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全世界戒不掉的壞習慣,你每 4 分鍾可能就犯一次(不是看手機,歡迎閱讀。
打開這篇文章的各位,不拿手機的那只手現在放在哪?
打賭肯定有不少人正在——摸臉!
全世界的人類都控制不住摸臉這個習慣,并且一個人每天摸臉的次數遠超過你的想象。
為了身體健康,降低被外界感染的機會,我們有各種保護措施: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
但是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很多人可能一下想不到。
它會大大增加被感染的風險,那就是——用手摸臉。
完好的皮膚是保護身體免受病毒侵犯的重要屏障,病毒沒法從我們雙手完好的皮膚上進入身體。
但對于黏膜覆蓋的部位,比如眼睛、鼻子和嘴巴。如果不幹淨的手摸到這些部位,病毒就會乘虛而入,大大增加我們被感染的風險。
但實際上,很多人做不到。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你實際摸臉的次數
可能比你想得要多得多
猜猜看,一個人在學習或工作時,一小時會摸臉多少次?
3 次,5 次,10 次?
真實情況比許多人想的要多得多。
2008 年的一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行的研究中,研究者們用錄像觀察了 10 個人在打字時的觸摸眼睛、鼻孔、嘴唇的頻率,結果發現:
平均每人每小時觸摸這些部位 15.7 次。平均下來,每四分鍾就會摸一次臉。
頻率最少的人 3 小時摸了 3 次鼻孔,最多的一個人一共摸了 104 次。
即便是學醫的人平時也會習慣性地摸臉。2015 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們統計了 26 個醫學生,在聽課 4 小時過程中摸臉的頻率。
他們發現:學生們平均每小時觸摸臉部 23 次,其中 56% 觸摸到了眼部、鼻子或者嘴巴。
螢幕前的你們,此時此刻,手正在放在哪?
國外媒體 CBC 記錄了
一個人上班期間摸臉的次數
圖片來源:CBC
為什麼大家都愛摸臉
摸臉是許多人的習慣動作。
最簡單的原因是面部的不舒服:比如長痘痘、皮膚幹燥瘙癢、眼部不适、想要挖鼻孔、或者臉上有什麼異物……
撓癢或者揉眼睛這樣的動作,很多時候可以減輕我們的不适感。
但對于一些疾病,這樣做并不奏效。比如過敏的時候,抓撓皮疹的部位,會越撓越癢,越癢越撓,停不下來,還會加重皮疹。
但另一種情況可能是更常見:你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摸臉了。
沒什麼明顯不舒服的人也常常會無意識地摸臉,這背後的原因就更加復雜了。
摸臉可以是我們表達情感、緩解焦慮、談論觀點的肢體語言,甚至只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和動作。就像有的人總是不由自主地抖腳、啃指甲等。
2014 年德國的研究者發現人在聽到噪聲時可能主動摸臉,緩解焦慮。
人主動摸臉,和按他人命令去摸臉時的腦電圖表現是不同的。主動的摸臉動作,可能與大腦的記憶、情感功能有關。想完全避免這樣一個習慣性的動作,并非易事。
自拍也是一部分人摸臉的原因之一
摸臉的危害
比想象得大
人的手上本身就長期生活着各種各樣的微生物,據統計,在手上,每平方厘米的活細菌數量就可以達到上萬個,甚至百萬個。
我們手上還可能沾染多種致病的病毒,它們可以存活至少數十分鍾。
雖然手上的大多數的細菌是無害的,但是一旦我們的手沾染致病微生物,又觸摸臉部,患病風險就會大大增加。
摸臉造成感染的可能主要有三種:
➊ 黏膜接觸傳播
很多人摸臉是會摸到鼻黏膜等部位。
➋ 傷口感染
如果皮膚上有傷口、痘痘或是摸臉時抓破皮膚,手上的微生物還可以造成局部的感染。
在面部的三角區——鼻根部到兩側嘴角這樣的部位,嚴重的皮膚感染甚至可能擴散到顱内,引起更嚴重的疾病。
➌ 糞口傳播
部分細菌和病毒,可以通過糞 - 口傳播。
除此之外,新型冠狀病毒也有糞 - 口傳播的可能性,如果我們因為吃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把病毒「吃」進肚子,也可能會感染。
因此,我們應當盡量不讓沒有洗過的手碰到面部的嘴唇、鼻子和眼睛等部位。
為了避免摸臉
外國網友腦洞大開
▼
圖片來源:twitter@MunaNawabit1
避免摸臉
我們可以怎麼做?
首先,我們得意識到摸臉的壞處,靠自己的意志力提醒自己:不要摸臉,主動克制。
我們可以試着找到自己摸臉的原因:如果是有皮膚疾病,用正确的方法去治療。
我們也可以找一些其他的不那麼「危險」的小動作代替摸臉,比如把手放在其他地方。也可以分散注意力,找一些其他的事情去做,讓雙手不要閒下來。
最後的最後,我們還有一個可操作的辦法——勤洗手。
近期有專家甚至估算過,只要在各個機場提高人們的洗手頻率,傳染病在全球大規模流行的風險可以減少 24% 至 69%。
用流動水和肥皂洗手,可以降低手上致病微生物的濃度,而一些消毒劑,比如 60% 以上的酒精甚至可以直接滅活新型冠狀病毒。
如果沒法控制摸臉的頻率,就讓手變得更幹淨吧!
本文合作專家
方可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博士
本文審核專家
王麗娜
皮膚科主治醫師
陳奇權
第三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皮膚科博士
參考文獻
[ 1 ] Nicas, M., & Best, D. ( 2008 ) . A Study Quantifying the Hand-to-Face Contact Rate and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 to Predicting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 5 ( 6 ) , 347-352. Retrieved from https://dx.doi.org/10.1080/15459620802003896. doi:10.1080/15459620802003896
[ 2 ] Kwok, Y. L. A., Gralton, J., & McLaws, M.-L. ( 2015 ) . Face touching: A frequent habit that has implications for hand hygiene.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43 ( 2 ) , 112-114. Retrieved from https://dx.doi.org/10.1016/j.ajic.2014.10.015. doi:10.1016/j.ajic.2014.10.015
[ 3 ] Grunwald, M., Weiss, T., Mueller, S., & Rall, L. ( 2014 ) . EEG changes caused by spontaneous facial self-touch may represent emotion regulating processes and working memory maintenance. Brain Research, 1557, 111-126. Retrieved from https://dx.doi.org/10.1016/j.brainres.2014.02.002. doi:10.1016/j.brainres.2014.02.002
[ 4 ] WHO Guidelines on Hand Hygiene in Health Care: First Global Patient Safety Challenge Clean Care Is Safer Car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 5, Normal bacterial flora on hands.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44001/
[ 5 ] Vasickova, P., Pavlik, I., Verani, M., & Carducci, A. ( 2010 ) . Issues Concerning Survival of Viruses on Surfaces. Food and Environmental Virology, 2 ( 1 ) , 24-34. Retrieved from https://dx.doi.org/10.1007/s12560-010-9025-6. doi:10.1007/s12560-010-9025-6
[ 6 ] Vandegrift, R., Bateman, A. C., Siemens, K. N., Nguyen, M., Wilson, H. E., Green, J. L., . . . Hickey, R. J. ( 2017 ) . Cleanliness in context: reconciling hygiene with a modern microbial perspective. Microbiome, 5 ( 1 ) . Retrieved from https://dx.doi.org/10.1186/s40168-017-0294-2. doi:10.1186/s40168-017-0294-2
[ 7 ] Van Doremalen, N., Bushmaker, T., Morris, D. H., Holbrook, M. G., Gamble, A., Williamson, B. N., . . . Munster, V. J. ( 2020 ) . Aerosol and Surface Stability of SARS-CoV-2 as Compared with SARS-CoV-1.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Retrieved from https://dx.doi.org/10.1056/NEJMc2004973. doi:10.1056/nejmc2004973
[ 8 ] Casanova, L., Rutala, W. A., Weber, D. J., & Sobsey, M. D. ( 2010 ) . Coronavirus Survival on Healthcare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Infection Control & Hospital Epidemiology, 31 ( 05 ) , 560-561. Retrieved from https://dx.doi.org/10.1086/652452. doi:10.1086/652452
策劃制作
策劃:Jame | 監制:Feidi
插圖:見圖注 | 封面圖來源:圖蟲創意
最近微信改版了,有讀者說找不到我們的文章
大家記得把丁香醫生設為星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