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年輕一代的憤怒,會是吞噬世界的業火嗎?,歡迎閱讀。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内容公眾号 " 那個 NG"(ID:huxiu4youth)。在這裡,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蕭亞軒告訴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是猛愛一場又形同陌路的前戀人;而現實生活告訴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是年輕人。
年輕人這個概念,廣泛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裡的每個角落,媒體标題告訴我們,他們生猛,整頓完職場,又整頓了陋習,現在還要改變社會,他們是一群王小波《黃金時代》筆下那樣式的鋼鐵之人—— " 啥也錘不了我 "。
但走近一瞧,看客又不這麼想了。
當年輕人開始對經濟形式、就業環境、性别問題開始疑惑、質疑、憤怒乃至 EMO 的時刻,很多人表示了不解,因為在他們看來,少男少女的煩惱能有啥呢?無非就是兜裡沒錢、飯裡沒米、無聊的同時身體裡震蕩的荷爾蒙又在作祟了。
" 我年輕那會起了就是幹,還抑郁?還憤怒?真是慣出來的臭毛病。"
然而,如果願意把視角拉得更遠,便會發現:
年輕一代的絕望與怒火,正在世界範圍内熊熊燃燒,而如何平息,人們束手無策。
犯罪是讓人感受到年輕一代憤怒的表象。
這兩年,全球很多人都覺得日子越過越苦,這種苦不僅僅是經濟層面帶來的,也是被犯罪浪潮所影響的。
去年 6 月,根據全球咨詢公司 Ipsos 一項犯罪調查顯示,全球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宣稱:在 2022 年至 2023 年間感受到了犯罪與暴力的激增。
經濟衰退是推高犯罪率的主因,而青年人是最受影響的群體之一。
倫敦國王學院經濟學教授 Brian Bell 與其研究團隊發現:
在美國,經濟衰退期間的畢業生犯罪率要比經濟繁榮期内的犯罪率多了 10.2%;而在英國這一比例也高達 4%。
最能反映青年犯罪浪潮的,當屬 2022 年日本出現的廣網域強盜事件。
在印象裡,日本是個絕對安全的國家,國内新媒體告訴你暴力團都老齡化漏尿了,就像劇集《TokyoVice》東京警察說的那樣:日本是個沒有謀殺案的國度。
但這個印象已經過時了。去年,日本實現了 20 年來首次犯罪激增,其中很多惡性案件都是日本年輕人犯下的。
2023 年 5 月日本警視廳生活安全部發布的《令和 5 年 4 月末における少年非行等の概況》顯示:
非行少年跟 2022 年同期(1-4 月)相比上漲了 50.9%,其中少年刑法犯也上漲了 54.1%
比如,2023 年 1 月,東京狛江一 90 歲老婦死于幾名 20 歲小夥的搶劫,為了獲取财富,傳說中手無縛雞之力的 " 平成廢豚 " 對老人進行了酷刑以獲取密碼;2023 年 5 月,4 個歹徒在白天的銀座搶劫首飾店,最後被逮捕後人們發現,這 4 人年齡區間在 16-19 歲,其中一人還在上高中。
這些青年罪犯通過社交媒體匯聚成浪,被日本稱為 " 暗黑打工問題 "。這一趨勢,在日本犯罪專家看來主要就是因為經濟不景氣導致的,圖财是犯罪的主要目的。
暗黑打工流程圖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Gary becker 的犯罪選擇理論,或許可以解釋這場年輕犯罪浪潮的一部分:當人們在合法領網域獲得不了公平的報酬,采取犯罪從而獲得暴利自然便對一些人充滿誘惑。
但這并不是犯罪浪潮的全部故事。因為在更激烈的、反人類的犯罪裡,年輕人的身影也變得多了起來。
美國媒體的一項調查發現,當前美國大規模槍擊案的發生頻率不但加快了、死亡人數增加了,就連犯案的大屠殺者年齡也在變得越來越年輕。
在檢查了 1966-2019 年美國的大規模槍擊案(死亡人數在 4 人以上)後,人們發現 169 起案件中的罪犯年齡在 11-73 歲之間。
在 2015 年 617 美國教堂槍擊案前,罪犯的平均年齡是 34 歲,而如今這個數字是 32 歲。
列舉年輕一代的犯罪例子,并非是為了論證他們正在滑向犯罪泥沼,而是希望透過它來觀察這個群體的廣泛情緒:
恨意。
之所以美國媒體将 617 事件作為一個分界點,或許是這個案件太有代表性了,太能表現年輕一代的恨意了。
Loser、窮酸白人、工人階級家庭、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把這些聯系在一起《種族隐傷》的畫卷就會徐徐展開,直接拿走拍電影,21 歲的迪倫 · 魯夫就是一個标準的惡棍角色。
迪倫 · 魯夫
不過,在這個男孩犯下 617 美國教堂槍擊案前,在旁人的印象裡是一個安靜、遲鈍且害羞的人,是讓人跟屠殺聯系不到一起的少年。
在屠殺發生後,GQ 記者調查了這個男孩何以至此的問題,她發現這個男孩在開槍的時刻是充滿恨意的。
這種恨從膚淺來看,很容易歸為是網絡極端言論培養的思想。可互聯網只是事物的高錳酸鉀或是放大鏡,它只負責提供催化這個行為本身,更深層的緣由有關階級仇恨、也有關白人工人階級從主體民族被邊緣化的仇恨。
雖然魯夫的故事發生在美國,但這種情緒卻是具有普适性的,它每天都在你接觸到的社交平台上上演。
根據 NPR-IBM Watson Health 2019 年的一項民意調查,約 84% 的受訪者表示,與上一代人相比,今天的人更憤怒
就拿我們最熟悉的、天天能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年輕一代熱議的性别話題來說吧,沒什麼比它更能展示憤怒能給這個社會帶來的割裂了。
在美國,蓋洛普數據顯示,過去幾十年性别議題無論是對保守黨派還是對進步黨派來說,雙方在關鍵議題上的差距并不大。但如今,18-30 歲的美國女性比同齡男性的進步主義傾向多了 30%。
而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世界各個角落,從西方政治光譜來看,越來越多的女性向左傾斜,支持進步主義,而男性則表現出了保守傾斜,原地不同,甚至向右滑動。
對撞,是時代主旋律身份政治的戰火,性别議題只是大洪流中的一朵浪花。
盡管在這些問題上有分歧,但年輕一代在更多領網域的憤怒是相同的,比如對公司的剝削、對各個機構在氣候問題上的不作為、對經濟分配的憤怒。
現實的一系列證據,都在表明年輕人的生活更糟糕了,這種糟糕并不明顯體現在物質上,而是失去希望與期待的糟糕體感:
比如,當你看到自己的投資回報率不及上一代人的時候、當你直到自己一輩子努力都過不上父輩生活的時候、當你時刻要擔心失業的時候,一種被抛棄感便會油然而生,這種不被重視、不被尊重的情緒,就會形塑出憤怒的身份政治。
瑞士信貸最新發布的《全球投資回報年鑑》指出:Z 世代從股票和債券中獲得的收益将大大低于前幾代人。
嬰兒潮一代、X 世代和千禧一代的股票平均實際回報率至少為 5%,債券至少為 3.6%。而 Z 世代股票的經通脹調整後的實際回報率約為 -0.5%,加上購買股票的 " 風險溢價 " 約 3.5%,實際回報率僅為 3%。
報告還指出,Z 世代在 70:30 的股票和債券投資組合中的年回報率僅為 2%,甚至不及嬰兒潮一代歷史回報率的三分之一。
這種畫面是怎樣呢?
如果把時間往前推幾十年,年輕一代或許可以被稱作被應許一代,他生在經濟高速發展期,成長在互聯網裡,他們早早地就能接受大量信息,媒體告訴他們一切都在變好,未來越來越好。
可長大後面對的是怎樣的生活呢?
通貨膨脹讓大多數人不再擁有超越父輩的希望,過去父輩只要努力工作就能買車買房的故事成了遙遠的傳說。
老齡化趨勢,讓他們不免擔憂起自己退休後還能不能像父輩一樣安享晚年。
上一代人為了高速增長把綠色地球搞成這樣,現在卻交給我們一個千瘡百孔的家園。
...
如此種種的對比,讓年輕一代自然便有了種我的東西先是被揮霍,然後又都被騙走了的感覺。
基于此,Greta Thunbeg 在聯合國上面目猙獰地喊出:"How Dare You?" 的時候還能一呼百應,成為偶像的現象便絲毫不會令人意外了。
而在未來這種現象不僅僅會在氣候議題上得以展現,更會在更多領網域裡得到回響。
WGSN 在 2022 年的一篇報告中将年輕人的狀态稱為怒火變革。
數據顯示也的确如此,咨詢機構 Edelman 的報告顯示,70% 的 Z 世代都活躍在氣候問題、社會問題的政治事業中。
他們迫切地希望,改造一個世界。因為人們知道,如果他們不去試圖改變世界,那麼他們永遠掙不來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
在所謂成熟的人眼裡,這種熱情當然是一種幼稚的行為。
但當下的人類社會不再是高速電梯的乘客,過去的經驗、收獲都是上個時代的饋贈,如果你身處當下年輕人的處境,便會發現要不了多久,高烈度的工作和低質量的預制菜,就會很快地消耗你的活力,這個活力是兩個層面,一個是心氣,另一個是身體。
在這樣絕望而憤怒的境地下,如果無法了解、理解困境,就無法展開更有效的對話與探讨。這種俯視,只會讓世代仇恨的業火燒的更加猛烈。
最近這兩年,我們能在新聞裡,看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為了地球和自己的未來走上街頭
當下,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起了憤怒一代的問題。
專門研究青年問題的學者宮本美智子提供了另一個答案,她呼籲政府對年輕一代的關注。在其作品《アンダークラス化する若者たち――生活保障をどう立て直すか》中,她說:
... 不穩定的就業形式、低薪工作、無法結婚組建家庭的新社會階級,我們把這樣的人稱為下流階級,他們占目前年輕人的兩成。這一階級不受社會保障制度保護 ... 如果政府置之不理,貧困将進一步固化,維持社會平衡就會非常困難。
歷史從不重復,但會押韻。
2008 年前後,專欄作家 Michael Blastland 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到:
" 這些年輕人真可憐,剛畢業就面對失業浪潮,20 多歲的人生就刹車了,老人們說他們不争氣,可他們不知道,如果不是沒辦法,誰又想做失落的一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