時打開與外界交流的通道。
最後
就在 Apple Vision Pro 亮相前 3 個月,智能穿戴設備的古早玩家 Google Glass 正式宣布停產。一代科技傳奇的退場,有技術路線選擇失誤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為生态和場景的乏力。 而大家對于 Apple Vision Pro 期待如此之高,除了對于蘋果技術的信心外,更多的也是蘋果一直以來在生态和場景上的優勢加持。軟硬體的能力,決定了 Apple Vision Pro 的下限,未來場景和生态的拓展,決定了它的上限。
因此,如果站在當下看,給智能汽車配一台 Apple Vision Pro 似乎驚喜寥寥,甚至有點雞肋;但是,Apple Vision Pro 能衍生出怎樣的場景,給智能座艙領網域帶來哪些颠覆,是無法預知的未來。畢竟以往的蘋果,給我們帶來過太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