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特斯拉的隐憂,Model Q就能解?,歡迎閱讀。
歸根結底,車企還是得用產品來說話。缺什麼,就得補什麼。
當地時間 9 日,有媒體在德意志銀行的一份報告中發現了來自特斯拉的内部消息——傳說中的廉價版 Model 系列車型,計劃将于明年上半年推出。
在報告中,透露信息的人是特斯拉投資者關系主管(Tesla's head of investor relations)特拉維斯 · 阿克塞爾羅德,其透露新車型的内部代号為 " 紅衫 "(Redwood)。
尺寸上比 Model 3 小約 15%,重量則輕了約 30%,其制造成本(相較于 Model 3)減少一半。該報告還提到了汽車的兩種電池配置,53 度電以及 75 度電的版本,當然動力配置也區分單電機和雙電機。
在披露之初,不少人對上述消息表達了懷疑,認為不過又是特斯拉例行的話題空白期的例行炒作。但在 10 号的時候,華爾街日報的 Becky Peterson 在其個人社交媒體上聲稱閱讀過該報告的副本。
同時她還給出了一些細節補充:新車将可以直接使用現有產線,在美銷售車型經由《通脹削減法案》給予的免稅額度補貼後,其售價價格不會超過 30000 美元等等。
當然,德意志銀行關于特斯拉報告的爆料,其實也不只是這麼點,比如還透露了 Robotaxi 服務項目至少在初期,特斯拉将組建自有車隊運營該業務,并且會配備人類遠程安全員提供安全支持等等這些。不過,這些内容本次不做具體牽扯,有機會以後再談。
如果說,這種間接的消息轉述,因為此前屢見不鮮而缺乏可信度的話,那麼實際也可以從特斯拉官方近期的檔案中找到線索。就在一個半月前,特斯拉發布的 2024 年度 Q3 财報 中,還有這麼一句話——
Preparations remain underway for our offering of new vehicles — including more affordable models — which we will begin launching in the first half of 2025.
我們将于 2025 年上半年開始推出新車——包括更便宜的車型——準備工作仍在進行中。
宏圖計劃的 " 補完 "
第一步打造一款低產量跑車,該車型價格昂貴;
第二步用賺到的錢,打造一輛產量适中,相對經濟實惠的汽車;
第三步,再用賺到的錢,創造一款量產的、價格親民的車型;
第四步在做到上述的同時,還提供零排放發電選項(提供太陽能電力)。
沒錯,這就是 2006 年 8 月,馬斯克發在當年自己臉書主頁上的 " 宏圖計劃 "(Master Plan)原始版本。
坦率地講,歷經十八年的歷史和發展,馬老板最初的這個商業戰略框架,早就如同清朝建國宣言《七大恨》那樣,經由細節上反復調整和修改實際已經面目全非。
比如說在 1.5 版 Roadster 純電跑車量產以後,分别于 2012 年和 2015 年正式上市的 ModelS 以及 Model X,其無論在美國本土還是全球其他市場,價格早就脫離了 " 相對經濟實惠 " 的範疇。
至于第三步 " 量產的、價格親民的車型 ", Model 3/Y 分别 42490 美元和 44990 美元的裸車價似乎也談不上美國的 " 價格親民 ",除非你勾選了 "Include est. incentives of $7,500 and 5-year gas savings of $6,000" 選項(默認),系統自動會折算《通脹削減法案》給予的免稅額度,外加換算整 5 年燃料開銷。
否則距離美國标準的 3 萬美元一線的标準平民車價格,仍有相當的距離。
在汽車市場有一句話,無論在中還是美,乃至于歐洲、日韓,都是能夠言之成理的。那便是所謂 " 得 A 級車得天下 "。那麼,關鍵就在于多年來特斯拉的 " 都市傳說 " —— Model Q。
早在 2021 年,就有美國科技媒體報道稱,特斯拉正在設計一款續航裡程 250 英裡(略低于 400 公裡)尺寸更小的電動車。這個消息在傳到國内以後,逐漸有鼻子有眼,比如出現了 " 電池采用來自比亞迪的刀片電池 " 之類的細節。
其中不排除臨港超級工廠在啟動生產前,動力電池供應商确實找過比亞迪,甚至以訛傳訛的情況。至于這款車的具體型号,有說叫 Model 2 的,但更多是傾向于 Model Q。
實際上,将外界流傳的各種片段拼接起來,并結合當時的國際商業大背景加以分析,我們就可以看出一點端倪。
馬斯克本人最早在 2020 年初的時候,首次提到了 " 一款價格實惠的特斯拉 ",并暗示其起價為 25000 美元,和所有特斯拉品牌的汽車一樣搭載 FSD 系統,将在德州奧斯汀工廠生產,并且在三年内開始量產。
彼時有媒體爆料稱,援引兩位内部消息人士的信息,特斯拉為了研究如何造更便宜的汽車而 " 拆解了一台本田思網域 "。
但有關低價特斯拉的官方消息,在 2022 年以後逐漸銷聲匿迹。彼時,馬斯克本人開始将鼓吹的重點轉向了 Robotaxi 項目,并且宣稱該產品會在 2024 年投產。
如果推測沒有錯的話,廉價版 Model 車型應該是在 2023 年末的某個時間節點,回到議事日程内的。
彼時決策層想必已經了解到了 2023 年的業績顯著低于預期,并有了重新進軍平民車型賽道獲得新增長點的想法。
而這個不知道是否叫 Model 2 還是 Model Q 的車型,想必和後來在 2024 年 10 月 "We, Robot" 大會上發布的特斯拉 Robotaxi,是基于相同的新一代平台。
夯實特斯拉的根基
上周末的時候,美國銀行首席分析師約翰 · 墨菲應邀訪問了特斯拉德州奧斯汀千兆工廠。
在搭乘了更新到 FSD v13.2 版本的測試車後,這位據稱有超過二十年從業經驗的資深股票分析師,對特斯拉的股票給予了 " 買入 " 評級,并将價格預期上調至 400 美元。
而就在當地時間 12 月 9 日,TSLA 美股價格也确實衝上了 400 美元大關,一度摸高至每股 404.8 美元高點。這也是在經過 2022 年 8 月末的一拆三操作後,股價迄今為止的最高點。
盡管馬老板本人,現在或許因為 " 薪酬包 " 訴訟完敗(另文介紹),可能實在沒心情去慶祝。但這對于廣大特斯拉的投資者,乃至于美國車主們來說,應該算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
而若上述消息結合上月中,有關美新總統團隊正計劃将 " 構建完全自動駕駛汽車的聯邦框架 " 作為美國交通運輸部的優先事項之一的爆料,特斯拉股票表現如此強勢也是有理有據的。
但以往的各種事實證明了,将企業的發展寄托于這一領網域,一般是不能持久的。早在今年第三季财報上,馬斯克本人就坦承目前推進 FSD 服務最大的問題,是面臨着各州無人駕駛汽車法律的多樣化局面," 逐州(按法規)去實行非常痛苦 "。
此外,盡管馬老板目前雖然有了 " 官身 ",但 " 元老院 " 内部也是各種利益糾葛紛繁復雜,此外各州的地方勢力彼此利害關系也是糾纏不清的狀态。
所以雖然問題都看到了,但想要在全美推行統一的智能駕駛标準甚至新的法律,一切又談何容易?
所以現階段,特斯拉的總體狀況雖然仍保持穩定,但本質上仍舊是通過不斷釋放好消息的 " 消息驅動 " 模式。
而這種增長模式,随着現階段北美車市行情全面看跌,曾經被視為明星產品的賽博卡車自正式交付以來,既無法突破產能瓶頸也沒有在市場表現上展現成果公布之初那種市場表現力。
當然,賽博卡車發布之初的熱度,以及随之而來在車企看來如同天文數字一般的訂單,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預訂僅需 100 美元而且可退的緣故。
其前前後後的累計訂單号稱達到 200 萬規模,但實際保留到現在的還剩下多少,馬斯克應該心知肚明。
簡而言之,公社的崔老師本周一已經在《特斯拉不是神,Cybertruck 賣不動很正常》一文介紹過這一問題,則針對其折射出來的深層問題,破解之道便是要化虛為實,将那些目前只能靠吹概念通過消息面拉動的部分,化作盡可能多的新車銷量。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 Model Q 上面,特斯拉會運用其最新的壓鑄技術以及開箱工藝(Unboxed process),在繼續降低整車生產的成本的同時提升生產效率。而進一步降本增效對于特斯拉維持當前的高毛利率,是非常必要的。
畢竟今年特斯拉的全球總銷量,将面臨其自進入到產品量產之後,首輪降幅。對應地,與馬老板錢包息息相關的股價,大概率會在财報亮燈之際,會有一波俯衝行情。
除非,特斯拉能夠适時地打出廉價版車型這張已經遲到很久很久的王牌。
在認知與解析特斯拉的基本策略的時候,我們往往因為以往對國内合資車企的認知,而陷入中國市場中心論的主觀意識陷阱,從而忽略其本質上是一家非常徹底的美國車企。
其市場戰略,顯然是以立足美國本地市場為先,再考慮輻射全球的。當然,也正因為 "America First" 的基本邏輯,馬斯克才會和懂王走到了一起。
現階段特斯拉旗下的 Model 3/Y,已經成功地在全美 B 級車市場占據了一個非常穩固的生态位。
不要因其配置簡陋而诟病,因為那也是站在中國視角去看待的結果,畢竟所有在美同級油、電車型競品,比如起售價 46700 美元的 bZ4X,或者是 39000 美元的亞洲龍。
國人取笑的 " 毛坯房 " 内飾,實際對比一眾配置和内飾同樣差勁的油車以及 " 雜牌 " 電動汽車,最起碼這不是有個 15 寸大屏麼,更何況還有科幻炫酷的 FSD 系統這個期貨啊。
當然這種相對較高的定位,也就使得其增長勢頭必然會因為當前美國經濟的大環境而觸及天花板。
事實上賽博卡車的出現,是馬斯克計劃中的,特斯拉嘗試從美國特色皮卡賽道裡,攫取新增長點的一次努力。
只不過現在已經證明,這次努力實在不能算是成功,起碼不可能那麼快取得成功。
所以,是到了痛下決心繼續去下沉市場,去一眾日系 A 級油車貼身肉搏的時候了。
企業的股價和市值有起有落,可以通過消息面和炒作來一舉衝高,比如 2017 年特斯拉年銷售額百億美元的時候,已是全球市值第五(580 億美元)的車企,盡管第一位豐田的年銷售額 2576 億美元,市值也僅僅 1839 億美元而已。
回過頭來看歷史,别看 2017 年特斯拉在股票市場的表現如何亮眼,但如果 2018 年在華獨資的項目沒有能夠籤下來,Model 3 無法在大洋彼岸實現真正的量產,其命運又将會如何呢?
這其實不算個問題,因為答案是明擺着的。至于現在,也唯有盡快拿出 Model Q 一途而已。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汽車公社 ",作者:林登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