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先别着急抵制,除了尺度,它更有深度,歡迎閱讀。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将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未來、過去、現在,宿命、預言、記憶…
《百年孤獨》以一句偉大的開頭,奠定了它在文壇的地位。
這份無人之巅的榮譽,讓《百年孤獨》成為史上最難改編的文學作品之一。
理由大致有二:
第一,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拒賣影視版權。
"只要我能阻止,就不會發生。我喜歡在讀者和作品之間保留一種私人關系。《百年孤獨》永遠不會拍成電影。"
加西亞·馬爾克斯
其二,文壇地位高,影視化難度大,極容易砸鍋。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繼塞萬提斯《堂吉诃德》之後最偉大的西班牙語作品。
此等地位,定會把人吓得魂飛魄散、肝膽俱裂。
再者,好萊塢已經糟蹋完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喜提一句惡評:
"堪稱史上最爛,别看電影了,重讀這本書吧。"
難不成還要繼續禍禍《百年孤獨》嗎?
《霍亂時期的愛情》
所以,得知網飛要拍攝劇版《百年孤獨》,我感到非常意外。
既佩服網飛有種,又擔心它會砸鍋。
神作?屎作?
今天,我們一起來嘗嘗鹹淡。
「百年孤獨」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Part 1
2024.12.11
備注:下文有劇透
家族關系梳理
《百年孤獨》是一本大部頭,書雖不厚,但内容錯綜復雜,角色繁多且人名相似。
它糅合虛構荒誕與真實歷史,借着布恩迪亞家族六代人的創立、興盛、衰落、遺忘,見證一座加勒比海虛構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進而影射拉丁美洲的百年殖民、獨裁、鬥争的血淚史。
瑞典皇家學院授予其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理由:
"像其他重要的拉丁美洲作家一樣,馬爾克斯永遠為弱小貧窮者請命,而反抗内部的壓迫與外來的剝削。"
比起讀懂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理順書中角色已是難事。
布恩迪亞家族成員名字相同或相似,象征生死輪回的宿命。
假如沒有記清楚名字,很容易造成困擾。
網飛劇版《百年孤獨》目前只更新到家族第三代。
因此,我們姑且只梳理一下前三代的人物關系。
《百年孤獨》第一部分人物關系圖
第一代,開疆拓土。
老布恩迪亞(全名: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族之長。
他敢于冒險,熱愛幻想,沉迷于天文、煉金術等新奇事物。
當年,為了想挖到金礦,他拿一對山羊(小說裡還有一頭騾子),從吉卜賽人梅爾基亞德斯那裡換來兩塊磁鐵。
結果,勘探了每一塊土地、河床底,只挖到一副15世紀的腐朽盔甲。
老布恩迪亞迎娶表妹烏爾蘇拉,震驚整個村子。
這段近親婚姻,讓家族後裔遭受生出鬣蜥的魔咒。
畢竟,他的一位叔父與表妹的一位姑媽近親結婚,生下一個帶豬尾巴的兒子。
不過,老布恩迪亞憑着19歲的輕狂,撂下一句狠話:
"我不在乎生下豬崽兒來,只要會說話就行。"
村裡流言,老布恩迪亞家夥不好使。
他因受不了被嘲諷,在鬥雞比賽中,一矛刺穿了鄰居的喉嚨。
因為不堪冤魂騷擾,他帶着老婆離開村子,在河床邊建立了馬孔多小鎮。
從此,布恩迪亞家族六代人開始繁衍生息,在宿命輪回裡枯榮興廢。
烏爾蘇拉(全名:烏爾蘇拉·伊瓜蘭),布恩迪亞家族的女主人。
與老布恩迪亞結婚後,她被母親的險惡預言吓住了。
擔心丈夫把持不住,她幹脆用鐵扣鎖住自己的帆布襯褲,躲避夫妻生活。
烏爾蘇拉精明能幹,有生意頭腦。
小動物糖果、面包、布丁、蛋白酥、小餅幹,幾個小時内就能全部賣空。
即便到了安享生活的年紀,她越幹越起勁,将自己的事業越做越興隆。
烏爾蘇拉壽命很長,活了115-120歲之間,見證整個家族的興衰史。
晚年時,即便雙眼失明,照樣能靠着直覺料理家事,不被發現。
老死前,她縮成了一個嬰兒大小。
"日漸一日越發痩小,變成胎兒,變成木乃伊,到最後幾個月仿佛裹着睡衣的李子幹,那永遠高舉的手臂活像蜘蛛猴的爪子。"
中老年版烏爾蘇拉
第二代,宿命之輪開轉。
何塞·阿爾卡蒂奧,老布恩迪亞的長子。
身材魁梧陽剛,個性衝動任性。
靠着裆下的天然巨物,粗魯亂性,征服女人。
年輕時,他因荷爾蒙無處宣洩,與占卜女人庇拉爾偷食禁果。
把人家肚子搞大,卻臨陣脫逃,跟随一個吉卜賽女人離家出走。
時隔多年,何塞·阿爾卡蒂奧返鄉,與遠房妹妹麗貝卡結婚,結果被母親逐出家門。
甜蜜婚姻不多久,他被神秘槍殺。
身上的血流成一條血紅的紅線,流進了母親的家裡。
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老布恩迪亞的次子。
他和父親一樣,痴迷于煉金術,鼓搗組裝一些黃色小魚。
天生有預知未來的能力,曾預測表妹麗貝卡的到來。
有一天,他在作坊遇到鎮長家的小女兒蕾梅黛絲,陷入單相思無法自拔。
不過,尴尬的是,小女兒是未成年女童,更沒有達到生育的年齡。
求之不得,借酒消愁。
他酒後亂性,向占卜女人庇拉爾尋求慰藉。
等到蕾梅黛絲成熟,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終于将白月光迎娶過門。
然而,這段感情沒有持續太久,就以蕾梅黛絲與腹中雙生子離奇中毒收場。
成為鳏夫的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開始接觸政治,目睹嶽父選舉作弊。
内戰爆發,他選擇加入自由黨,開始數十年的征戰,并與17個女人生下17個兒子。
逃過1次槍決、14次暗殺、72次埋伏,最終逃不過一泡尿。
最終,他卸甲歸田,死在了曾經捆綁父親的栗子樹下。
阿瑪蘭妲,老布恩迪亞的小女兒。
她從小就跟表妹麗貝卡争風吃醋。
看到麗貝卡與意大利調琴師皮埃特羅相戀,她心生嫉妒,故意破壞舉行婚禮,刺激麗貝卡犯了吃土症。
最惡毒的是,她本想毒死麗貝卡,反而害死了二嫂蕾梅黛絲。
餘生裡,她拒絕了任何求愛。
不過,她也繼承了家族亂倫的傳統。
與收養的侄子奧雷裡亞諾·何塞發展過一段孽戀。
第三代,自食惡果。
阿爾卡蒂奧、奧雷裡亞諾·何塞都是私生子。
前者是長子何塞·阿爾卡蒂奧與占卜女人庇拉爾的孩子;後者是二子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與占卜女人庇拉爾的孩子。
庇拉爾簡直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送子觀音。
此外,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在外征戰的時候,還與17個女人生下17個兒子。
關于這些私生子的下場,我就不劇透了。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目前,網飛放出了《百年孤獨》前8集。
豆瓣評分從8.7漲到8.8,IMDb8.6,爛番茄新鮮度84%,爆米花指數92%。
口碑雖沒封神,但反響不錯。
與眾多名著翻拍的境遇一樣,《百年孤獨》遭受一部分原著黨的讨伐。
罵聲鋪天蓋地。
一方面,他們不容任何人亵渎原作。
"真人演不出書裡的意境。"
"《百年孤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更不要講拍電視劇了,既沒有原作那種神秘感,光現實了一點兒也不魔幻。"
神乎其神,有股子邪味。
另一方面,網飛沒有逐字逐句照搬小說,更觸碰到逆鱗。
"劇中多了太多無關緊要的情節,導致節奏十分緩慢,八集時間甚至可以重讀一遍原著了。"
" 純流水賬,沒有感情,沒有内涵,簡直是原著的快進敷衍版ppt。"
到底是節奏慢,還是節奏快?
我勸你們出去打一架。
此外,一星評論還集中在選角、剪輯、旁白、攝影、床戲尺度...
"旁白太多,多得像有聲書。"
"搭建的室内棚,舞台般虛假的場景,沒有熱帶雨林魔幻現實主義的味道。"
"床戲多,拿女人的身體當看點,純靠黃暴吸引眼球。"
這些差評,俨然可以成為萬能模版,貼到任何一個評論區都行。
據我看來,收起原著教旨主義的優越感,劇版《百年孤獨》沒啥大毛病。
第一,魔幻現實主義不能只有魔幻,它需要落腳于現實。
馬爾克斯用閃回、時空交錯、夢魇、視角轉換等多種叙事手法,創作了融合魔幻荒誕與真實歷史的《百年孤獨》。
對于一部劇來說,這種結構與手法是拍不出來的。
至于有人喊尺度太大,我更詫異。
劇版床戲确實多,但明明小說也有更露骨的字眼呢。
例如,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遇到混血姑娘那一段:
奧雷裡亞諾向鸨母腿上的錢罐裡投了一枚硬币,走進房間卻不知道要做什麼。混血姑娘露着母狗那樣的ru頭,赤着身子躺在床上。在奧雷裡亞諾之前,這天晚上已有六十三個男人光顧過這裡。經過這麼多人進進出出,房間裡的空氣中混合了汗水和喘息的氣味,變得污濁不堪。
看到這種描寫,怎麼沒人抱怨馬爾克斯?
匪夷所思的是,旁白竟然也成了缺點。
《潛伏》有旁白,庫布裡克的大部分電影都有旁白,《天使愛美麗》更是靠旁白來穿針引線。
敢問一句,這些旁白削弱了演員的表演了嗎?
變成有聲書了嗎?
第二,不能因為《百年孤獨》有攝影棚拍攝的戲份,就認為舞台話劇化,失去魔幻現實的自然味道。
2019年,網飛購買《百年孤獨》版權。
馬爾克斯後人提出三個要求:
在哥倫比亞拍攝,使用哥倫比亞演員,使用西班牙語。
于是,為了選出25個角色,選角團隊篩選超過10000名演員。
網飛請1100多名工人,在哥倫比亞的阿爾瓦拉多小鎮建造了一個馬孔多。
從曝光的工作劇照來看,大量的場景都是實景拍攝的。
顯然,因攝影棚拍攝戲份就給差評,明顯站不住腳。
第三,劇版《百年孤獨》在忠于原著的基礎上,做了細節改動。
烏爾蘇拉為什麼舍棄襁褓中的女兒,獨自尋找長子?
蕾梅黛絲為什麼突然死了?
有人認為,劇版缺少鋪墊,變成一部流水賬。
殊不知,這些情節,小說也沒有鋪墊。
烏爾蘇拉遍尋長子:
烏爾蘇拉出去打聽吉卜賽人是從哪裡走的,按照别人的指引邊走邊問,相信還來得及追上。她離村子越來越遠,等發覺時已經走出太遠,便索性不再回頭。
蕾梅黛絲的死亡:
麗貝卡婚期前一個星期,蕾梅黛絲半夜醒來,内髒打嗝般撕裂,火熱的汁液爆湧浸透全身。三天後她被自己的血毒死,一對雙胞胎也橫死腹中。阿瑪蘭妲受到良心的譴責。
這種毫無預判的轉折,就是一種風格罷了。
另外,我倒認為《百年孤獨》的細節改動,還挺有趣。
比如,老布恩迪亞拆自動鋼琴一段戲。
小說裡,老布恩迪亞把自動鋼琴開膛破肚,探尋其中蘊藏的秘密魔法。
舞會前兩天,他胡亂拼湊復原,誤打誤撞整出了音符,随即又以颠倒的順序湧瀉,琴槌紛紛脫臼錯位。
最終還是鋼琴師皮埃特羅重新把自動鋼琴組裝起來,拯救了這場舞會。
劇中,全程由老布恩迪亞一人組裝鋼琴。
舞會當天,這架鋼琴卻彈不出優美的華爾茲舞曲。
一邊,老布恩迪亞瘋狂地敲打鋼琴;另一邊,烏爾蘇拉全程緊繃,眼神裡透出一股要殺掉丈夫的殺氣。
所幸,在瘋狂敲打的土辦法下,自動鋼琴彈出了舞曲。
這段戲既緊繃,又充滿趣味,比小說寫得更有戲劇性。
遙遠的下午
1982年,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發言了一篇名為《拉丁美洲的孤獨》的獲獎感言。
節選如下:
現實是如此匪夷所思,生活在其中的我們,無論詩人或乞丐,戰士或歹徒,都無需太多想象力,最大的挑戰是無法用常規之法使别人相信我們真實的生活。朋友們,這就是我們孤獨的症結所在。
如果連我們自己也被難倒,那麼,生活在地球這邊、理性至上、沉醉于自身文化的人自然就更無法明白我們了。不難理解他們會堅持用衡量自身的标準來衡量我們,忘記了生活的苦難因人而異。自我追尋的路上荊棘叢生、鮮血淋漓,他們走過,我們在走。用他人的标準解釋我們的現實,只會讓我們變得越來越陌生,越來越拘束,越來越孤獨。
這篇感言是他在頒獎典禮的前幾天才寫好的。
寫完後,他把發言稿錄了下來,反復聽,直至記住。
馬爾克斯領取諾貝爾文學獎
時隔42年,網飛冒險把《百年孤獨》拍攝成劇。
不管是否忤逆馬爾克斯的初衷,網飛亦沒有用他人的标準來解釋對這部名著的理解。
與其邀功,不如說,網飛只想要一種争議。
原著黨認為網飛踐踏了劇,非原著黨反倒看得不亦樂乎。
這種分歧與争議,正中其懷。
多年以後,面對劈頭蓋臉的争議,網飛高層将會回想起買下《百年孤獨》影視版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參考文章:
1.《百年孤獨》馬爾克斯著 範晔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