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汽車價值戰打的到底是什麼?,歡迎閱讀。
文|江小花
前兩天,上汽通用汽車泛亞技術中心和廣德試車場,聯合做了一場 RoboTest 平台——無人化整車智能試驗平台的展示活動。
讓上汽通用的小夥伴意外的一個并不意外的結果,就是這場技術含量和内容含量都很豐富的直播,到最後,男主播廣德試車場車神高工,随口說的一句 " 很多車企兩三年就能上新車,上汽通用測試不做完絕對不能上 " 火出了圈。
這句話或許會引來不同群體的争論,因為它很符合這個時代輿論場的特點:對抗性、立場化、鄙視鏈和簡單粗暴不求甚解的特點。
而我倒是想借此來聊聊廣德這個試車場對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意義。
廣德試車場我去過很多次,在當初年輕的高工指導下還拿到過 G1 級别的試車員證書,在教練的幫助下完成過廣德所有項目的體驗。
那個時候,在我們這些車圈老人眼裡,這座當時亞洲最大的汽車測試場,就是中國汽車工業全面邁向國際化的希望,這座試車場裡的全部項目,都是按照國際領先水平來打造的,那座高高的長坡橋,仿佛就是中國汽車工業走向高峰的坦途。
在很多人看來,中國市場換技術換了這麼多年,也沒換來什麼。這話是有失偏頗的,總不能是人家把自己最先進的技術原封不動給你,這才叫換來了吧。大眾對整個中國汽車產業基本标準建立的深刻影響,豐田精益化生產對中國企業的深刻影響,乃至上汽通用建立的泛亞技術中心,和這座廣德試車場,都是我們換來的技術,不僅是整車企業的,而是整個產業鏈的。
在很長時間裡面,中國汽車工業和國際領先水平,相差的從來都不是產品定義能力、不是某一個環節上的創新,更不是 140 年汽車工業史上諸如早餐挂鉤這樣的滄海遺珠。
落後的環節當然很多,比如設計、比如工藝優化、比如精密工藝、再比如工業軟體,這些汽車制造的核心内容,其實到現在我們仍然遠沒有領先,并且部分環節至今還存在 " 卡脖子 " 的狀态。
但是,真正影響我們走向初步國際化的是三個關鍵詞:測試、驗證、調校。
這三個關鍵詞背後,其實就一個字:人。
這三類人才的大量缺失,經驗能力與國際領先大廠的差距,才是中國汽車工業接軌乃至領先全世界最難以提速的瓶頸。
而廣德這樣級别試車場的建立、運行,就是測試、驗證、調校在國内得以快速發展,人才得以快速積累的大契機。
在廣德之後,中國本土的高等級測試、驗證場地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比如高等級風洞,以及如今已經遍布國内的大大小小的規格較高的測試場。
比如,我前兩天才去過的中汽研鹽城的汽車測試中心。這些測試場的費用都不菲。在這家測試場半天的 " 全包 " 費用,是 50 個 w。
在如此快速的汽車測試產業發展的背後,固然是中國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但尤其不容忽視的,是在廣德這樣高等級測試場落地之後,快速的與國際接軌的人才養成機制。
并且,在上汽通用市場最好,新車最密集的年代建成的廣德,從一開始就是面向所有車企開放的,所有車企在這家測試場享受的技術服務都是一致的。國内一半以上的車企,都有車輛在廣德做過測試。
這種耗散型產業發展理念,在正經世界汽車史上我們可以找到很多。
比如,沃爾沃的三點式安全帶,比如特斯拉的開源行為。汽車產業,在關乎產業核心底層的發展,關乎安全的技術方面,用專利來做狹隘的品牌優勢壁壘,從來不是真正的汽車大廠們的常規選擇。包括來自咱們中國的吉利汽車、奇瑞汽車,也從來都是把最核心的開發成果,努力推而廣之,而不是拼命藏着掖着。即便到今天,中國市場競争如此激烈的狀态下,廣德也沒打算把降本增效的 RoboTest 平台收為私用,而仍然是來者不拒,這個平台在開發的時候,測試車型就沒框定在上汽通用或者上汽範疇内。
整個產業,是在一個厚實的底層的基礎上,發展各自產品的特色,來滿足不同消費者,進行市場競争的邏輯。
而任何一項技術、一個平台、一個架構,要想推而廣之,前提必須是有一套接軌國際标準的測試、驗證标準。
所以,當我們很多時候,在滿足于冰箱彩色電視機大沙發的時候,在欣喜于某些似有如無的遙遙領先的時候,驚嘆于中國企業的新車推出周期已經做到三年以内的時候,我們最好還是應該先弄清楚,汽車被稱為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究竟是建立在什麼樣的產業評價邏輯上的。
比如性能優越的德國車,為什麼這幾年在國内市場會非常艱難。
舉一個例子,敝号前兩天發了一篇全新邁騰的稿子,有一位看官,就在每一條留言下面發,如果定價超過 15 萬,我就不看了。
如果按照現在汽車輿論場裡給新車的定價邏輯,就是一樣一樣看配置,你有空懸,我有布雷博大刹車,你有 80 寸的抬顯,我有五十寸的巨幕……小孩子做選擇,成年人全都要。
似乎數完配置,最好再有個專家來給說一說 bom 成本,那定價就算出來了。
但是,同樣是空懸,一個經過一群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測試、調校團隊,幹上十幾二十萬公裡,用神經細膩的屁股調出來的空懸,跟砍價—下單—裝上的空懸,你覺得是一個價?哪怕供應商是同一個。
我可以明确的告訴你,懸挂、油門擋位、刹車行程、高速操穩等等這些,坐在上面的屁股不一樣,量產車的體驗就肯定不一樣,成本也非常不一樣。
如果我們的汽車價值觀,就是有啥東西,就什麼價,那麼最後的結果就是,那些好不容易訓練出來的經驗豐富的屁股,又沒了。給出來的東西,就是第一感覺舒适的單一維度。
我們比較重視的安全方面的内容就更是如此了。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總在提起的車規級,就是如此。汽車最昂貴的部分,就是車規級。你可以去問問華為,他們在汽車方面投入的成本,是開發激光雷達、智能駕駛這些東西高,還是把東西一樣一樣做成車規級高。餘承東不是說麼,他很佩服那些能賣 15 萬的車還有利潤的企業,讓他賣到 30 萬以下就會虧本的,到底是什麼?當然,不是每個新企業都有餘承東的煩惱的,畢竟不是每家都在尊重車規這兩個字。
車規級裡面有兩個層面。第一是有型的材料、或者外露的可能跟人體接觸的配置。
比如一個處于前排座艙的可以用來挂熱辣滾燙的螺蛳粉的挂鉤,為什麼 140 年就沒有被做出來呢?
首先,未必沒有人做出來,至少類似的挂件,在車内多半出現過。但是但凡出現過幾次,相關部件在駕駛中,對駕駛員行程幹擾,在碰撞中導致額外的傷害風險,這類偉大的發明就會叫停。
經過漫長的行業積累,很多内容都已經逆向成為測試、驗證的标準,比如任何一樣新的東西,在上車之前,先通過一系列的測試,風險評估,材料安全評估等等,然後才能上車。
第二個更加復雜一些,可能不是有型的東西,比如軟體功能,娛樂功能,如何才能确保這些功能,不帶來額外的駕駛風險,這往往要比驗證一個材料更加復雜,這可能需要做盡可能的窮盡場景的測試。
即便這些體系都已經非常完整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大廠的汽車產品上市之後,還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特别是對新技術、新功能的應用方面。
所以,跟驗證、測試體系匹配的,是汽車召回制度。
那有人可能會說了,既然做了這麼多,仍然無法保證汽車的絕對完美,那為什麼還要費這麼大力氣來做這些呢,出了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不就好了?
親,這些體系的行成,第一就是要保障你的利益。
有了這些體系,新車上市,出現嚴重問題的概率會大幅度降低,在一定裡程内出現問題的概率就更低。即便出現問題,除了一些激進技術導致的神仙局,其他多數問題可以通過比較簡單的方式召回解決。
要知道,汽車這麼高價值的商品,在任何國家,出現問題,都不可能以退換的方式簡單解決,拼多多的邏輯在這兒可能行不通。這不是什麼無商不奸、法律保護大企業這種粗暴邏輯,客觀上沒有企業能承擔退換汽車的高昂代價,以現在的規模化來看,豐田這樣現金流強悍的企業,也不可能在出現產品問題的時候給你退換一個批次的車。
所以,越是完善的前置測試、驗證,就越能保證消費者的基本利益。
其二,嚴格的測試、驗證能力的建立,是一個社會行程對企業進行監督、檢驗能力的基礎。
比如美國的 epa,為什麼對特斯拉辦法不多,就因為電動智能汽車的社會化檢驗、檢測能力還不強,但是這個機構對有發動機的汽車的檢測、監督能力非常強悍。
但任何檢驗檢測機構的能力的形成,都是基于企業測試、驗證能力的前置發展。當然,也基于一些高等級賽車運動的發展。
比如,最近國内汽車市場如火如荼的價格戰與價值戰之争。其實無論大家說的話是語重心長,還是針鋒相對,最終落下來的可衡量,對企業有約束力的點,都是完善從管理部門,到行業,再到企業的測試、驗證能力。
沒有标準化、體系化的驗證能力,那這個架永遠吵不完。最後的結果,自然對消費者也是有害無利。
再回到上汽通用這一次的廣德直播。
這次直播的主題,是 RoboTest 無人化整車智能試驗平台的展示。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利用機器人,來幫助新車更快、更嚴密的完成前期測試,以縮短新車完成所有場景化測試所需要的時間。
為什麼這事兒挺值得點贊呢?核心是态度。
比如我們都知道,現在汽車的測試有真人真實路況的測試,有真人場地特殊路況的測試。比如一些高于現實道路腐蝕狀況的耐腐蝕測試,或者一些真是路況難以完成的測試,像高環保持 200 公裡時速的長距離測試;還有就是機器模拟路況的仿真測試。
不同的企業對于機器仿真測試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多數主流企業,對此的第一反應是,這種測試方式本身,還需要很長期和完善的測試,才能弄清楚它到底能比較完整的替代哪些部分的真人測試。
所以像豐田、通用、吉利、奇瑞這些企業,對真實路況測試裡程的減少是漸進的,謹慎的,并且很多產品的模拟仿真測試裡程,都會達到數千萬,乃至上億公裡。這不只是對車輛的測試,也是對模拟測試系統的測試。
而有些企業的第一反應則是,媽呀太好了,汽車制造中最昂貴的部分終于變便宜了,最麻煩的,花錢都雇不到牛人的部分終于被機器解決了。
你當然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很過瘾的科技進步的牛叉故事聽了,然後再吹一波短視頻啥的。但是,用屁股想想都知道,缺乏真人真實路況感知反饋的測試、調校結果,能形成多好、多真實的駕乘人員體驗呢?兩廂一對比,你希望的產業新質生產力到底是哪一路呢?
對于上汽通用這次投用的 RoboTest 平台,企業的态度是,使用這個平台,來替代重復度高、人力消耗大的測試内容,來加速測試流程。
但是,即便這是真實的場地路況測試,在諸多需要有經驗的人的體驗來做評估報告的環節中,上汽通用仍然堅持用人,雖然用機器人要快得多。
這就是汽車制造業從業者應有的審慎态度。這個世界上,跟生命直接、高頻挂鉤的常用產品并不多,汽車是其中每年致人死傷、單一事故能導致群死群傷最多的常用產品。在我看來,這就是汽車產業新質生產力做法的典型案例,從新技術的應用,到產業基本态度的堅持。
不誇張的說,這個產業的測試、驗證、調校體系和标準,都是在一百四十年中各大企業,各國政府在一次次的血的教訓中完善起來的。
這絕對不能簡單歸結為先進國家通過标準來建立行業壁壘,卡新進國家的產業脖子的條文。事實上,豐田、現代起亞,這些在歐美汽車產業已經相當發達之後才興起的全球性汽車企業,雖然打法各有不同,但是對測試、驗證體系,都是完全尊重,并致力于提升其產業水平的。
吉利汽車目前作為國際汽車行業認同度最高的中國車企,其核心并不是他做的發動機熱效率有多領先,也不是他發了衛星、搞了中國制造業企業最大的智算中心,而是他在整個的包括驗證、測試在内的體系能力建設上,是與國際接軌程度最高的。
所以,在如今的立場化和情緒化的輿論場之外,如果看官您是一位理性的發言者,請在你意識中的汽車合理定價的部分中,給測試、驗證、調校,包括設計,留一些合理的權重。如果這些在咱們這裡一直無法被定價,那麼這些東西就會在我們這裡消失。
而這些東西消失了,我們真的會遙遙領先嗎?
寫這篇東西,不是要替誰說話,或者批評誰,每個企業在每個階段,也都會有沉浮起落,每個企業也都犯過一些錯,你要拿一些國際大廠的也做過的錯事,乃至惡事來怼我,那直接你赢便是了。
我想說的是,這個產業從它的屬性上,就需要這樣一套完善的、全行業認同的基礎體系價值觀,它不代表能杜絕一些企業的過失、短視。但沒有了這套東西,產業勢必會惡事橫行。車子,不是簡單拆開給你看看每個部位都用了什麼料,整幾場非标的碰撞、高空墜落表演,就能高下立判的。
離開标準化的體系,制造業的明珠便已蒙塵。到那時候,產業才會如短視頻上各種口氣賊大的老爺們說的那樣,造車不是啥了不得的事兒。
汽車的價值戰,打得就是捍衛明珠的戰争。最終的輸赢,由我們每個人決定,也最終決定每個中國汽車消費者的輸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