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比亞迪出手,智駕賣不上價了,歡迎閱讀。
文 | 定焦 One,作者 | 金玙璠,編輯 | 魏佳
在車圈,後來者 " 掀桌子 " 并不新鮮。
十年前,特斯拉推出 Autopilot(駕駛輔助系統)教育市場,十年後,比亞迪 7 萬多的車就有高階智駕。
在此之前,多數搭載智駕的車型要 20 萬以上。
過去兩年,以性價比著稱的比亞迪,熱衷在年初大降價。2025 開年,比亞迪沒有降價,而是全系免費上智駕。下到 7.88 萬元的海鷗,上到 24.98 萬元的宋 L EV,以及比亞迪旗下品牌騰勢、方程豹、仰望等都會覆蓋。
用智駕免費代替降價,無異于一場更慘烈的價格戰。智駕技術的高溢價被打下去了,甚至不能直接變現了。
2 月 10 日的發布會上,比亞迪高舉 " 全民智駕 " 大旗,公司股價随後上漲 20% 以上,市值暴漲近 200 億,時隔兩年半後重返萬億市值。
第二天,特斯拉、賽力斯的股價都跌了。
這可能是資本市場對智駕賽道的一種誤讀。有關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投資人表示,比亞迪 " 天神之眼 C" 的基礎功能是高速、快速路的智駕,也就是說,它下放的是高速 NOA,不等于 25 萬以上問界 M 系列的城區智駕和智能座艙,馬上就失去溢價。
比亞迪和鴻蒙智行,一個靠規模攤薄成本,一個用生态重構溢價,智能駕駛賽道允許兩種甚至更多生存模式。就在比亞迪把智駕車型打到 10 萬以内的同時,問界 M9 系列宣布連續 10 個月登頂 50 萬元級豪華車銷量第一。
3 天後,比亞迪港股股價有所回落,2 月 13 日收于 339 元 / 股,市值 9862 億港元。
市場終将回歸理性,比亞迪下放智駕的行業價值在于,消費者和車企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智駕?
有從業者打了個比方:之前車企的思路是,要裝就裝全屋定制(采購最好的智駕方案,因為用戶最買賬),現在,比亞迪的天神之眼 C 就像是宜家,提供了另一個選擇——買點家具平裝能住就行。
争奪智駕話語權
過去幾天的中國智駕圈熱度空前,車圈大佬輪番發言,背後争的是智駕的定義權。
王傳福稱比亞迪的智駕是 " 全民的智駕 "," 好技術就應該人人可享 "。
第二天,華為車 BU(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單元)董事長餘承東隔空 " 喊話 "," 智能駕駛湊合能用與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就像打電話有網就行,上網就需 5G!"
言外之意,華為的智駕是 5G,比亞迪的天神之眼 C 是 " 有網就行 "。
圖源 / 餘承東微博
同一天,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也在社交平台稱," 智能駕駛不是一場秀,實踐出真知 "。
在這場發布會之前,比亞迪在智駕上是領先還是落後,騰勢 N7 和問界 M7 的智駕表現誰更好,很多人并不清楚。但 2024 年一則關于王傳福說 " 無人駕駛是忽悠 " 的視頻傳播很廣。同一年,問界一炮而紅,給它提供智駕方案的華為出圈了。
外界形成了一種觀感:比亞迪不重視智駕,華為是智駕賽道頭部玩家。
問界之後,越來越多車企想靠華為智駕這塊金字招牌賣車,而且要把車賣上價錢。
一位計劃買車的從業者對「定焦 One」表示,年前專門看了智駕車型,基本都在 20 萬往上,以為智駕普及到 10 萬起碼還要兩年,沒想到比亞迪直接從七八萬就有了。
比亞迪的策略是:全系标配高階智駕,而且免費。智駕不再像以前一樣是少數人的玩具。
圖源 / 比亞迪汽車官微
比亞迪的智駕系統名稱為天神之眼,抽成 A、B、C 三個版本。定位依次降低,A 主要用于仰望,B 用于騰勢、海洋王朝部分車型,C 主要用于王朝和海洋。
三個版本能力差異比較大。做個類比,C 版本接近新勢力之前的 Pro 或者偏低;B 版本介于新勢力的 Pro 和 Max 之間;A 版本相當于 Max,也就是新勢力的高配。當然,實際效果如何還需體驗後再下結論。
具體來看,比亞迪最低配的 C 版本(DiPilot 100),沒有城市 NOA(領航輔助駕駛),支持高速和快速路的領航、代客泊車、城區記憶路線。不過,硬體可以支持其更新到城市 NOA,乃至 " 全國都能開 ",更新後與行業所說的 " 高階智駕 " 持平。
B 版本和 A 版本才有城市領航功能。其中,天神之眼 B(DiPilot 300)配備單激光雷達,支持全國無圖領航,以及易三方泊車;天神之眼 A(DiPilot 600)配備三個激光雷達,支持全國無圖領航,易四方泊車。
相關從業者張大剩稱,比亞迪實現與華為一樣的城市 NOA 的車型也要 20 萬以上。
這和很多人想象的 " 科技平權 " 不完全一樣,但不得不說,比亞迪用了一種很高明的宣傳方式。
自動駕駛分級圖
智駕的全稱是智能駕駛,但怎麼定義沒有明确過,目前普遍是 L2 級的輔助駕駛。張大剩稱,從最早的 LCC 高速領航到現在的城區 NOA 在官方定義下都是 L2。
L2 級也分高低,之前的智駕是華為定義的,有城市 NOA、有代客泊車功能才叫高階智駕。只有跟車和 AEB 功能的,只能叫 L2 駕駛輔助。
現在比亞迪站出來了,要和華為争智駕的定義權,把沒有城市 NOA 的天神之眼 C 方案也叫高階智駕。
它的底氣不是自己的智駕水平更高,而是一年賣出幾百萬輛的體量。比亞迪 2025 年定的銷量目标是 500 萬輛。
比亞迪的免費策略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此前大部分車企對智駕的收費模式無外乎三種:買斷模式、訂閱模式(按月 / 年)、包含在車價内。高階智駕的價格一般在 2 到 3 萬。
現在比亞迪開創了一種新模式:免費贈送。" 好不好用的,你試試也行,用的人多了,比亞迪所說的智駕自然就普及了。" 張大剩稱,C 版本覆蓋了絕大部分用戶敢使用智駕的場景,把感知最強的功能做成了标配,目的是形成 " 夠用 " 且 " 夠便宜 " 的智駕标籤。
華為第一個急了
很多人說餘承東 " 急了 ",是因為比亞迪把智駕的價格打下來了。
其實不然,雖然比亞迪把智駕車型打到 10 萬以内,但不影響問界 M9 系列連續 10 個月登頂 50 萬元級登頂豪華車銷量第一。
"比亞迪的天神之眼,其實并不會和當前搭載華為智駕 ADS 3.0 的車型形成太大競争,畢竟最開始為智駕買單的人,是興趣愛好更大的一群人,更在乎體驗。" 張大剩稱,餘承東真正着急的,是車 BU 的業務後面怎麼推。
華為車 BU 有單獨盈利的需求。華為 2019 年設立車 BU,明确宣布不造車,要做智能汽車時代的供應商,智能駕駛系統 ADS 是其核心業務。
2021 年,華為終端打造出 " 智選車 " 這種深度合作的模式:汽車設計、定義開發和銷售都由華為主導,相關車型也會指定搭載車 BU 的部件。随着合作夥伴增多," 智選車 " 模式更名為鴻蒙智行。
此時車 BU 和鴻蒙智行并存。
2024 年 1 月,華為注冊獨立公司引望(深圳引望智能技術公司),将車 BU 及相關人員資產注入。2025 年 1 月 1 日,華為車 BU 完成拆分,其資產引入引望。
引望之所以獨立運作,是為了進一步表明華為不造車的原則,吸引更多合作夥伴。但為了強化消費者端的影響力,車 BU 的智駕方案命名為 " 華為乾崑 "。
問界之後,華為車 BU 分别與奇瑞汽車、北汽藍谷、江淮汽車推出智界、享界和尊界。2024 年,車 BU 實現盈利。
現在,廣汽和之前不願意出賣靈魂的上汽,都與華為合作了。一汽也是華為的潛在合作夥伴。
當比亞迪定義的智駕鋪開," 廣大用戶多了一個性價比智駕的選項,那華為的智駕方案可能會受影響 ",張大剩稱。
回顧一下華為智駕是怎麼出圈的。張大剩總結,大家做的都是 L2,全場景智駕也就是所謂的 L2.99999,是華為智駕真正出圈的東西。因為它可以實現 " 點到點 " 的全程智駕,車庫泊車等封閉場景可以實現人離開車自己停到車位的操作。
所以,車企用華為的方案就可以标榜 " 我有智駕 ",用其他家的方案,用戶就默認是 " 雞肋 ",不會買單。
如果比亞迪的天神之眼 C 讓用戶意識到,除了 LCC 的傳統配置、好用但貴的華為智駕以外,還有 " 性價比智駕 "," 那華為 BU 的目标客戶群就小了,高端、豪華品牌還會買單,但平價品牌可能選其他供應商的性價比方案。"張大剩稱。
随之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智駕供應商賽道會出現更多競争者。
現在為什麼這麼多車企和華為合作?張大剩稱,因為車企自己做太費錢,市場上能買的方案又太少,除了 Momenta(上汽智己是代表),就是大疆智駕(上汽通用五菱是代表)。
Momenta 是國内獲得車企量產訂單最多的智駕企業。國證國際調研報告顯示,比亞迪天神之眼三個版本采用内部自研和 Momenta 方案。
大疆走的是平價可用路線。" 類似的方案,以前車企不買單,所以做的企業少,如果未來這個市場有空間,必然有公司入局。" 張大剩稱,做一個 95 分的方案很難,做一個七八十分的方案,依托現有的技術和人才池,沒有那麼難。
他打了個比方,鴻蒙智行是華為車 BU 的模範房,雖然房子不是華為造的,但人們最有感知的部分是華為為全屋定制的精裝修。華為車 BU 希望把自己的裝修賣給更多車企,但比亞迪的天神之眼 C 就像宜家,提供了另一種選擇——買點家具平裝能住就可以。
還會不會有人做全屋定制?當然有,但全屋定制的品牌溢價可能會縮水。
電動化和智能化是兩場仗
餘承東說,智駕 " 能用 " 和 " 好用 " 是不同的境界。的确。比亞迪的智駕功能到底怎麼樣,還需體驗後再下定論。
不過,按照過往的表現看,有從業者表示,比亞迪最大的短板在智能駕駛,此前,它高階智駕車型的銷量很低,主要是方程豹、騰勢、仰望這幾個高端品牌。
國證國際在研報中的判斷是,比亞迪在城市 NOA 等更高級的智駕上,仍有不足,華為、理想、小鵬等頭部智駕公司的領先優勢依然明顯。頭部車企已經逐步實現 " 車位到車位 " 功能。
比亞迪布局智駕相對較晚,雖然 2021 年就開始積累智駕人員,但直到一年後也只有 100 人左右,進入 2024 年,團隊迅速擴充到 4000 人。
" 今年開年就全系上智駕,比亞迪是趕在特斯拉的 FSD 智駕入華之前,先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 ",關注新能源汽車的投資人李順稱,比亞迪智價上車的節奏超過很多從業者的預期。
日前,特斯拉表示正積極推進 FSD(駕駛員監管版)在 2025 年進入中國市場。
不過,李順強調,行業更關注比亞迪低配的天神之眼 C,因為它能直接拉高行業高速 NOA 的普及力度,利好智駕產業鏈,加速解決 " 能用 " 的問題。
國内智駕的現狀是,頭部企業已經在卷 L3,但 L2 還需加速普及,普及度又會影響 L3 的迭代。
北京、武漢已宣布 L3 級自動駕駛(一種有人監控的有條件自動駕駛)今年開始可以上路。L3 必然是車企下一輪競争的焦點。
智駕第一梯隊玩家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從高速領航(壁壘是主動變道)、城市領航(壁壘是復雜城區的目标識别和博弈),到 " 全國都能開(壁壘是抛棄高精地圖,靠自己判斷)",這 3 個關鍵節點都已經過了從無到有的階段。
現在,到了 " 數據驅動決策 " 的階段,也就是,端到端大模型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智駕的底層邏輯,好的大模型是靠數據喂出來的。決定智駕 " 好不好用 " 的核心,是應用算法差異化,需要大量數據支撐。擁有更多數據,就能發揮數據的飛輪效應,推動大模型的迭代。
現階段,智駕普及的阻力在于,第一,好用的智駕價格不夠親民,普及率不夠,第二,大多數人沒有真正體驗過智駕,也不了解智駕,要麼是極度保守,不信任智駕,要麼是過于激進,認識不到智駕可能存在安全風險。
以比亞迪為代表的自主車企 " 扛 " 起了智駕平權的重擔。在比亞迪發布會之前,長安汽車宣布今年 8 月會将激光雷達下放至 10 萬元級車型。吉利也意欲在 10 萬元級市場普及高階智駕功能。
中泰證券在研報中稱,技術方案降本——下沉到 20 萬以下車型——走量——數據——算法迭代——體驗提升,是智駕迭代最順的邏輯。
比亞迪在前三個環節有一定優勢。
據 36 氪汽車報道,天神之眼 C 的軟硬體方案成本在 5000 元以内,其中包含智駕網域控、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傳感器。而行業智駕供應商的方案成本可能在 6000-7000 元級别,高于比亞迪方案。
王傳福曾表示,比亞迪在 10-20 萬的價格區間内擁有制空權和定價權。這是國内智駕普及的關鍵價格帶。
中泰證券研報顯示,2024 年,20-30 萬價格帶中,47.8% 可實現高速 NOA,62.1% 可實現城市 NOA;20 萬以下價格帶的智駕滲透率特别低,只有 15.3% 可實現高速 NOA,2.0% 可實現城市 NOA。
論體量,比亞迪擁有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 34% 的市占率。2024 年,比亞迪的銷量合計約為 427 萬輛;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提供的資料,2024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 1286.6 萬輛。
需要強調的是,這條智駕迭代路線的前三個環節都屬于制造業範疇,剩下的數據、高算力芯片、算法,比亞迪基本沒有涉及過。因此,過去幾年它一直熱衷于和產業鏈合作。
電動化和智能化是兩場仗,比亞迪追趕的路一定充滿挑戰。
結語
2025 年,中國智能駕駛賽道必将經歷前所未有的發展、演變。
比亞迪們把智駕下放至 10 萬元級車型,無法跟進智駕的企業會加速退出市場,合資燃油車首當其衝。現在很多德系、日系、美系合資品牌,20 萬 30 萬級别的車都沒有智駕。
站在汽車產業的視角看,中國車企用十年時間擊穿了世界汽車產業幾十年建起的護城河—— " 蔚小理 " 推動了國内汽車行業的電動化,華為靠智駕站住生态位,比亞迪、長安、吉利這些大廠把智駕推到每一輛車上。如果說合資燃油車在新能源車時代還能勉強掙扎,進入智駕時代就是真的跟不上了。
與此同時,我們距離真正的智能駕駛還很遙遠,在很長的時間裡,中國智駕賽道一定是百家争鳴、多種模式并存。例如,鴻蒙智行用生态重構溢價,比亞迪靠規模攤薄成本比拼性價比,以及更多的後起之秀。
*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