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city ride火了,新中產們半夜還堵在馬路上,歡迎閱讀。
堵車,很常見。堵人,也不稀奇。但是,半夜堵自行車,你又見過沒有?
這個暑期,一到晚上,一路華燈的北京長安街,每分鍾都有過百輛自行車浩浩蕩蕩地通過,各式各樣的共享單車、公路車、便攜折疊車交錯前行。
" 北京騎車的氛圍已經空前絕後 " 等類似的調侃,在社交平台上層出不窮。毫不誇張地說,晚上的北京長安街,可能是現在中國自行車騎行人數最密集的地方。
其實不止北京," 鐵腚 " 能行的 city ride 風,早已在全國範圍内刮了起來。
騎行的風,終于吹到了長安街
在某書上搜索 " 北京夜騎 ",相關筆記分享已超過 3 萬篇,而 " 北京騎行路線推薦 朝陽 ",更是有 137 萬多篇筆記,熱度可見一斑。
從筆記發布數量來看," 夜騎 " 熱度超高。(圖 / 小紅書截圖)
白天太忙、太熱、太曬,到了深夜,遊人散去,街頭空蕩,是北漂們獨享京城的限定時光。夜騎便成為了最适合北京打工人的消遣方式,也是一種帶有社交性質的解壓方式。
長安街,便是夜騎人的精選路線。這裡的自行車道寬、路面條件好,基本上 " 只要會騎自行車的都能騎 "。但正因如此,這條路線幾乎每晚都會堵 " 車 ",堵的自行車。
在北京共度七夕的小欣和男友,就專程體驗了一把夜騎。他們從王府井地鐵站出來,各自掃了一輛共享單車,打算沿着長安街到天安門西,然後往北順着南長街、北長街,圍繞故宮外圍一圈,回到東華門前,最後騎到天安大廈結束行程。
小欣規劃的北京夜騎路線。(圖 / 受訪者提供)
在小欣的想像中,北京的夜騎應該是:慢慢悠悠地前行,在微風輕拂中獨享夜色。然而,實際上的夜騎卻是——封路,僅單邊能夠通行。當一個紅綠燈起碼都要等三次,他們心裡只剩下煩躁,直呼自己是沒苦硬吃的大冤種。
短短 6 公裡的路,卻足足花費了長達 2 個小時。其實,他們不是沒有想過中途退出,但騎行的一路上,不僅都有交通管制,其間的車流還越來越大,根本無法輕易回頭,只能被夾雜在中間越騎越遠。
不管是北京市民,還是遠道而來的外地遊客,不管是騎行老手的貴價單車,還是租來湊熱鬧的共享單車,都只能歪歪扭扭地排列了整整好幾百米,緩慢前行。
北京夜騎的 " 堵車 " 盛況。(圖 / 小紅書截圖)
歷經千辛萬苦,終于來到了天安門前,小欣剛拿出手機還沒來得及打開相機,就已經被盡職盡責的警察督促前行,不要在此逗留。
大概每隔 50 米就會出現的執勤人員,把喇叭緊握在手裡,不厭其煩地放着:" 騎自行車的遊客,請不要停留拍照,保持道路暢通。"
夜晚維護秩序的執勤人員。(圖 / 小紅書截圖)
一旦騎得慢了一點,還會 " 收獲 " 左鄰右舍鄙視的目光和嫌棄的眼神,身邊時不時還會傳來因為擁擠和争搶位置而争吵的聲音。而每次經過拐彎路口,都熱鬧得仿佛春節返鄉的檢票現場。
" 知道夜騎的人很多,但沒想到會這麼多。" 與其說是騎行,很多時候,甚至還沒有走路快。準确來說,騎行其實也只能被迫變成滑行。
騎不動,真的完全騎不動。原本只打算在 11 點多淺淺騎車感受一下北京夜景的兩人,舉着僵硬的雙手回酒店雙雙癱倒時,時鍾指針已經劃過了深夜兩點。
" 好不容易去一趟,結果鏡頭裡除了人從眾和一些建築殘影,幾乎啥也拍不好,一張能看的都沒有。" 如果是為了跟風出片,她表示不必前往;如果是為了釋放壓力,北京還有更多騎行路線可供選擇。
city walk 火了,現在到 city ride
對城市的探索方式層出不窮。當走到哪算哪的 city walk,已不能再滿足所有人放飛心靈的需要,自由自在的 city ride 躍升為出行的 next level。
美團單車數據顯示,在這個暑期,北京 18 — 22 時的用戶夜騎總時長較去年同期增長 15%,熱度驟升。
北京之外,上海的黃浦江、杭州的西湖、廈門的鼓浪嶼,都成為了一個又一個爆火的 " 騎行勝地 "。可以說,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經典騎行路線,穩穩拿捏住了年輕人。
如果說工作的人,在上下班騎行純粹是為了通勤和方便;那麼出遊的人群,為的更多是一種新奇的體驗和緩解壓力。
都市白領 Suzy 就喜歡利用難得的假期,通過騎行去遊覽一座城市。以前她喜歡用腳步丈量風景,現在更習慣用單車的車輪去探索風景。
" 上班已經夠累的了,出去玩就不想再走路折磨自己了,放松的時候只想着舒舒服服。",在她眼裡,城市的尺寸似乎因為騎行而大幅度縮小,她可以想停就停,想行就行。
在過去的一年裡面,她就去過銀川、成都、海口等城市,簡單花三兩天的時間,慢悠悠地穿行在每一個想要停留的地方。她騎行追求的不是速度,而在于不用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主打的就是一個潇灑和快樂。
離開了高樓,哪裡都是好風景。騎行在一座陌生城市的路上,Suzy 感受到 " 路上遇到的每一個面孔,都組成了一座城市不可缺少的鮮活畫像 " 。騎行讓她接觸到了每個地方獨特的生活文化,短暫忘卻了辦公室裡枯燥無味的 PPT。
即便跟伴侶和朋友一起出遊,Suzy 也習慣按照自己的速度前進,不再陷入被安排和催促的節奏裡," 我們騎行前會互相約定一個目的地,然後再各自前行,互不幹擾 "。
無需刻意遷就,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最舒服方式。騎行也如此,随心所欲地穿梭于自然與城市的脈絡之中。
她說:" 只管踩,往前看。" 路上如果遇到了漂亮的風景和有意思的地方,就停下來拍照分享;或者在中途等候同伴,一起好好欣賞一番,再繼續前行。
只要心情自由自在,無需拼裝備、拼路線,騎到哪裡都可以是 " 東方不敗 "。
每十個中國人,就有一個愛上騎行
毫無疑問,騎行已經晉升為今年戶外運動的頂流,成為了新一代年輕人追求運動健康的時髦方式。
土生土長的廣州人小鄒就是一名騎行的愛好者,同時也是一名從業者。最近,他就明顯感受到騎行熱所帶來的影響,因為身邊的人向其咨詢相關的事宜變得多了起來—— " 好像現在身邊喜歡騎行的人越來越多,随随便便都能見到幾個熟人。"
出自中國自行車運動協會的數據,也證實了小鄒的感覺:目前全國有 1 億多人經常性騎車,或把自行車作為代步工具,有近千萬人參與進了自行車運動。
自從幾年前加入這個圈子以來,小鄒每周都會與車友們至少見面 2 次,他們基本都會選擇在清晨或者夜晚,避開城市道路特别繁忙的時候,帶上裝備一起騎車。
小鄒所認識的騎行愛好者們,年齡範圍廣泛,上至五六十歲的退休人士,下至剛踏入校園的大學生都有,來自全國各地。
最近的一次,他們就相約在廣州的大學城,從清晨的 6 點騎到 7 點,然後一起簡單吃個早餐,再各自回到一日的工作中。
一開始喜歡騎車,小鄒其實只是因為覺得跑步又累又費膝蓋,去健身房又害怕老板随便跑路,騎車就成了保持健康運動的最佳方式。
後來,他漸漸發現了這項運動的樂趣。相比其他運動,騎車可以看得更多,走得更遠。于是,小鄒開始自己研究裝備,學習專業知識,最終從一名普通愛好者,成為了騎行行業的從業者。
原來在騎行的圈子,也存在 " 卷 " 的現象。新浪圖數室的一項統計顯示,有 35% 的騎行者平均騎行距離在 30 — 50km 的範圍内,有 10% 更是在 70km 以上。
某書博主 po 出的夜騎裝備。(圖 / 小紅書截圖)
不過,這種 " 卷 " 并不單純看騎行距離,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情緒價值。小鄒迄今為止為騎行的裝備已經花費了幾萬元,不過,據他所言,這只能算是普通級别的開支。在他的身邊,更是不乏投入了 6 位數字,同時擁有幾台高端單車的大佬級人物。
剛入門的時候,騎行者幾乎都是從一千幾百的器材開始,然後通過不斷地吸收新的知識,再綜合自己的消費水平去調整配置,例如更新配件或者選擇換車,去提升自己的運動體驗。
除了會相互對比器材,小鄒與三五知己之間還會 " 卷 " 運動數據,看看誰的個人運動水平更出色:赢了的人收獲了内心滿足感,輸了的便下定決心要在下次重新挽回面子。
小鄒在手機 App 裡的騎行數據記錄。
騎行現在還成為了具有社交屬性的大眾健身活動。很多人一旦愛上了這項運動,就會拉上身邊的朋友一起加入,每次參加活動如果不帶上幾個新朋友,好像都不配說自己是這個圈子裡的人。
即便是社恐人士,也可以在騎行這項運動上找到自我。不少人甚至将夜間騎行作為放空大腦、與自我對話的方式。
面對着越來越多的新入門者,小鄒都會叫他們聽勸:" 注意安全,提升認知,好好享受。" 這門運動潛在的投入和風險,也不能因為盲目跟風而輕易忽視。
騎行,已經不僅成為了不少人的鍛煉方式,更是一個感悟生活、享受生活的新方法。
騎上自行車,生活也似乎變得通透。騎行中的獨特視覺體驗,會讓人深度感受一座城市和不同地方的神秘和浪漫。在這個過程中,最享受的,是風吹在身上,風是自由的,人也是自由的。
" 生活本就沉悶,但騎行會有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九行 Travel",作者:餘泓陶,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