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魅族22改名換姓:官方稱可叫“AI設備”,要靠吉利逆天改命?,歡迎閱讀。
在魅族手機成立 22 周年之際,魅族 22 終于要來了。
日前,星紀魅族 CEO 蘇靜在接受專訪時表示,魅族 22 系列将于今年 7 月發布,可以叫手機,也可以叫 AI Device(AI 設備)。
2024 年 2 月 18 日,星紀魅族宣布停止傳統智能手機新項目,向 All In AI 進發。或許是忙于開發 AI 系統和功能,在其他廠商陸續發布新一代旗艦機的情況下,魅族 22 系列卻遲遲沒有動靜。
(圖源:魅族)
如今,經過長時間的打磨,星紀魅族似乎已準備充分,将殺回旗艦機市場。魅族 22 不叫手機,叫 AI 設備(AI Device),是用 AI 帶貨的噱頭,還是真正有革命性的更新?
魅族 22 系列距離發布只剩下三個多月,但曝出的配置得不多,甚至 SoC 究竟是骁龍 8 至尊版還是天玑 9400/ 天玑 9400+,現在都不能确定。不過星紀魅族產品營銷經理張月在與星紀魅族集團市場品牌部總經理萬志強視頻連線直播活動中透露,今年會有不止三台魅族新機,魅族 22 定位小屏旗艦,手機端 Flyme 版本會有大更新。
手機端 Flyme 大更新,大概率圍繞 AI 進行。在 3 月下旬的星紀魅族春季媒體溝通會上,魅族首席運營官廖清紅表示,過去半年時間,星紀魅族圍繞「3+1」開展業務,未來将走向多終端、全球、AI 場景。
星紀魅族認為手機依然是 AI 的最關鍵載體,其次是智能眼鏡和智能座艙。在手機端,魅族 22 的 AI 功能可能與其他品牌旗艦機型相似,将 AI 與系統底層融為一體,提高產品的能效、流暢度,以及利用生成式 AI 實現答疑解惑、辦公、圖片繪制等功能。
(圖源:雷科技攝制)
生态方面,則要圍繞智能眼鏡和智能座艙。艾瑞咨詢發布的《2024 年消費級 AR 眼鏡市場動态與行業趨勢洞察》顯示,依靠 StarV Air2 和 StarV View 兩款產品,2024 年星紀魅族穩居國内 AR 眼鏡銷量第一梯隊,只有雷鳥創新能夠與之相比,AI 方面則與通義千問、豆包、文心一言、DeepSeek 等完成了對接。AR 眼鏡領網域的布局,為星紀魅族拓展 AI 生态創造了有利局面。
至于汽車領網域,星紀魅族的優勢遠超大多數手機廠商。OPPO、vivo 向汽車領網域拓展 AI 生态,難點在于自己沒有造車,需要與車企溝通、合作,而後才能實現技術交流與合作開發。小米和華為雖然深度參與造車,但因所創的品牌均為新勢力,現階段產能和銷量有限。
3 月 11 日星紀魅族宣布,2 月 Flyme Auto 新增用戶超過 10 萬,累計用戶已超過 60 萬。盡管當前 Flyme Auto 用戶數量與鴻蒙智行差距不大,但每月超過 10 萬的新增用戶,卻是鴻蒙智行難以達到的。星紀魅族擁有吉利汽車的支持,能夠輕易将汽車納入 AI 生态。
(圖源:魅族)
其他手機廠商在汽車領網域開拓 AI 生态,汽車業務拖後腿,星紀魅族不存在這方面的顧慮,需要重視的是如何打造出能夠獲得消費者認可的產品。在小屏旗艦呼聲越來越高的今天,魅族 22 也要響應消費者的呼聲,打造一款小屏旗艦。
當前尺寸在 6.5 英寸以内的手機,都可以被稱作小屏旗艦,但 6.3 英寸左右是安卓廠商的主流選擇,如小米 15 螢幕為 6.36 英寸、vivo X200 Pro mini 螢幕為 6.31 英寸,魅族 22 螢幕大概率也會在 6.3 英寸左右。
軟體體驗一直是魅族手機的強項所在,手機圈一度流行「最好的手機是小米硬體、價格 +Flyme」這句話。極具前瞻性的布局,則讓星紀魅族在 AR 眼鏡和汽車領網域也取得了優勢。
然而手機行業競争激烈,小米、OPPO、vivo 等品牌之間的價格戰、配置戰從未停歇,僅依靠 AI 和小屏,魅族手機銷量很難重量巅峰。
手機和汽車企業都十分重視手車互聯,既有小米、華為等企業深度參與造車的手機廠商,也有蔚來這種進軍手機行業的車企。然而因 NIO Phone 不達預期,蔚來已決定收縮手機業務,将手機團隊并入了數字座艙團隊。
NIO Phone 的失敗在于,盡管產品在手車互聯方面可圈可點,例如獨樹一幟的車控鍵、無縫流轉、語音控制等,但其他功能和配置與價格并不匹配。魅族手機也有類似的問題,對比同價位的產品,硬體配置稍顯落後。
以同存儲規格首發價相差 600 元的魅族 21 和小米 14 為例,兩款手機硬體配置最大差距在影像方面,魅族 21 只有 2 億像素的主攝值得稱道,1300 萬像素的超廣角鏡頭和 500 萬像素的景深鏡頭給人一種「湊數感」。小米 14 除了主攝搭載光影獵人 900,超廣角和長焦鏡頭均為 5000 萬像素的 JN1,支持 3.2 倍光學變焦。
其他方面,魅族 21 僅為 80W 有線充電,不支持無線充電,小米 14 則支持 90W 有線 +50W 無線充電,兩款手機的螢幕素質和分辨率也有一定差距。小米 14 還加入了 IP68 級防水,魅族 21 卻僅支持生活防潑濺。
魅族 21 價格雖低 600 元,但除了預算卡在 4000 元以内的消費者,多花 600 元更新為小米 14 肯定值得。而且即便是與同存儲規格便宜 400 元的 REDMI K70 Pro 相比,魅族 21 也只能說互有勝負。
之所以出現這種差距,是因為頭部企業能夠通過大規模量產降低生產成本,零部件采購數量多,也可以獲得更高的議價權,從而降低手機的總成本,有足夠的成本空間為產品配備更高端的硬體。
NIO Phone 和魅族手機銷量較低,無法用大規模量產和采購的方式降低成本,難以與行業巨頭打價格戰。
好在,大樹底下好乘涼。魅族已加入吉利汽車麾下,并且通過 AR 眼鏡、Flyme Auto 證明了自己的價值,有望得到吉利汽車更多支持。吉利汽車若能給予星紀魅族更多資金,用于補齊魅族手機在影像、充電等方面的短板,提高產品競争力,基于魅族的品牌價值和影響力,未必沒有東山再起的希望。
畢竟在手機行業,魅族名噪一時,一度成為小米手機的宿敵,最巅峰的 2016 年銷量超過 2000 萬部。完成轉型的星紀魅族雖影響力有所下滑,但依然有許多「魅友」在魅族 21 系列配置不如同價位其他機型的情況下,依然願意支持魅族手機。
如果魅族手機能夠在配置方面追上 OPPO、vivo、小米等頭部安卓廠商同價位的機型,憑借 Flyme 和 AI,大概率能吸引到不少魅友。搭載 Flyme Auto 的吉利車型車主,在魅族手機配置和體驗不輸主流品牌的情況下,也有可能被轉化為魅族手機用戶,以實現更流暢絲滑的手車互聯。
魅族手機與 NIO Phone 處境相似,内部情況卻完全不同。星紀魅族在手機行業經驗豐富,且具備一定的影響力,哪怕是銷量衰退的 2020 年前後,也是「銷量沒赢過,投票沒輸過」,差的只是產品力。
小廠的悲哀便在于此,銷量低意味着無法通過大規模量產和零部件采購降低成本,成本壓不下去,要麼價格虛高,要麼配置不如同價位的主流機型。正因如此,魅族 21 才會采用減配降價方案,與小米 14、OPPO Find X7、vivo X100、REDMI K70 Pro 等機型錯開價位,避免直接競争。
魅族手機曾打算通過 0 預裝、0 推送、0 廣告吸引消費者,結果卻是消費者嘴上稱贊,真正購買的人不多,以至于魅族手機最終于 2021 年放棄了「三零政策」。
被星紀時代收購,是魅族的無奈,也是魅族的運氣,财力雄厚的吉利汽車,将成為魅族手機東山再起最大的支柱。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還是星紀魅族的手機產品能否得到消費者認可。尤其是新一代旗艦魅族 22 系列,将于 7 月發布,但 10 月高通和聯發科可能就要分别發布新一代旗艦 SoC 骁龍 8 至尊版 Gen 2、天玑 9500,預計 11 月前後搭載這兩款 SoC 的新旗艦就将上市。
也就是說,發布時間較晚的魅族 22 系列,既要與 OPPO、vivo、小米等品牌在售的旗艦競争,也要與這些廠商的下一代旗艦競争。
魅族 22 系列需要具備極高性價比,才能在搭載骁龍 8 至尊版 Gen 2、天玑 9500 的新旗艦上市前的消費者等待期,以及魅族 23 系列上市前的空檔期,維持產品競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