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野菜正當時,别讓踏青吃鮮成吃“險”,歡迎閱讀。
個人不建議大家戶外踏青時,在公園、路邊随意挖野菜,這一方面會破壞環境,同時也有可能誤采有毒野菜。大家最好通過正規渠道購買野菜,如果想自己在野外采摘又對野菜特征不是很熟悉,建議在專業人士的帶領下進行采摘。
即将進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此時許多作物進入生長旺季并逐漸成熟,也是吃野菜的好時機。
記者最近注意到,很多人在社交平台上曬出了自己在路邊挖的野菜的圖片,與野菜相關的微博話題更是衝上了熱搜榜。
然而,也有不少網友表示,野菜雖然營養豐富,但一些人吃了會對身體造成較大負擔;還有的野菜由于口感苦澀,并不适宜食用;同時,一些野菜也有可能因積累了鉛等污染物,不宜多吃。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辨别不同的野菜?野菜是否會被污染?怎麼科學健康地食用野菜?帶着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采摘前要先熟悉野菜特征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資深特菜專家張寶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供人們食用的野菜有很多種。
" 以草本野菜為例,荠菜、蒲公英、苦碟子、刺菜、小根蒜等野菜比較常見;香椿、榆錢、木蘭芽、柳芽、楊樹吊等木本野菜也可以供人們食用。" 張寶海說。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辨别不同種類的野菜呢?
張寶海表示,首先,要掌握一些野菜的典型特征,比如荠菜會開小白花、結很小的三角果;蒲公英的花是淺黃色,揪斷它的葉片後會流出白色汁液。其次,要在專業人士或者比較有經驗的人的帶領下,熟悉各種不同野菜。
" 熟悉并辨認各種野菜需要有專業人士的帶領,多次實踐才行。" 張寶海進一步說,一些能夠識别植物種類的手機 App,在清晰拍攝野菜獨有特征的情況下,也可以起到輔助識别野菜的作用,但這種 App 也有一定的概率會報錯,因此不能全信。
挖野菜需避開污染區網域
一些人認為,野菜都是健康的、可食用的。事實真的如此嗎?
張寶海表示,采集野菜時要考慮野菜生長環境。" 其實,一些地方的野菜是不适宜人們采摘食用的。在車流量大的地方生長的野菜可能會積累鉛等重金屬元素;一些在人工林地裡生長的野菜,可能會殘留一些殺蟲劑。" 他說。
與此同時,張寶海說,采野菜的時候也要避開工廠、污水、公路、垃圾填埋場等附近區網域,避免因誤食被污染野菜對身體造成傷害。
" 個人不建議大家戶外踏青時,在公園、路邊随意挖野菜,這一方面會破壞環境,同時也有可能誤采有毒野菜。大家最好通過正規渠道購買野菜,如果想自己在野外采摘又對野菜特征不是很熟悉,建議在專業人士的帶領下進行采摘。" 張寶海說。
對于一些草本野菜,采摘時不要将其連根拔起,這樣這些野菜還能繼續生長;也不要過度采摘,避免造成生态環境破壞。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吃野菜
是否所有人都适合吃野菜呢?
張寶海表示,這要在熟悉野菜特性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自身狀況,不能一概而論。老人、嬰幼兒、孕婦、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等人群盡量不吃或少吃野菜。" 食用野菜重在嘗鮮,不可貪多,更不可替代蔬菜。" 他強調。
野菜烹調方式多樣,不同口感和特性的野菜有不同的烹調手法。荠菜适宜做餡,蒲公英可以生吃,對于木蘭芽、柳芽、楊樹吊、泥胡菜等口感苦澀的野菜和一些微毒野菜,需要經湯漂、浸泡等環節後,确保安全才能食用。" 如果相關烹調經驗不是很豐富,需要在有經驗的人的帶領下處理野菜。" 張寶海提醒道。
在烹調野菜前,也要去除其腐爛部分,并充分清洗。如需購買野菜,可前往正規菜市場或超市購買新鮮野菜,避免在路邊攤或者流動攤位購買。
食用野菜後如有不适,應及時催吐,并攜帶剩餘野菜和嘔吐物到醫院就診。在等待就醫的過程中,可以适量飲用淡鹽水或溫水,補充體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