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春晚機器人爆火,宇樹科技工作人員:價格未來有望降到三四千元!首席執行官:機器人每天進化非常快,歡迎閱讀。
據九派新聞,近日,登上春晚舞台的宇樹 Unitree 人形機器人爆火,一度 " 斷貨下架 "、" 日租金高達 1.5 萬元、二手被炒至 12 萬元 "。
2 月 18 日,宇樹科技一名銷售負責人表示:春晚過後,宇樹人形機器人銷量需求飙升," 購買咨詢電話沒停過,有包括舞蹈表演、餐飲接待、工廠應用甚至各種‘天花亂墜’的需求。"
上述銷售負責人認為,宇樹人形機器人目前還不适合采購用于跳舞表演,因為動作非常有限,只能走一走、揮揮手。如果要實現一場舞蹈,需要公司大量人員去開發适配,成本非常高。尤其是對個人買家來說,目前買回去也只是一個展示道具。" 行業過熱了,我們希望大家先冷靜一下。"
此前 2 月 11 日,宇樹售價 9.9 萬元的消費級人形機器人 G1、售價 65 萬元的工業級人形機器人 H1 人形機器人在上線京東平台後迅速售罄下架。宇樹京東旗艦店客服稱,網傳的宇樹人形機器人 " 不再面向個人銷售 " 是謠言,在監管等方面完全沒有問題," 只是平台首批銷售訂單已售罄。而且上架的都是普通标準版,沒有什麼功能,等優化好才會上架 "。
對于未來機器人的定價是否還會下降一事,宇樹科技一位負責人告訴九派新聞:" 未來,四足機器人降到三四千人民币的問題不大,可以真正進入消費級時代。目前四足機器人 1 萬人民币的價格,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是有點貴的。"
據央視新聞 2 月 18 日消息,人形機器人產品在蛇年春晚火爆出圈,作為研發機器人的企業負責人,王興興 2 月 17 日參加了民營企業座談會。會議結束後的第一時間,記者對他進行了采訪。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記者:機器人是不是每天都在進化?
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 王興興:對,現在 AI 驅動機器人每天進化非常快,基本上速度是超過我預期的,每天給我的驚喜也非常大。要把機器人的 AI 模型做好,做好了以後用更好的 AI 算力去把它訓練出來就好了,所以大大加速了技術進步。
記者:我們看到比如像春晚的機器人,離場的時候還是有人推着在走的,但是最近的新機器人自己就能起舞了,背後它有什麼技術迭代嗎?
王興興:為什麼下場有一個人給他輔助一下,其實是為了好玩,增加了機器人和人的互動性。當然我們最近對人形機器人又做了軟體算法更新,讓它更加柔順,跳舞可能比絕大部分人都好。
那麼未來,人形機器人要怎麼發展?家用的人形機器人離我們還有多遠?
王興興表示,個人感覺在今年年底之前,整個 AI 的人形機器人會達到一個新的量級。如果順利的話,到明年或者後年一些基礎的,比如說服務業或者一些工業其實基本可以推起來了,但家用可能會稍微慢一點,因為家用可能對安全性的要求更高,還是會需要技術相對更成熟一點點。
據浙江日報,宇樹科技是一家來自杭州的具身智能創業公司,成立于 2016 年。目前,宇樹科技有四足機器狗和通用人形機器人兩大系列產品。在創業早期,宇樹科技以四足機器狗起家,第一款產品為 XDog。随後,Laikago、AlienGo、A1、Go1、B1 等一系列機器狗產品相繼研發問世,推出市場。
宇樹科技的產品其實早已走進大眾視野。在杭州第 19 屆亞運會田徑項目鐵餅比賽的賽場上,一只只萌萌的四足機器狗 ( 即機器人 Go1 ) 承擔起了啦啦隊隊員與鐵餅運輸員的職責。它們來來回回運送鐵餅,完成任務後還會 " 趴 " 在場邊等候指令。這是全球範圍内,機器狗首次在體育賽事中作業,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制造、杭州智造的蓬勃力量。
圖片來源:杭州第 19 屆亞運會微信公眾号
宇樹科技的創新步伐也從未停歇。2021 年央視春晚,24 台四足機器人以小牛 " 犇犇 " 的形象與劉德華、王一博、關曉彤同台演出《牛起來》;2022 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四足機器人 " 福虎 " 熱情地跳起了舞,将科技元素與歡慶氣氛融為一體……
圖片來源:2021 年央視春晚截圖
2024 年 5 月,宇樹發布人形機器人 G1,此後這款人形機器人就一直在更新中展示花活,每一次都能霸占全球社交媒體的鏡頭:它會做飯煎蛋,會徒手砸核桃,會一掌劈開瓶裝可樂瓶,舉手投足之間,簡直就跟人一樣。就在不久前,宇樹公布了人形機器人 G1 的最新版本,行走、跑步的步态上明顯更新,在大街、鐵軌、石塊地面上暢行無阻,在斜坡上還能保持平衡狀态下進行側跑,被網友稱贊為 " 地表最強機器人 "。
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 G1 正在靈活操作 圖片來源:杭州發改發布微信公眾号
據浙江日報,今年省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确提出 " 支持杭州打造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高地 ",這将支持宇樹這樣的企業加快搶抓人工智能風口。"AI 驅動下,技術進步會是日新月異的,水面下,每個月都有很多 AI 技術的進步。" 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 CEO 王興興預測,在 2025 年年底前,會有公司實現機器人在工業場景的商業閉環。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九派新聞、浙江日報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