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4+4”醫學生培養模式引争議,專家:4年學出來的醫生大多都看不了病,歡迎閱讀。
日前,中日友好醫院醫生出軌風波在媒體上發酵。而當事人之一的規培醫生為協和 "4+4" 模式培養,因學歷背景而引發争議。
近年來,國内部分高校推行的 "4+4" 醫學生培養模式,是效仿美國醫學教育推出的模式,指的是 4 年非醫學專業教育加 4 年醫學教育。這種模式允許已經有 4 年非醫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通過 4 年醫學博士課程和規培教育,直接晉升為執業醫生,從而大幅縮短非醫學背景學生成為醫生的時間,繞過了傳統醫學生需經歷的 8 年醫學教育。
在美國,報考醫學院的考生須完成 4 年大學本科學習(一般為理工科)且修過醫學預科教育課程,通過醫學院入學考試(MCAT)後,再接受 4 年制醫學院教育,成績合格者直接授予醫學博士學位。博士的學習課程與醫師執照考試挂鉤,學生在前 2 年學習醫學基礎課,結束後參加執照考試的第一部分;後 2 年進入教學醫院,臨床課程、見習和實習結合在一起,結束後參加執照考試的第二部分,合格後可申請住院醫師資格。
根據我國傳統的醫學生培養模式,需要攻讀臨床五年制(本科)、臨床 "5+3" 一體化(本碩連讀)或者臨床八年制(本博連讀),方有資格參加執業醫師考試,并最終站上手術台。而 "4+4" 模式,相當于重啟了申請者的生涯規劃。
公開信息顯示,2018 年,為培養多學科背景高層次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協和醫學院仿照國外 "4+4" 臨床醫學教育模式,啟動了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班,面向國内外高水平大學招收非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和推免生攻讀臨床醫學博士學位。
談到辦學初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曾表示,要打破此前醫學教育主要基于生物學的局限,體現醫學本源的多學科性,把多學科基因植入醫學機體,需要有理科、工科乃至人文、藝術學基礎的人才,培養醫學人才,建設新醫科,并通過不斷探索跨學科融通人才培養規律,培養兼具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拔尖創新醫學人才。
2023 年,協和醫學院首屆 "4+4" 試點班 17 位臨床醫學專業博士畢業生正式畢業。自 2022 級起,協和 "4+4" 項目招生計劃已經達 45 人。
有專家表示,"4+4" 模式的初衷是好的,因為可以将各個不同領網域的頂尖人才吸納到醫學領網域,培養跨計算機、材料學等學科的復合型人才,推動精準醫療發展。
但也有人質疑,這種 " 速成 " 模式是否擠壓了傳統醫學生的培養機會,因為 "4+4" 學生僅用一半時間就可上崗。不僅如此,"4+4" 學生的規培時間也可以大幅壓縮,傳統醫學生規培要求 3 年,涵蓋多科室輪轉、病例積累和技能訓練;而 "4+4" 模式甚至能将這一過程縮短至 1 年。
相比之下,美國等國家的規培教育通常需要 3~7 年,甚至更長,例如神經外科的培訓時間最長,長達 7 年。一位主任醫師、博導對第一财經記者表示:" 總體來看,4 年學出來的醫生大多都看不了病,醫學是要經驗累積的,你可以有天賦,但肯定離不開臨床積累的,光憑天賦也解決不了臨床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