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戰地特產”成流量密碼:烏克蘭商品館瘋狂來襲,歡迎閱讀。
誰能想到,俄烏衝突硝煙未散,國内的一些短視頻帶貨平台,竟掀起了 " 進口商品館 " 更名大賽:
一夜之間冒出十多家 " 烏克蘭商品館 "。
前腳還在賣俄羅斯紫皮糖,後腳就搖身變成基輔特產經銷商。
國别标籤一換,銷量再次起飛。
據藍鲸新聞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在抖音平台,以 " 烏克蘭商品館 "、" 烏克蘭進口館 "、" 烏克蘭特色館 " 等為名的賬号超過十個。
圖源:藍鲸新聞
而在一周前,這些賬号還在賣俄羅斯的產品。
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美國對烏克蘭背信棄義,不僅引起美國本土國民、歐洲人民的憐憫,也讓不少國人對烏克蘭心生同情。
所以現在的情況就是:
一些原本賣 " 俄羅斯特產 " 的店,原地改名,東西還是一樣的東西。
只是變成支持烏克蘭了!
口号也從 " 烏拉 " 變成 " 中烏友誼長存 "。
圖源:藍鲸新聞
而且有些賬号做得特别講究。
不僅改頭換面,還在内容中加入了 " 烏克蘭商品館官方賬号 "、" 烏克蘭駐華大使 " 等出鏡視頻,增強背書。
但如果你真的查看這些企業來歷就會發現,他們的真身在國内。
比如有一家 " 烏克蘭商品館 " 的賬号,其認證企業名稱為 " 上海第聶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
圖源:藍鲸新聞
細扒認證信息,你會發現這些公司的操作,堪稱教科書級别:
提前申請商标注冊(還在審核中),發布一系列支持烏克蘭的視頻,把公司背景包裝得滴水不漏。
然後開賣所謂的烏克蘭特產,普普通通的一塊鐵牌子,就标價幾百、上千。
大關門的東西,愣是賣出了 " 開門價 "。
圖源:藍鲸新聞
實際上,市面上九成以上 " 烏字号 " 或 " 俄字号 " 店鋪,本質都是玩 " 進口報關單 " 的跨境倒爺。
他們把境外非常便宜的商品,甚至就是境内生產的仿制品,貼上 " 戰地限定 " 的标籤。
于是乎,平平無奇的糖果,愣是賣出了奢侈品的氣勢。
工作做得細的,給你圖文并茂地上全套 " 報關單 ",以及烏克蘭實景、大使館背書。
做得不細的,直接用俄貨庫存仿冒烏克蘭產。
堪稱 " 川劇變臉 "。
當巧克力變成 " 斯拉夫情懷 ",鑰匙扣化作 " 正義勳章 ",不可否認,在中國,有龐大的消費群體會陷入 " 愛國消費主義 " 的漩渦。
所謂的 " 支持烏克蘭 ",說好聽點,叫提供情緒附加值。
說難聽點,就是割韭菜。
2022 年 3 月,當歐盟對俄實施制裁時,國内跨境電商突然迎來一波爆發期。
數據顯示,2023 年全年," 俄羅斯商品館 " 注冊量同比增長 43.42%,在電商直播間中,類似 " 俄羅斯商品館 " 的直播間,高達數百個。
直到去年年底,多地市場監管局對雨後春筍般的 " 俄羅斯商品館 ",進行大排查,關了不少店面,才給這場愚弄消費者情緒的狂歡,潑了冷水。
但在電商這塊,從虛假宣傳到資質不全,從山寨商品到版權争議,不少店鋪都選擇遊走在法律的邊緣,靠 " 蹭熱點 " 去賺快錢。
從華強北的山寨模具制造商,到義烏小商品城的仿品批發商,再到上海的代運營團隊,一個完整的 " 戰地商品產業鏈 " 已然形成。
盡管國家大排查打掉了不少智商稅,但一些商家們已經掌握了 " 熱點轉移公式 "。
無非是從 " 俄羅斯 " 改名為 " 烏克蘭 " 而已。
或許,下一個熱門的就是 " 巴勒斯坦商品館 ".......
商業文明的核心是創造真實的價值,而不是販賣情緒。
用消費表達立場固然浪漫,但支撐可持續商業的,永遠是產品的品質與溫度。
對于戰争,我們最好的支持方式不是瘋狂下單,而是鍛煉頭腦,認清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