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成龍又一部新片,這次豆瓣7.2,歡迎閱讀。
居然,真的無人在意了。
一票老熟人:塞斯 · 羅根聯手成龍、約翰 · 塞納(趙喜娜)、保羅 · 路德(蟻人)……
爛番茄新鮮度 96%。
但國内上映 6 天,票房卻不足 800 萬。
肉眼可見。
1% 的排片 " 加持 " 下,過不了多久,它便會徹底下線。
忍者神龜:變種大亂鬥
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 Mutant Mayhem
是的。
又是一部 80、90 後童年記憶的超級 IP 重啟之作。
你記憶中的名字,達文西(李奧納多)、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多納泰羅,以及 " 斯普林特老師 " 再次出現。
這讓 Sir 仿佛回到了那個吵吵嚷嚷着要看卡通片的夏日傍晚。
但,這一次,電影非但沒有刮起旋風,甚至被絕大多數人忽略了。
問題出在哪裡?
是 IP 太老?
還是說,好萊塢的這一套,真的玩不轉了?
或許。
這一次所謂 " 創新 " 的背後,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那 " 陳舊 " 的内心。
01
看《忍者神龜:變種大亂鬥》,很少人不會想到前段時間大火的《蜘蛛俠:縱橫宇宙》。
尤其是幾只神龜穿梭于高樓大廈之間。
那獨特的畫風,恍惚間,你會以為是蜘蛛俠 " 附體 "。
沒錯。
在形式上,《大亂鬥》是新的,甚至于,你可以說它是主流動畫裡的先鋒拓展。
它有着很多動畫不敢想象的突破。
比如,偽手繪風格。
它有種野蠻生長的粗糙之美,你甚至能從一些筆觸裡感覺到 " 潦草 ":歪歪扭扭的建築,抽象的線條,明顯的筆觸運動軌迹。
B 站 UP 主 @Rofix 把《大亂鬥》的風格與美國抽象派大師賽 · 托姆布雷(Cy Twombly)的藝術風格做了比較。
△《Cold Stream》Cy Twombly,1966
他認為,托姆布雷作品的色彩、抽象的線條和未完成感,旨在打破油畫和素描的界限。
而這部動畫裡。
用來表現光暈、煙霧、運動軌迹的圓形軌迹與之異曲同工。
△ B 站 up 主 @Rofix【忍者神龜】蜘蛛俠是否帶偏了這一屆動畫風格?
不僅如此。
創作者抛棄了景深,用更潦草的畫風表示遠景,使得電影更像遊戲。
但仔細品味,又會發現其中之起伏、精細。
比如武器、拳腳和肉身接觸時帶來的震動。
物體表面精确的陰影變幻。
但只是如此嗎?
不。
這種風格的背後,暗含的邏輯,卻是兩個字:
自由。
就像片名," 大亂鬥 ",你可以看見電影試圖雜糅進許許多多的元素,他們毫不相幹,但卻都被吸納了進來。
比如中國國術。
這裡不僅有邵氏武俠,甚至于成龍配音的斯普林特有一段動作直接照搬了成龍電影的橋段。
比如《進擊的巨人》。
非但台詞直接提及兩次,甚至于連最終的 boss 大戰,也是采用的和《進擊的巨人》裡類似的方法。
而其他,諸如防彈少年團、碧昂斯、《春天不是讀書天》…… 各種青少年流行文化元素盡收眼底。
在這樣的理念下。
你可以看到,在這統一的塗鴉風裡,人物是可以不對稱的,變種人團夥身上的恐怖元素是可以堆疊的。
仿佛一些臨時起意的塗鴉草稿。
但與此同時。
時髦的音樂和特殊音效形成的氛圍,如合成的滴落聲、火焰的飛濺聲等,只需一眼,又能讓觀眾瞬間進入這頗有現代主義油畫質感的新奇的變種人世界。
所以如果你問《大亂鬥》到底值不值得看?
Sir 覺得,如果是從視聽角度出發的話,它絕對值得你進一次影院。
畢竟。
對于主流商業片來說,能有些新鮮且突破的風格。
已經是很難得了。
就像影片中不斷出現的青少年流行文化本身。
" 炫 ",就足夠了。
02
但,與《蜘蛛俠:縱橫宇宙》一樣,風格上的新,卻更加突出了劇本上的 " 舊 "。
就像是一個渾身寫滿了叛逆符号,張口閉口先鋒文化的少年。
骨子裡。
還是那個惦記着準點回家,認真聽話的乖學生。
這個故事其實很簡單。
就像影片的宣傳語,少年 " 龜 " 來,說的,就是這幾只龜的少年時代。
耳熟能詳的背景:變異烏龜的緣起——
紐約下水道裡有一只叫斯普林特的老鼠,收養了四只沾染了某種化學試劑而變異的烏龜,于是,他帶着四個龜兒子,通過學習各種錄像帶,練就一身功夫用于自保。
耳熟能詳的主題:成長、叛逆、覺醒——
這四只忍者龜長成青少年後,由于變種人的身份,被人類視為怪物,他們晝伏夜出,無法像 " 正常 " 孩子一樣,上高中,談戀愛,于是,為了赢得主流社會的接納,他們決定打敗大反派,成為英雄。
甚至于連影片的大反派 " 超級蒼蠅 ",其人設也是耳熟能詳——
超級蒼蠅也是被不明液體制造出的變種人,也被人類欺壓過,但與老鼠和烏龜一家安靜蟄伏不同,他是人類滅絕主義者,最終選擇報復社會。
enm……
這麼 " 青少年 " 的劇本,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優點當然也有。
比如相比于《蜘蛛俠:縱橫宇宙》,它更工整,你可以從中看到兩面的故事,A 面,少年們渴望得到人類社會的入場券,B 面,為心中的正義感一戰。
而最後,兩者在内核上也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個青少年認清自我價值的過程。
一個例子。
最後的高光時刻,并沒有凸顯個人英雄主義。
而是由四位主角和一群比他們長相更 " 奇怪 " 的變種人兄弟姐妹,以及圍觀的清潔工、便利店職工、修路工等等人類社會内部的底層人接力完成。
甚至故事的結尾。
他們第一次走在白天,走進校園,摘下眼罩,也是穿着潮酷的衛衣——而非父親為他們準備的《復仇者聯盟》《泰坦尼克号》《星際迷航》裡完美的白男主角立牌。
什麼意思?
——要自己定義自己,而非以主流社會的榜樣為模版。
但問題是。
如此眩目的視覺風格,只是搭配上這麼一個耳熟能詳的、略顯老套的故事。
真的合适嗎?
03
不得不說,如今的好萊塢,在視覺方面可以 " 狂飙突進 ",但是内核,常常是小心翼翼。
就不說聊了太多的《阿凡達 2》了。
單是最近比較有粉絲基礎的大片,《速度與激情 10》《蜘蛛俠:縱橫宇宙》《變形金剛:超能勇士崛起》《碟中諜 7》有哪部不是在表達上保守又保守,小心又小心,導致溫吞如水,陳舊老套?
似乎。
那些引以為傲的 " 普世價值觀 ",此刻已經變成了枷鎖。
不敢掙脫。
也不想掙脫。
就拿這部《大亂鬥》來說,其設定,其實還是有可取之處的,比如為什麼老鼠和蒼蠅厭惡人類?
其實,這是人類社會内部系統性的壓迫,不給異類生存空間。
你猜影片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一個詞:轉移視線。
影片先是突然設計了主角團被誤以為是超級蒼蠅的同夥,被人類誤解的橋段,而随即,他們被媒體 " 洗白 " 之後,先前怒目而視的人類居然立刻換了副嘴臉,直至主角團拯救世界,最終獲得了人類的接納。
但,一開始的那句台詞," 人類就是熱衷于殘殺異類 ",這個核心問題解決了嗎?
沒有。
它被偷梁換柱了。
電影用讓四只小烏龜找到自我,同時得到大眾認可的方式制造了一片打破階級、種族壓迫的幻境,也回避了那份對于人性勢利的不安感。
簡單來說。
就是影片為了确保價值觀被接受,為了确保 " 種族 " 議題的正确性,而不得不使用 " 偷梁換柱 "、" 強行推進 " 等辦法來引導劇情。
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影片的結尾,當四只神龜像個普通學生一樣進入中學,你會產生一種不真實感,并費解:
是否只有成為英雄才能讓被歧視者獲得大眾的接納?
是否人類其實都是好人,只是被短暫蒙蔽了?
是否成為主流社會的一員,便是成功的唯一标準?
等等等等。
沒錯,Sir 能理解影片試圖去照顧絕大多數人價值觀的想法,而影片的續集和劇集計劃也證明了這條路目前還能走得通,但問題是,這樣保守的道路還能走多久?
說到這裡,Sir 想起了神龜們出場的第一場戲。
四人制定戰略,分配任務。
但并不是為了所謂的行俠仗義,而是去對面的超市去偷取一點點必要的生活物資。
他們不安,且恐懼。
Sir 之所以喜歡這場戲不在于它的 " 喜劇元素 ",而是對于大多數生活在 " 地下 " 來說,成為英雄并不是他們人生的選項。
他們不會被看見,更不會被理解。
這才是他們真實的人生常态。
但結果呢?影片很快便不再執着于這個問題的思考,而把矛盾轉移到臉譜化的正邪對立,拯救世界去了,使之變成了又一部披着流行文化外衣的 80 年代青少年題材商業片。
遺憾嗎?
遺憾。
對于從小看《忍者神龜》的 Sir 來說,此刻只能是 " 怒其不争 "。
總之還是那句話:
視覺上再大的突破,終歸是治标不治本。
我們已經不需要更多的迪士尼了。
既然做不到該有的思考。
那麼。
不如放下 " 枷鎖 ",别再 " 裝成熟 " 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阿莫多瓦尼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