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又一外企關廠裁員,中產“降級”後,“燕麥奶第一股”只能停留在咖啡館?,歡迎閱讀。
>從高調建廠到低調關閉,Oatly 新加坡工廠只 " 活 " 了三年
從高調建廠到低調關閉,Oatly 新加坡工廠只 " 活 " 了三年。這背後,或許還是中國市場的燕麥奶消費不及預期。
亞洲首廠關閉,投產僅三年
12 月 18 日,瑞典燕麥奶生產商 Oatly 宣布關閉位于新加坡的工廠,并表示此舉是公司實施輕資產供應鏈戰略的一部分,旨在減少資本支出、優化成本結構。未來,将由 Oatly 在歐洲的工廠代替新加坡工廠來滿足亞太地區的增長需求。
Oatly 還在聲明中指出,新加坡工廠的關閉預計将導致公司在 2024 年第四季度產生 2000 萬至 2500 萬美元的非現金減值損失。在考慮了設備出售的預期收入後,公司預計重組和退出成本将導致 2027 年之前的淨現金流出在 2500 萬至 3000 萬美元之間。
另外,據外媒報道,新加坡工廠的關閉導致 34 名 Oatly 員工受到影響,另外還有 41 名來自新加坡知名食品飲料企業楊協成(Yeo's)的員工受到影響,其中 25 人被裁員,16 人已被調到其他崗位。
據悉,Oatly 與楊協成于 2021 年在新加坡聖諾哥合資開設工廠,生產 Oatly 飲品。新加坡工廠關閉後,Oatly 與楊協成的聯合生產協定也将于 2024 年年底終止。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工廠是 Oatly 在亞洲建立的第一座工廠,2021 年 7 月正式啟用,當時對外披露的是每年可生產超過 7000 萬升燕麥基飲品。這是 Oatly 首次在歐洲和北美以外的市場生產產品,主要滿足以中國為主的亞洲市場。
(2021 年 10 月,新加坡工廠正式對外亮相)
三年前,新加坡工廠落成之時,正值 Oatly 在華的擴張期。彼時,Oatly 剛剛在納斯達克挂牌上市,是資本市場和消費市場上的香饽饽。彼時,消費降級還不曾顯現,公司憑借強大的營銷能力,在中國市場迎來了一輪快速發展。
财報顯示,2020 年、2021 年和 2022 年,Oatly 在中國市場的營收分别是 4745.2 萬美元、1.118 億美元、1.34 億美元。到 2022 年,中國市場已經是 OATLY 在全球除美國以外的第二大市場。
中國市場表現出的潛力,使得 Oatly 加快了在亞洲的產能布局。新加坡工廠投產 4 個月後,2021 年 11 月,Oatly 又在安徽馬鞍山啟用了第二家亞洲工廠,即中國首廠,也是 OATLY 亞洲產能規模最大的工廠。據悉,該工廠在滿產情況下,能年產 1.5 億升燕麥基成品,產能是新加坡工廠的兩倍。
但從 2023 年開始,Oatly 在中國為主的亞洲市場便持續低迷,連續多個季度實現收入高雙位數下滑,淨利潤接連虧損。2023 年,Oatly 亞洲區網域的總收入為 1.31 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 1.53 億美元下滑了 14.38%。其中,大中華區的營收從 1.34 億美元降到了 1.25 億美元,降幅達 6.72%,小于整個亞洲區網域的降幅。
或許是不想被亞洲其他區網域拖累,到 2024 年,Oatly 大中華區的業務從亞洲業務中分離出來,亞洲業務的其餘部分,包括新加坡工廠,與歐洲、中東和非洲業務部門一起,将構成新的歐洲和國際業務部門。
兜兜轉轉六年,走不出咖啡館
事實上,從 Oatly 今年的種種動向來看,公司關閉新加坡工廠或早有計劃。除了上文提到的将新加坡工廠剝離至新的業務部門,Oatly 今年在亞洲的 SKU 減少了 70% 以上,還大幅度将新加坡工廠的生產轉移至馬鞍山工廠。畢竟,其在亞洲區網域的收入 90% 左右集中在中國市場,此舉可提高效率,減少成本。
從财報數據來看,降本增效的舉措确實促成了大中華區業績一定程度的改善。今年三季度,Oatly 一改往年的虧損常态,在大中華區實現季度盈利,調整後 EBITDA(即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160 萬美元,而去年同期虧損 1650 萬美元。
對此,Oatly 表示,盈利改善主要歸因于毛利增加以及銷售、一般和行政開支減少。反應到公司經營層面,用 Oatly 大中華區總裁張春的話來說,就是主動瘦身,聚焦核心單品、核心渠道和核心客戶。
策略調整之後,Oatly 今年二、三兩個季度在大中華區的收入水平也實現了雙位數增長,但受累于一季度高達 30% 的下滑,2024 年前三個季度,大中華區的收入從上一年同期的 9207 萬美元下滑到了 7969 萬美元,下滑幅度達 13.4%。
一季度業績下滑是因為公司決定重新聚焦餐飲服務渠道,停止了零售和電子商務渠道的某些利潤率較低的產品。二三季度重回增長,是得益于對新餐飲客戶的銷售。事實上,直到今年第三季度,Oatly 大中華區收入約 72% 來自餐飲渠道,而去年同期為 68%。兜兜轉轉,在零售市場折騰幾年後,最終還是要靠餐飲渠道來拉動增長。
眾所周知,Oatly2018 年進入中國市場,初期 C 端市場攻不下去便改道 B 端,選擇與星巴克、SeeSaw 等精品咖啡品牌合作,從咖啡場景邁出了第一步,随後一步步在餐飲渠道打開局面。走紅之後,Oatly 又于 2021 年開始重新發力 C 端市場,一方面在大型 KA、連鎖便利店渠道廣泛鋪貨;另一方面,高頻率推進各種創意性營銷、聯名等活動。但幾年下來,費用砸了不少,C 端銷售依舊不理想。于是,公司在去年下半年又提出重新聚焦餐飲渠道。
Oatly 攻不下中國的大眾消費市場,既有燕麥奶品類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的原因,也與其高價定位有關。
入華 6 年,Oatly 花了不少真金白銀在中國宣傳燕麥奶,但中國消費者對此并不買單。他們即使不愛喝牛奶,或者乳糖不耐受,也會去選擇豆奶、椰奶、核桃奶等普及率更高的植物奶。
事實上,在整個奶制品消費不景氣的情況下,植物奶在中國市場的銷售也并不理想,今年前三個季度,六個核桃的母公司養元飲品和主打杏仁奶的承德露露,業績均出現了下滑。要知道,相較于 Oatly 這樣的 " 洋豆漿 ",國人對前兩者的接受度則更高。
事實上,即使在星巴克等精品咖啡館點一杯燕麥咖啡也會比普通牛奶 + 咖啡貴上幾塊錢。在消費者感知更明顯的零售終端市場,其單瓶售價也會比同規格的高端純牛奶貴上幾塊錢。經濟向好時,中產等高收入人群樂此不疲為其買單,但随着消費降級和消費者健康意識的進一步覺醒,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價格不低的 Oatly,實際上營養價值并不高。
再疊加整個乳制品市場不景氣,牛奶品牌常年價格戰,高端白奶時不時 " 打骨折 ",燕麥奶的消費勢必也受到影響。
另外,其三季報的業績也透露出 Oatly 在中國的高價策略受到挑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Oatly 在大中華區收入下滑 13.4%,但銷量增長了 15.1%,不難看出價格因素對整體收入的影響。
顯然,當下及未來短期内的消費環境依舊不容樂觀,價格因素的衝擊在所難免,這對剛剛實現季度盈利的 Oatly 大中華區無疑是個挑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食品内參 ",作者:李歡歡 ,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