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跟我到李煜的皇宮走一走,歡迎閱讀。
和我到南唐皇宮走一走
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
這大概是南唐後主李煜最後的心聲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京人
李後主人生中的絕大多數時光
都生活在這座城市
在南京生活的四十年
也正是南唐定都南京的四十年
他的皇宮和他的人一樣
都是極文藝的
南唐皇宮今何在?
我們一起走進煙火氣升騰的街頭巷陌
雕欄玉砌早不在,文藝範兒不改
玉宇瓊樓
尋找城市裡的文藝範
生活在南京,有幾條街巷你一定不會陌生。羊皮巷、戶部街,人來人往。木料市、明瓦廊,小吃店密布。
還有,建邺路、白下路、王府園、太平南路 …… 都是很有煙火氣的地方。
不過,當你行走于此的時候,可能不會想到,在南唐時期,這些街巷都是皇宮的範圍。
沒錯,在這裡出沒,你就 " 進宮 " 了!
南唐皇宮的平面形狀大致接近方形,南北略長,東西略短。
根據考證,其北界為今羊皮巷、戶部街一線,南界為今内橋北建邺路、白下路一線,西界在今張府園小區新發現的有石砌駁岸的水道一線,今木料市、大香爐、明瓦廊一線道路為當時宮西外側大街,東界約在今火瓦巷一線。
簡單而言,南唐皇宮的範圍即淮海路以南、内橋以北、王府園以東、太平南路以西。
《江蘇文庫 · 史料編 江南餘載》
鳳凰出版社
《江南餘載》記載:" 德明宮即景陽台之故址,有太湖石特奇異,非數十人不能運至,即陳後主之假山遺址。其下有井,石欄有銘,字迹隐猶在。"
阡陌交通
走出宮門逛街串巷
時光過去了一千多年,街巷早已變了模樣,但是皇宮南門門口的那座橋仍在。
它就是 " 内橋 "。
南唐時期,宮城也叫 " 大内 ",因此宮城南面的這座橋就叫 " 内橋 ",内橋以下的河流變成了護城河。" 内橋 " 也叫 " 虹橋 ",是取 " 彩虹卧波 " 之意。
虹橋所對的南門,為南唐宮城的正門,皇帝進出皇宮,都要經過這座橋。
現在中華門北側的鎮淮橋,是南唐金陵城的南界。宮城南門至都城南門之間是當時的御街。御街是都城南部最重要的南北向中軸線。也就是說,鎮淮橋到虹橋這段路,是南唐時期的御街。
今天從内橋到中華門之間,是中華路,仍是城市的一條主幹道,可以說這條路作為南京城南的中軸線主幹,已經有一千年的歷史。
為便于排水,御街兩旁還開有路溝。至宋元時期,街側居民屋下仍見路溝舊迹。
御街兩旁多分布有各類官署,即所謂 " 諸司庶府,拱夾左右 "。
南唐的都城北部主要是宮城、皇家園苑、各級官衙以及軍隊駐所等,南部除御街兩側外多為居民住宅區、市集及手工業作坊等,如花市在花行街,專事金銀器制作的銀行在金陵坊銀行街,雞行所在的雞行街是當時繁華鬧市,又是南唐進士放榜之地,朱雀橋、新橋、笪橋旁都是市場。
山水禅音
在自然中尋找心靈安栖
清涼寺位于金陵城西的石頭山,原本是徐溫掌握吳國大權時所建,名興教寺。
南唐中主李璟即位後,曾在此納涼避暑,于是将其改為石頭清涼大道場。
李煜還是鄭王時,就受法于法眼文益法師。李煜即位後,因為經常去清涼寺,專門在清涼山修建了一座避暑行宮,并手書德慶堂匾額,加上著名畫家董羽畫的龍及李霄遠的草書,合稱 " 三絕 "。清涼寺,也成為南唐金陵首刹。
今天的清涼寺後,還有一口開掘于南唐保大三年的古井,因名 " 保大泉 ",井水豐沛,水質清冽,相傳老僧飲此水而須發重黑,故又名 " 還陽泉 "。現存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原址重修的,并加建井亭、碑刻。
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南唐時代的南京,不光有山,還有水。
當年重修南京城,在城的北面,連接起原有的河流,構成了一條北面的護城河,就是現在珠江路到廣州路到烏龍潭一帶(幹河沿)。
這條線就是南唐時金陵城的北界。
《江蘇藝文志》寫道:南唐二主李璟、李煜詞突破五代花間詞堆金砌玉的壁壘,前者多用比興,妙能沉郁;後者全用賦體,超放自然,絲毫沒有情感的做作。
當時的人們還利用秦淮河部分水流,以及城東清溪河流,把它引到現在的城内,構成南唐宮城南面的這條護城河,這就是現在中秦淮的由來。
秦淮河還有一支,繞着通濟門,從東水關入城;另外一支就南下從雨花門繞中華門等到鳳台山這一帶北上,構成城東南到西南的護城河,也就是現在城西的秦淮河,即外秦淮河。
城市舊影
城牆磚石訴說千年往事
宋代的《景定建康志》說,南唐金陵城 " 周長二十五裡四十步,上闊二丈五尺,下闊三丈五尺,高二丈五尺。内卧羊馬城,城闊丈一尺。"
南唐的南京城主要設了 8 個城門,北門在現在的北門橋,南門在現在的中華門,東門在大中橋,西門名為龍光門,位置大約在今天的水西門。
2001 年 5 月,伏龜樓遺址被發現。古建築基礎均由青灰色的長方形磚每兩層交縫平鋪,共砌築二十一層,磚與磚之間用黃泥粘接。
《景定建康志》
[宋]馬光祖 修 [宋]周應合 纂
鳳凰出版社
據《景定建康志》21 卷《樓閣》篇記載:" 伏龜樓在府城上東南隅。景定元年馬大使光祖增創硬樓八十八間 "。
文中還附上了宋代詩人楊萬裡的詩句:" 周遭故國是山圍,對景方知此句奇。偶上伏龜樓上望,一環碧玉缺城西。"
在伏龜樓遺址的北側,人們還發現了南唐城垣遺迹。這是秦淮河畔唯一保留完好的南唐城垣遺址。
今天南京人的腳下
是孫權的建業、司馬睿的建康
李煜的金陵、朱元璋的應天 ……
南唐時南京的城市格局
後來被宋代和元代繼承
朱元璋重建應天府城的時候
也在南唐江寧府的基礎上擴建
歷朝歷代的遺迹
就這樣在古城南京一層層疊加
李煜和南唐
在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腳印
在你我相遇的地方
依然人來人往
感謝《李煜:南唐家國四十年》作者滕毅對本文的幫助
文 | 現代快報 + 記者 王子揚 王凡
圖 | 現代快報 + 記者 牛華新
視頻 | 現代快報 + 記者 蘇蕊 邱骅悅
來源:江蘇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