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騰訊的終結者,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錦緞
約摸二十年前(2004),騰訊上市。當年的小企鵝總資產為 28.63 億元,發行市值為 62.2 億港元;而今的鵝廠總資產高達 15412.33 億元,市值為 26862.34 億元。二十年間,資產漲幅逾 538 倍,市值漲幅逾 431.87 倍。縱使相比 2021 年 Q1 的超 7 萬億港币跌去了 6 成,依舊為早期投資人帶來年化超 30% 的豐厚回報。
從 PC 端的 QQ 到移動端的微信,從復制粘貼到平台生态,騰訊成長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或者說遠不如業績增長曲線那麼流暢。如今,鵝廠手握國内首屈一指的超 13 億 MAU 的社交平台,是其最深、最強大的護城河,也是奠定其地位的核心實力。
耗費 6 年時間的由阿裡前總參謀長曾鳴編著的《智能商業》,讓我對整個互聯網經濟的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越發認為,騰訊的終結者只有騰訊自己。
曾經互聯網三大巨頭 BAT 格局已經不再,百度的逐漸淡出、拼多多的強勢進入、抖音的快速席卷……但是從本質上,騰訊就與眾不同。用互聯網思維去看,這些企業都呈現典型的平台型生态,都是時代的產物,只是其出身極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宿命。
阿裡、京東和拼多多:阿裡是對傳統商業模式發起變革的靈魂企業,利用 PC 互聯網的崛起打破了傳統的買賣方式,将無數在線下的交易移到互聯網上來,有許多人說實體被打擊,那是因為那些實體本就該經歷的,或者說跟不上時代的趨勢。
而後起之秀的京東和拼多多則在阿裡的基礎上深化服務,京東借鑑亞馬遜的經驗從基礎設施(物流)入手以及正品形象切入電商平台生态;拼多多則以 " 性價比 " 攬羅大量中小企業搶占市場份額。
而騰訊呢?從來沒有誰能夠撼動社交生态,從來沒有,從來沒有誰能。近兩年,随着抖音的快速崛起,在許多場合下(主要讨論互聯網平台、騰訊),很多人說抖音比騰訊要強得多,對我而言,那都是無稽之談。我是重度 " 消費類 " 研究者,從選擇與否上消費品無非就是抽成:可選消費和剛需。
恰恰在于,騰訊(的社交平台)是剛需品;而不論阿裡、京東、拼多多,還是快手、抖音等都是可選消費品。巴菲特對企業護城河的一個思考角度是:如果同行攜巨資進入,是否能搶奪其份額?從滴滴大戰 Uber 到哈羅、T3、曹操 ...(此處省略 N 家打車公司),到京東、拼多多的 " 百億補貼 ",這不都是很明顯的護城河不足以抵抗巨資入侵嗎?
互聯網生态最有趣的也是最恐怖的一點是:後來容易居上。
曾鳴在《智能商業》中闡述的 C2B 模式以及一些遠見(設想),我是十分欽佩和贊同的,尤其是 " 平台生态、商業的未來是以服務為核心 " 等觀點。再次感嘆:阿裡其實本可以更強大的。
在當前讓我去評價阿裡、京東和拼多多各自的電商生态,我認為大概率拼多多是勝利者(不代表滿載而歸)。從服務的深度去看,拼多多已經呈現出能夠後來居上的趨勢了。這三家電商平台是可選的,可選的背後邏輯就是比較,在人性的博弈中 " 性價比 " 更重要,畢竟金字塔格局是亘久不變的。
或許說是因為近幾年經濟環境壓力大造就了拼多多,這是偶然性;但随着其生态的完善,在 " 硬體 " 上去做到京東的效率和正品是容易的(正品這塊來個 " 認證 " 或者 " 假一賠十 " 就消除了絕大部分了),然後去挑戰老大哥也是很可能的。而阿裡和京東想要 " 降維 " 去抵御拼多多,卻很難,最難的在于 " 流量的心 " 在拼多多那。但無論如何,只要争奪,有利的都是消費者,這是可選消費在競争中的必然之處。
再看抖音,同樣是可選。之前所謂的 " 南鬥北快 " 早不復存在了,而随着騰訊加強視頻号的運營,抖音的壓力日漸增大。最大的感受來自于我母親,之前她基本都是在抖音上刷,慢慢的我發現她的抖音幾乎都不怎麼用了,轉向了視頻号。人性本惰,如果能夠在一款 APP 上就完成的事情絕不願意用兩款。
既然抖音能碾壓快手,視頻号又為什麼不能擠壓抖音?更何況背後是本鵝。還是那句話,如果騰訊拿出 1000 億來引入頭部網紅、激勵創作和使用獎勵,效果絕對要比其他任何企業拿出 1000 億來讓人們棄用微信要強,甚至後者的 1000 億會被白白薅羊毛。
從抖音的發展路徑也可以明白,無論如何它是不可能去挑戰騰訊在社交生态的地位的(也挑戰不了),在國内流量見頂的時候一方面開啟 TITOK 吸引海外用戶,另一方面則進入電商生态(阿裡等)和本地生活服務(美團等)。
在我的能力圈内,騰訊的終結者只有騰訊自己。以生态而言,騰訊把這個聚寶盆(流量平台)給服務好,以賦能者的地位疊加投資(京東、美團都是),不僅把 C 端給服務好了,還創造了無數的小 b 端,在網絡協同效應之下,開花結果只是時間的問題,開多美的花結多大的果讓時間去驗證。
騰訊連接了你我,微信開啟界面我的解讀是:他 / 她要實時連接全球。(作者:股市煙火)
往 期 推 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