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身價40億的張藝謀,讓九旬老母獨居,兩個殘疾弟弟一個種地,一個修車,他為何不幫?,歡迎閱讀。
張藝謀的名字在中國電影界如雷貫耳。
從《紅高粱》到《英雄》,從奧運會開幕式到《滿江紅》,他的作品幾乎成了中國文化的代名詞。
據估算,他的身價已超過 40 億,是當之無愧的 " 國師級 " 導演。
然而,這樣一位功成名就的藝術家,家庭生活卻鮮少被提及。
直到近年,有媒體曝出他的九旬老母親獨自居住在西安老宅,兩個殘疾弟弟一個在老家種地,一個靠修自行車為生。
這樣的反差讓人不禁疑惑:張藝謀為何不幫襯至親?是親情淡漠,還是另有隐情?
要理解張藝謀的選擇,或許得從他的成長經歷說起。
1950 年,他出生在陝西西安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曾是國民黨軍官,解放後家道中落,母親是一名醫生。
家中三個孩子,張藝謀排行老大。
大弟張偉謀因幼年高燒導致聽力殘疾,小弟張啟謀則從小視力微弱。
在那個物質匮乏的年代,一家五口擠在十幾平米的平房裡,日子過得緊巴巴。
張藝謀曾回憶,小時候最奢侈的享受是母親偶爾帶回的一包白糖,兄弟三人要舔着分。
為了減輕家裡負擔,他初中畢業後就去陝西乾縣農村插隊,白天幹農活,晚上偷偷借書來讀,靠着一股倔勁兒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
這段經歷讓他早早習慣了獨立,也讓他對 " 幫扶 " 有了自己的理解——
不是給錢,而是給尊嚴。
關于母親獨居,張藝謀在采訪中多次提到老人的固執。
老太太一生要強,年輕時靠行醫養活全家,晚年仍堅持自己買菜做飯,甚至拒絕兒子請保姆的建議。
" 我媽常說,能動一天就不麻煩别人。"
張藝謀妹妹張玲曾透露,哥哥其實在西安給母親買了電梯房,但老人住不慣,非要守着老鄰居和老房子。
每月張藝謀都會托人送生活費,老太太卻總把錢攢起來,轉頭塞給更困難的親戚。
這種 " 陝西式倔強 " 或許外人難以理解。
但熟悉張家的人都知道,這母子倆的脾氣如出一轍——
張藝謀拍《活着》時抵押房產,拍《英雄》時頂着罵名,從來都是認準了路就悶頭走到底。
兩個弟弟的生活則是另一個故事。
大弟張偉謀雖然聽力障礙,但從小手巧,現在承包了村裡幾畝果園,蘋果熟了還會給哥哥寄兩箱;
小弟張啟謀在鎮上開了間自行車鋪,手藝好到鄰縣的人都來找他修車。
有老鄉或許覺得,張藝謀指頭縫漏點就夠弟弟們享福了。
但張藝謀卻說,弟弟們活得比他硬氣。
這話并非虛言。
這種互不幹涉的默契,源于張藝謀早年的一次 " 幫忙失敗 " ——
上世紀 90 年代,他曾把大弟接到北京安排工作,結果張偉謀因溝通障礙郁郁寡歡,半年後偷偷買了站票回陝西。
那次之後,張藝謀才明白:真正的尊重,是讓對方按自己的方式活着。
當然,張藝謀并非對家人全然放手。
母親生病住院時,他會推掉工作陪床;弟弟們的孩子上學、買房,他都默默資助。
但與某些明星 " 直升機式幫扶 "(指事無巨細包辦家人生活)不同,他更傾向于 " 授人以漁 "。
小弟的女兒想學攝影,他送相機但要求 " 先拍夠一萬張廢片 ";堂侄女考電影學院落榜,他建議 " 先去橫店當兩年群演 "。
這種帶着 " 老陝 " 特色的親情觀,或許正是他能拍出《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的根源——
對普通人尊嚴的深刻理解。
回頭看張藝謀的家庭故事,與其說是 " 不幫 ",不如說是中國式親情的一種獨特表達。
在這個網紅直播給父母買别墅都能上熱搜的時代,有人選擇用金錢丈量親情,也有人像老張家這樣,把牽挂藏在一筐自家種的蘋果裡,藏在每次回老家必帶的臘牛肉夾馍裡。
自己的擔子自己挑,别人的路讓别人走。
這句話,或許比他任何一部電影都更能解釋這個 " 矛盾 " 的張藝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