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理财經驗:周君芝:央行借的是券,也是時間,歡迎閱讀。
中新經緯 7 月 3 日電 題:央行借的是券,也是時間
作者 周君芝 中信建投證券宏觀經濟首席分析師
年初至今,債券可以說是表現最強的中國資產之一。近期 10 年期國債利率已經下破 2.3%,50 年期國債利率下破 2.5%,利率債可以說全面終結了 2.5% 時代,這樣的債券市場表現歷史少見。
之前金融時報多次發文,提示 "10 年期國債收益率偏低,合理區間約在 2.5% 至 3%",然而市場看多債市的情緒依舊濃烈。即便短端利率并不松,市場依然堅定交易債券做多方向。近期 30 年期國債以及 50 年期國債利率方向持續下行。
直到 7 月 1 日,跨季剛過,央行發布公告,為維護債券市場穩健運行,在對當前市場形勢審慎觀察、評估基礎上,決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開展國債借入操作。債市利率當日因此波動。
為什麼要借券?
國債借入這個動作本身不會對市場帶來太大影響,真正有影響的是國債借入之後,央行可以賣出國債。一旦賣出國債,市場流動性因此收緊,與此同時,長端國債供給多增,短端和長端利率均上行。這也意味着央行有了收緊流動性的現實工具。
市場因此将央行借券解讀為央行給出市場提示,提示長端利率不宜過低。
央行借入國債,目的是為二級市場賣出回籠流動性。并且借券需還,眾所周知,中國過去的貨币操作中,極少将國債買賣入表。這也意味着此次借入的國債,未來需要在二級市場上買入國債之後再償還。
因而我們還可以将此次借入國債理解為,央行二級市場買賣國債進而投放流動性的操作已經越來越近。
為什麼要在 7 月 1 日借券?
自 4 月央行貨币政策委員會召開 2024 年第一季度例會,提及 " 在經濟回升過程中,也要關注長期收益率的變化 ",央行已經多次提示市場利率不宜下行過快。然而現實效果是,市場短端流動性并不緊,至少沒有趨勢性收緊。
而且在 6 月底跨季影響之下,流動性容易出現季節性波動,長端利率在此之際又迎來一波下行。央行并未釋放強烈的債券幹預信号。直到跨季因素剛過的 7 月 1 日,央行才宣布借券,有意釋放幹預市場的信号。
對如此時間點的選擇,也讓我們感受到央行的 " 苦心 ",希望長債利率不要下行太快,但又不希望流動性實質性波動。
這是一種精妙的平衡操作——既有效釋放了市場幹預信号,又維持流動性實際平穩。精妙操作的背後,我們感受到央行對金融市場穩定的高度關注,至少在經濟釋放明顯修復信号之前,央行并不願意看到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
央行借券,借的是什麼?
自 2021 年下半年開始,債券利率持續下行,債券牛市已經持續約三年時間。
本輪債券市場持續時間之久、下行幅度之大,較為罕見。原因也比較清晰,2021 年以來,中國地產迎來了歷史性的模式切換,從投資品向消費品模式轉變,自然帶動債市走出了一波歷史級别的牛市行情。目前債市底色依然未變。
現在的問題是,央行為何要在利率下行趨勢中,提示長端利率不宜過快下行?
我們認為答案在匯率。中國 1-5 月搶出口有所降溫,若未來一段時間出口走弱,或帶動人民币匯率走軟。國際層面,當下中東地緣政治博弈延續,全球避險情緒較濃,日元和歐元走弱,美元指數走強。偏弱的出口換匯加上偏強的美元指數,未來一段時間美元對人民币匯率或高于 1-5 月份。近期在岸人民币匯率 ( 美元兌人民币 ) 已經突破 7.26。
我們理解央行當下對利率下行過快的高度關注。情形非常類似于 2023 年 9-11 月,債市表現和央行操作可為當下情境提供參考。當時利率中樞偏高,随後利率下行。再來理解當下中國央行借券,直觀來看借的是債券,但同時央行借的也是時間。 ( 中新經緯 APP )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芷菡
作者:郭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