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沙俄和蘇聯軍隊中的馬刀和軍刀,歡迎閱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蘇聯的背影漸行漸遠 Author 藍莓白果果
馬刀和軍刀的區别
在很多俄羅斯和蘇聯的文學作品中,馬刀和哥薩克恰西克軍刀經常出現翻譯錯誤。
比如,金人先生翻譯的《靜靜的頓河》中,出現馬刀一詞時,準确地說,都應該是哥薩克恰西克軍刀。
關于這一點,我在《靜靜的頓河》讀書筆記中,也提到過。
因為馬刀和哥薩克恰西克軍刀樣式不一樣。
我在看電影《第一騎兵軍》的時候,又發現了這個問題。
上圖就是小說中提到的頓河哥薩克的軍刀。
注意:馬刀和軍刀不一樣,在俄語中也不是一個詞,馬刀一般都帶有護手。
下面是《靜靜的頓河》中的一個小段。
普洛果菲在頭頂上揮舞着寒光閃閃的軍刀,衝下了台階。
眾人哆嗦着,在院子裡四散開。
在谷倉旁,普洛果菲追上了那個腳步沉重的炮兵 " 牛車杠子 ",揮起軍刀,從後面把他從左肩一直劈到腰。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頓河哥薩克的軍刀刀刃長為 975 毫米,寬度為 36 毫米,搖桿長度為 175 毫米,軍刀重量能達到 3 斤。
一般來說,馬刀的重量相對輕一些,刀刃弧度也比較大,主要功能就是劈砍。
手持馬刀,要不是騎在馬上,揮刀時借了馬前衝之力,是不太可能将人劈成兩截的。
軍刀就不同了。分量重,刀刃也寬,還具有一定弧度,既可以刺,也可以砍。
哥薩克最基本的用刀方式就是從左到右進行斜線劈砍。
普洛果菲作為一名久經沙場的老兵,盛怒之下,一刀劈下去,直接取了 " 牛車杠子 " 的性命。
在十九世紀,軍刀的大小和形狀在許多方面都類似于馬刀,因為它也有彎曲的刀刃。
然而,馬刀有一個保護手的護罩,或者是橫擋,而軍刀則沒有這個。
此外,兩種刀的刀刃設計也有所不同:軍刀尖不是很尖銳,重心更靠近刀刃末端,這肯定增加了劈砍打擊的力量。
和馬刀相比,軍刀用途更廣泛,騎兵可用,步兵也可以用。
便于攻擊,也适合防御,而且軍刀比馬刀使用起來更簡單一點,更便于訓練新手。
于是,沙皇俄國的軍隊逐漸用哥薩克恰西克軍刀取代了馬刀。
而且,軍刀通常也更長,最大長度達到 110 厘米,而馬刀的長度通常不超過 88 厘米。
1881 年,沙俄部隊重新裝備騎兵的軍刀,包括軍官,也換成了哥薩克恰西克軍刀。
當時使用的軍刀比馬刀輕,也沒那麼長,長度和馬刀一樣,也是 88 厘米。
一是,成本問題。 相比馬刀,軍刀結構沒那麼復雜,生產成本更低廉,在軍隊中大規模裝備可以節省出大量資金。
二是,佩戴更方便。 與馬刀不同的是,軍刀不是系在腰帶上,挎着體側,而是背在身後,這樣可以迅速從鞘中拔出刀,有時候,就這幾秒的優勢可能會在戰鬥中發揮決定作用。
下面這張圖佩戴的是馬刀,但是馬刀拔的時候,還是不如沒有護手的軍刀方便。
我這麼說,是不是有點強詞奪理的嫌疑?
三是,刀鞘問題。軍刀的刀鞘一般都是木制的,夜裡拔刀時不會有很大聲響。
四是,訓練問題。馬刀訓練需要的時間更長,而軍刀的技術比較簡單,不過就是那幾招劈砍,掌握起來更快。
二戰結束後,軍刀和馬刀一樣,都失去了戰鬥作用,變成了禮儀用具,或者頒發的獎勵。
今天,這些軍刀和戰馬一樣,只能在閱兵式上看到了。
這是我在另一篇文章中,也就是《捻軍,一段被遺忘的歷史》中寫的關于反戴腰刀的介紹。
草原上的牧民都是将腰刀挎在身體左側,刀柄向前,這樣既方便上馬,又利于右手拔刀,出刀也快。
草原牧民的弓箭主要是用來對付狼的,箭枝備得少,弓囊和箭囊全都背在身後,而弓箭是蒙古騎兵的主要武器,至少要攜帶兩個大箭袋,全部都背在身後,還有一個小箭囊用來放置一些特制箭矢,挂在腰的右側,弓囊和腰刀都佩戴在左側。
蒙古騎兵的這種佩戴方法不上馬時影響不大,一旦騎在馬背上,當右手拔刀時,弓囊礙事,需要用左手扶住刀鞘,否則在颠簸的馬背上拔刀,稍有不慎,很容易劃傷胯下的戰馬。
馬匹奔跑時,左手一般都在控制缰繩,根本騰不出手來。
如果反戴腰刀,騎在馬背上時,刀鞘貼在大腿上,刀柄就到了屁股後面。只要右手一伸,就能很方便地從背後握住刀柄,一甩手就能拔出刀,直接攻擊敵人。
清軍的裝備
當與敵短兵相接時,拔刀越方便,出刀速度越快,活命的機會就越大。
這些都是騎兵長期作戰,用生命和鮮血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