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初代星艦最後一飛結束!馬斯克、特朗普現場觀看,沒能再次「筷子夾火箭」,歡迎閱讀。
相見仿佛還是昨天,星艦的又一次試飛來了。這次的第六飛,和第五飛不過相差五周左右,是間隔時間最短的一次試飛。
如果說第五飛取得了「筷子夾火箭」的歷史性成就,第六飛本該是第五飛的復刻版,任務大致相同,細節略有修改,查漏補缺,為第一代星艦收官。
但第五飛把胃口吊得太高,第六飛不免顯得有些平平無奇。每一步都正常,就是沒那麼戲劇性。
然而,這或許就是飛行測試的意義,不能預計奇迹一定發生。
沒能再次「筷子夾火箭」,不夠精彩,但在意料之中
星艦系統主要分為兩級:第一級,底部的超重型助推器(Super Heavy);第二級,頂部的星艦航天器(Starship)。
微風徐徐,天空萬裡無雲,照例完成了點火、起飛、一二級熱分離等環節,第一個看點出現在 7 分鍾左右。
▲熱分離
第五飛在發射場成功回收了助推器,驚豔全世界,證明「筷子夾火箭」的設計是可行的。第六飛本來想要再嘗試一次,但不出意外還是出意外了。
▲第五飛梗圖
這次,助推器做了一些軟硬體的更新,為推進系統增加了冗餘,提高了關鍵區網域的結構強度,并縮短了成功捕獲後從助推器解除安裝推進劑的時間。
和第五飛一樣,SpaceX 事先不能保證一定捕捉助推器,只有發射了,火箭、發射台都滿足條件,助推器、發射塔都正常工作,飛行指揮官手動下達了命令,才會進行嘗試。
反之,如果助推器返航點火完成前沒下命令,或者自動檢測發現助推器或發射塔有異,那麼助推器默認在墨西哥灣濺落,不返回發射塔。
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無非是兩種選擇,答案也很快揭曉,第六飛,助推器從天而降,着陸點火,最終在墨西哥灣濺落。
▲現場觀眾視角
雖然濺落了,也不可回收使用,因為它的設計不适合「浸泡在鹽水中」。
失望的人們在 SpaceX 的評論區留言:「塔架捕捉助推器的标準到底是什麼。」「抓住火箭。我不在乎條件。做吧。」「當你抓住過火箭後,把它濺落下來有點讓人失望。」
但具體是沒有滿足什麼條件,SpaceX 還沒有給出明确的答復。對他們來說,這稱不上失敗,而是一次意料之中的謹慎選擇。
直播現場,SpaceX 制造工程經理、現場直播主持人之一 Jessica Anderson 說:「開發測試,顧名思義,是不可預測的。但這正是我們進行測試的原因。」
星艦起飛 30 分鍾後,SpaceX 表示:「所有系統看起來仍然正常。」
測試極限,拿到數據
相比回收助推器的成功,第五飛的航天器在印度洋的濺落不夠完美,再入時襟翼被燒蝕,雖然降落位置精準,但最終在水面發生了爆炸。
這次第六飛,航天器的飛行軌迹仍然不變,但有幾項新的任務,甚至為了獲取更多數據,設定了一些「極限操作」。
先是起飛後 38 分鍾左右,嘗試在太空中重新啟動其中一台猛禽發動機,驗證航天器脫軌點火的能力,為未來的軌道任務做準備。
本來在第三飛就計劃嘗試,但因為滾轉速率的原因,當時沒能實現。這次,SpaceX 宣布星艦首次在太空中成功點燃猛禽發動機。
NASA 局長 Bill Nelson 也送上了祝福,說這是「軌道飛行的重大進展」。
然後是測試新的熱防護材料,并在航天器的兩側移除整塊隔熱瓦。一方面,檢驗能否耐高溫;另一方面,研究抓捕設備的安裝位置,未來,航天器也要和助推器一樣在發射場回收。
以及在下降的最後階段,航天器故意以更高的攻角飛行,姿态更加傾斜,測試襟翼控制的極限,從而收集更多有關着陸的數據。
▲從星艦視角看地球
細節環環相扣,不像之前都是清晨起飛,為了更好地進行觀測,第六飛的發射時間定在了美國中部時間的下午 4 點,航天器降落時,正好是印度洋上空的日出時分。
這次最讓人驚喜的是,航天器的姿态調整和濺落水面發揮得特别穩定,沒有像第五飛一樣,在水面發生爆炸。
SpaceX 用多個機位拍下了「神龍擺尾」的畫面。
按照慣例,SpaceX 宣布完成了第六次試飛。
19 個月六飛,第一代星艦的最後一次飛行
第六飛,SpaceX 團隊顯得松弛不少,加了特殊的有效載荷:一根香蕉,甚至還在星艦航天器上貼了一個香蕉圖案,這和一個梗有關:「banana for scale」。
香蕉的尺寸相對标準,又有點内涵的意味,可以直觀讓人理解照片中其他物體的大小,用在星艦身上就有些幽默了,此等龐然大物面前,參照物已經失去了意義。
第六次試飛,是初代星艦的最後一次試飛,畫上诙諧的句号也不錯。
從第七次試飛開始,星艦将大幅更新,包括重新設計的前襟翼、更大的推進劑箱,以及最新一代的熱防護系統。SpaceX 表示,隔熱罩也得是完全可重復使用的。
星艦是人類歷史上體積最大、推力最強運載火箭,也是第一個被設計為可完全重復使用的火箭。
每次試飛,SpaceX 都是為了獲得經驗和教訓,提升整個星艦系統的可靠性,讓火箭更加接近完全、快速、廉價的可重復使用目标,越來越像飛機,終有一天把人類送往火星。
從一飛到六飛,其實也只過了 19 個月,一次比一次飛得更遠,失敗、反思、學習、修正、重復冒險。
2023 年 4 月,第一次試飛,助推級的 33 台發動機中有 3 台未能點火,火箭不久失控并自毀。
2023 年 11 月,第二次試飛,助推器和航天器首次嘗試熱分離便成功,但随後助推器爆炸、航天器自毀。
2024 年 3 月,第三次試飛,航天器的旅程前所未有得久,在返回地球大氣層時燒毀。
2024 年 6 月,第四次試飛,星艦完成了完整的飛行過程,助推器和航天器都成功在海洋中濺落。
2024 年 10 月,第五次試飛,實現史詩級成就,首次成功在發射台回收助推器,上演「筷子夾火箭」。
第五飛和第六飛間隔時間短,部分是因為,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為第五飛頒發的許可證,其實也覆蓋了第六飛。
這次第六飛,特朗普和馬斯克一起到達現場觀看。走馬上任政府效率部的馬斯克,可以經「懂王特許」,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瘋狂刷火箭嗎?
2025 年,我們應該可以看到更加頻繁的星艦發射,SpaceX 的目标是,是在 2026 年向火星發射第一艘星艦。
最近,SpaceX 總經理 Kathy Lueders 在墨西哥航天局主辦的 CONACES 2024 活動透露,馬斯克計劃在 2025 年開始發射 25 次星艦,在 6 個月内嘗試捕捉星艦航天器。
馬斯克曾說,「這個世界上必須有些東西能激勵你前⾏,能打動你的内⼼,⽽我給出的⼀個答案就是,要讓⼈類⽂明成為能夠開展宇宙飛⾏的⽂明,讓科幻⼩說成為現實」。
但生活不是科幻小說,每次嘗試都不可完全預知,但都是為了接近一個可能的未來。
取法于上、僅得為中,未必不是下一次冒險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