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拍到破產,年度最佳必須給他,歡迎閱讀。
可能是最近美國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而且——
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必是它。(坐等打臉)
沒錯,長達 3 個半小時的 " 美國往事 " 新鮮出爐了。
Sir 知道你們沒有時間看。
那就從這裡先一睹為快——
粗野派
The Brutalist
《粗野派》的故事,圍繞一位好不容易從二戰中死裡逃學生的猶太人建築家拉斯洛 · 托斯(阿德裡安 · 布羅迪 飾)展開。
他來到美國賓州,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又一部美國夢叙事?
但實際上,導演讓一個肉體上死裡逃學生的人,又在美國 " 死 " 了一次。
告訴觀眾——
所謂自由、民主之地,不過是資本主義野獸的橫行之所。
01
一種語言
最高級的諷刺,往往不是從故事裡角色的嘴說出來的。
《粗野派》的一開場,便是看到美國的第一眼。
這放在《海上鋼琴師》裡,是自由女神,是漂泊已久後勝利的喜悅。
而《粗野派》呢?
躲在船倉裡的拉斯洛,第一次望向窗外的自由女神時," 她 " 并非是正向面對觀眾,而是以一種别扭的、倒轉的姿态出現。
" 她 " 并不美好,以一種畸變、狹窄的視角讓人產生不安全感。
她依然高舉着火炬。
但方向,已經錯亂。
而上岸之後,船上的移民們也沒有像是在《海上鋼琴師》裡那般的激動與懷揣夢想。
反而是冷漠、木讷地被貼上了标籤。
在移民口岸裡,成為等待被分配的羔羊。
這裡有一個仰角拍攝的鏡頭——
兩名美國移民口岸的管理人員,大聲喊道:進入美國後不會英語的人可以去某處報名學習。
如果你想真正進入美國,那就必須徹底放棄原本的民族特征,進入到一個 " 大一統 " 的規範裡來。
是大融合,也是原生文化的 " 大清洗 "。
對于口音、語言問題,在《粗野派》裡多次出現。
比如,男主角托斯找到在賓州的表弟,準備在他的家具店裡暫時落腳,混口飯吃。
他在見到表弟時,評價表弟的第一句話就是——
他說話像美國電視節目主持人。
再無半點口音。
再比如,進入了美國社會的托斯,在洗漱時,還在努力地練習着美國繞口令。
想讓自己少一些口音。
可最後,就算是在美國待了四五年後還是會被人說,他的口音聽起來像是擦鞋的。
什麼?你說這是入鄉随俗,理所應當?
導演才不會留下這個解釋的空隙。
一個細節是,在餐桌上,當對面的美國朋友覺得男主的發音不标準,并加以嘲笑的時候。
他們甚至無法念對男主妻子的名字。
以至于,寄人籬下的妻子只好寬容地對對方說,你可以叫我伊麗莎白——
一個常見的英文名。
沒人表示不滿嗎?
也有。
影片裡,有個托斯侄女的角色。
這位剛從達豪集中營裡跑出來的失語少女,在她的叔叔被當眾羞辱時,選擇避開了自己的視線。
她也會說英語。
但在這些美國人的勉強下,她自始至終不願開口說話,拒絕參與任何話題,也不參與他們的 " 遊戲 "。
所以說,所謂學習更純正的英語,其實也就意味對美國文化選擇認同。
而走進美國的第一步,便是放棄自己的文化。
這是影片一開場就奠定的基調。
而在這樣的前提下,外來者又該如何自處呢?
好一點的,徹底放棄原本的自己。
就像托斯那位已經在美國混開的表弟。
他娶了一位美國金發女郎。
随着她一起,背離了猶太教,轉為天主教徒。
而更多人呢?
只能被 " 抛棄 "。
影片裡有一場男主排隊去領取救濟餐的戲,導演特地給了從上到下的鏡頭。
上面是霓虹燈的十字架,寫着耶稣拯救世人。
而他在這一晚并沒有領到救濟餐。
似乎,導演在此處就暗示着——
他們是主流宗教中的異教徒,更是這個主流社會的邊緣人。
就像電影開頭,男主妻子的那封信裡所說的——
我想起了歌德的那句名言
最無可救藥的
是那些淪為奴隸卻錯誤地認為他們還自由的人
這句格言,其實早早地就已經點明了他們的未來——
托斯與他的妻子,從集中營裡得以逃學生。
此時,他們認為自己自由了。
但,為了自由,他們還不知道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02
一頭野獸
那麼,這種強迫外來者接受的,美國文化的本質又是什麼?
在電影裡。
導演給出了解釋——
是一頭不受約束的野獸。
它橫衝直撞,也吞噬凡人。
電影裡,身為建築師的男主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表弟,總算有落腳之處了。
然後就接到了一個大單。
富翁範 · 比朗的兒子想給父親一個驚喜,所以,在沒有告知父親的情況下,打算裝修父親的書房。
于是交給男主來設計。
可是呢?
在這份驚喜完工時,被突然回來的範 · 比朗(蓋 · 皮爾斯 飾)撞破,勃然大怒趕走了他們。
這也讓他們這單生意徹底黃了。
托斯被表弟趕走,一位富有才華的建築師,進入煤礦挖煤。
△ 裝修前後對比,後者更具有現代藝術風格,一把頗具包豪斯的藤椅在中間,在頂光照射下極具現代簡約美感
就此美國夢碎?
不不不。
沒那麼簡單。
其實,範 · 比朗作為發戰争财的暴發戶來說,并不理解什麼是極簡主義,也不懂現代審美。
但,在一本雜志對他的這個書房大誇特誇後。
他才了解到托斯的妙處。
于是他準備重用托斯。
此時請留意,當托斯來範 · 比朗家裡做客時,影片又再一次出現了托斯的主視角鏡頭。
面前的是珠寶,是調情,是賭桌上的牌。
沒錯,範 · 比朗 " 滋養 " 着托斯,也滋養着他的野心與欲望。
此刻他想要更多。
範 · 比朗也投其所好。
他任命托斯為建設社區項目的設計師,讓他設計一座有教堂、圖書館、體育館、禮堂,四合一功能的建築。
随着這座建築推進搭建進程,托斯也走到了巨大的痛苦漩渦中。
而這漩渦。
來自更恐怖的另一頭野獸,也是這部電影真正的 " 主角 ",範 · 比朗。
範 · 比朗到底是誰?
他白手起家,一夜暴富,儒雅親切。
說白了——
他象征的,其實是 " 美國本位 ",在戰争勝利後,以 " 他 " 為主開始分配戰後的資源與财富。
那麼,範 · 比朗是一名開明的投資人麼?
不。
他種族歧視。
在他回家發現書房被改而勃然大怒時,罵的是 " 一個陌生的黑鬼在我們房子邊上閒逛 "。
他傲慢。
在嘲諷托斯的口音像擦鞋的之後,還故意向他扔硬币,嘲諷他。
還要讓他把錢撿回來。
他要殺雞給猴看,讓在場的人都知道,一名才華橫溢的建築師也要成為他的調侃對象,他另一種意義上的 " 奴隸 "。
最後,範 · 比朗也擁有最惡劣的本質——
壓制與占有。
托斯帶着範 · 比朗去尋找大理石材料時,老友熱情款待,二人都被灌醉。
範 · 比朗酒醒後,發現托斯已經倒在肮髒的地板上,不省人事。
而範 · 比朗卻趁機脫掉了自己的褲子 ......
托斯遭受到了非人的屈辱對待。
可就是這樣的人,卻以樂善好施自居。
他假裝欣賞外來者的才華。
但實際上,卻更如動物一般,毫無理智,只有貪婪與占有。
不斷蠶食外來者最後的信心與希望。
而這樣的例子,就是這裡最直接的寫照——
這個地方無藥可救
這片陸地 這些食物
這個國家都無可救藥了
03
一個好夢
如果你對這幾年的美國電影有一定的關注,你會發現——
近幾年," 美國夢 " 已經不再被英雄化。
甚至,不少創作者們都有意地去反思美國本位的弊端,或是有意無意地,去稀釋 " 美國夢 " 的偉大。
就拿今年的奧斯卡來說。
入圍最佳影片的候選名單裡,那些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的電影,已經逐漸消失。
比如我們今天聊的《粗野派》。
沒錯,它最終落到了一個老生常談的故事裡,但我們似乎可以拿出來和《奧本海默》做一個比較。
它們有着同樣冷靜的立場——
在天才成就與社會 / 政治立場中,反思社會問題。
但《粗野派》更去 " 英雄叙事 "。
它讓一個難民舍棄了自己的語言、宗教、地位、學歷、自尊,只為了活在 " 美國夢 " 的庇佑之下。
這不免,也是一種殘忍。
或者,其中的一匹大黑馬《阿諾拉》。
一部 " 紙醉金迷 " 的電影。
但它諷刺的是上層社會的虛無與空虛,底層小人物被消耗、被玩弄。
以及,另一位勢均力敵的對手《秘密會議》。
講述的是教皇去世後,教廷内準備進行的一次閉門選舉,卻發現内有陰謀。
雖然這些電影看上去都在 " 顧左右而言他 ",但不難看出,創作者們都對這個社會制度與權力核心都有了動搖與質疑。
所以這是好萊塢電影業大罷工後的叛逆產物嗎?
或許,這便是當下的現實。
不說那些大的經濟層面的問題,也不談川普為何一勝再勝。
只聊《粗野派》。
你便會發現,電影裡天才建築師的遭遇,與現實中,導演的困境如出一轍。
是的,《粗野派》很爆。
它拿到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還在金秋上收獲頗豐,拿下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三個大獎。
在接下來的奧斯卡裡,更是以 10 項提名領跑榜單。
可是,導演卻已經破產了。
在前幾天的播客中,導演科貝特向公眾承認,這部電影并沒有給他帶來任何的收益," 實際上,一分錢都沒有 "。
他只能靠着三年前的存款生存。
為什麼?
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導演曾說過這麼一句話,道出了緣由——
" 好萊塢有太多不能拍的故事了。"
只有一部分的故事會得到青睐。
而在娛樂和光鮮之下,更多沒有被說出來的,才是真相。
科貝特為了拍攝這個他想拍的電影,而不是好萊塢需要的故事,不得不艱難地四處籌備資金,但不巧的是,在這途中,他又碰上了疫情、罷工等各種問題,導致這幾年一直沒有什麼收入。
而這次,他為了把錢花在刀刃上,又選擇了零片酬執導。
最終,哪怕電影火成這樣,他也不得不轉而去葡萄牙,接了個廣告片的活,好養家糊口。
所以這是個例嗎?
不。
他在播客裡透露,他接觸過很多奧斯卡提名的電影人,都為這方面困擾着,這其中,甚至有人連房租都付不起。
或許,這才是好萊塢光芒下的現實。
也是這部電影明明講的是上世紀美國的故事,卻依然能讓大洋彼岸的我們,感同身受的真正原因。
畢竟,該質疑的并不是所謂的 " 美國夢 "。
真正讓人生疑的,其實是 " 美國夢 " 的外衣下,那集體毫無邊界膨脹的自信產生的致幻,以及可以打倒一切的妄想。
說到這裡。
Sir 想起了楊德昌《青梅竹馬》裡的一段台詞,作為結尾似乎非常恰當——
電影裡,阿貞問阿隆,我們結婚好不好。
阿隆回答:結婚又不是萬靈丹,你知道的。
阿貞不甘心,又問:
阿隆答到:
不要想美國了
美國也不是萬靈丹
跟結婚一樣
只是短暫的希望
讓你以為一切可以重新開始的一種幻覺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