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以為是0元購卻被瘋狂扣款”?多少打工人被電商們默認的「先用後付」坑慘了,歡迎閱讀。
恰逢雙十一,很多人驚覺餘額銳減的速率又創新高,倒不是因為今年的購買欲指數級膨脹,而是因為一不小心着了" 先用後付 "的道。
先用後付,顧名思義,消費者網購時被獲準先不付款,等到确認收貨了再給錢,且一定還款期限内免息。目前,淘寶、拼多多、抖音、京東等主要電商平台都上線了這一服務,不少消費者卻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 沒記得買啥東西了啊,怎麼就被扣款了?"
瞞天過海、暗度陳倉,是先用後付的第一招。它常常排在付款方式的第一順位,并被預先勾選,配合 "0 元下單 " 的聳動文案或立減金額增加吸引力。如果下單時沒有及時遏制大拇指一直點擊下一步的肌肉慣性,或者壓根兒沒留意付款方式,先用後付很可能就這麼用上了。
圖源:微博 @毒舌數碼、@陳雯雯噢
對于不夠熟悉智能手機種種過分智能的玩法的老人和兒童,先用後付就更可能被誤觸、被誤解——以為真是 0 元。
有網友說,自己爺爺通過先用後付下了 54 單;有網友說,自家小孩 " 偷玩手機買了 20 多個頭盔 ";有網友收到銀行扣款短信連環轟炸時才意識到開通了先用後付,而且扣款次數不知何故遠遠超過了自己的訂單數。
不過先用後付也并不總是要玩潛伏這一招,有時候也玩強制愛。央視《中國之聲》采訪的一位消費者表示自己遇到過" 不選‘先用後付’就沒辦法支付的情況 ",她只好 " 把訂單關掉 "。
圖源:《中國之聲》
趕上雙十一,先用後付還讓終極奧數題 " 算優惠 " 又上了一個難度:先用後付的錢算在實付款裡嗎;哪些東西是先用後付哪些不是;定金和尾款哪個是先用後付哪個不是;整單算下來到底花了多少錢;和各種優惠券紅包有關系嗎?
問題之紛繁復雜需要整理一版 800 字攻略,整理出來也不見得好使,老恩格爾不懂美食可貴,畢達哥拉斯來了也算不明白優惠。
圖源:小紅書 @YejiMei
搞不清楚到底省沒省錢已經讓人抓心撓肝,先用後付有時候還會很直觀地告訴你:不但沒省,還虧了。
社交平台上好些避雷貼表示," 先用 " 的時候能抵扣的優惠券,到 " 後付 " 那會兒就失效了,或者專門候着大促下單,結果付款的時候大促已經結束,于是優惠券搶了白搶、大促等了白等,喜提原價。
那我就不玩兒了不行嗎?行,但比較麻煩。盡管開通常常由平台自作主張代勞,但如果你想關閉先用後付,可能得上網搜索或者求助客服才能找到路。
比如要在淘寶上關閉先用後付,需要先點擊首頁底部菜單欄 " 我的淘寶 ",再點右上角 " 設定 ",再點 " 支付 ",才能找到 " 先用後付 ",再再點進去選 " 關閉服務 ",還有個彈窗出來問你 " 确認放棄 0 元下單權益嗎 "。
圖源:公眾号 " 法治中原 "
又比如在小紅書上關閉該服務,要先打開首頁側邊菜單欄進入 " 錢包 ",找到右上角 " 設定 ",點擊 " 先用後付 " 選項,找到與頁面底色融為一體的 " 關閉服務 " 按鈕。
還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有已經通過 " 先用後付 " 下單且尚未完成扣款的訂單,就不能關閉,得等這類訂單都收貨或售後結束,才能關閉。
" 别開先用後付 ",是網友們現在奔走相告的樸素提醒,但也沒妨礙 " 先用後付 " 成為席卷電商江湖的潛規則。
聽着挺招人煩的,平台為什麼都要開通這個功能?
顯而易見的是,先用後付緩解了即時支付的消費壓力,對于手頭暫時有點緊的消費者來說可解燃眉之急。
不宜宣之于口的小算盤是,先用後付能進一步縮短下單步驟,同時削弱 " 花錢 " 的實感,提高成交率,讓你無痛花錢。
某電商平台商家後台将先用後付歸為 " 提高支付轉化率 " 工具,圖源網絡
道理其實大家都懂。曾經用現金,一張一張遞出去,已經被煎餅攤老板抽走了,指尖還殘留鈔票獨有的觸感;現在錢花沒花出去就像一個數字遊戲,還沒玩《大富翁》的時候感覺深刻,畢竟可以免密支付、刷臉支付、刷掌支付、指紋支付、默認花呗支付、優先白條支付。
是的,這些年已經有數種讓你" 沒感覺自己在給錢 "的玩法湧現出來,喚起肉疼實感的環節,都快去除得差不多了。
現在,先用後付就是電商平台重點推介的最新玩法。為了推廣出去,平台們也下了不少功夫,對消費者先斬後奏,對商家免除傭金、流量扶持。
據 " 三易生活 " 報道,今年淘天集團在 9 月下旬就宣布,雙 11 期間将為所有參與大促的商家免費提供先用後付服務,并提供專屬資源位曝光;而且在此次雙 11 前籤約先用後付服務、并成功報名的商家,在大促及預售期間,其店鋪内所有支持先用後付的商品均免收軟體服務費。
淘寶今年 9 月 1 日起實行的新規顯示,賣家需為每筆 " 交易成功 "(即買家完成确認收貨)的訂單支付 0.6% 基礎軟體服務費,在買家确認收貨後實時劃扣。
而據拼多多商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後台截圖,拼多多推廣先用後付時會提示:" 壞賬由平台墊付,毫無資損風險 ",若商家要停用,平台則會提示:" 暫停後流量權重将大幅降低,暫停後将損失至少 18% 轉化 "。
圖源網絡
實際上,先用後付已經存在了很久。
這種模式在海外被稱為 Buy Now Pay Later(BNPL),由瑞典移動支付服務商 Klarna 在 2005 年提出,不過在那個互聯網尚稚嫩的時代,BNPL 沒打過信用卡。
後來疫情時期,BNPL 又迎來了一絲曙光。金融科技平台樂信推出的 " 買鴨 "(後更名 " 買吖 ")、獲海外平台 Afterpay 投資的 " 西瓜買單 ",于 2020 年進入國内商超試水;2023 年蘋果推出 Apple Pay Later。
圖源:知乎 @白蓮
然而專注先付後買的平台,在中國似乎并沒有做大做強。問題大概出在場景選錯了。
先用後付平台湧向商超,跟實體門店談合作,公眾号 " 馨金融 " 分析,客單價低的商品,消費者沒有分期的需求,客單價高的商品,到店消費頻次和復購率又不夠;更關鍵的是,線下交易是否源于 " 先用後付 ",難以驗證,那商家又為什麼要向先用後付平台支付傭金呢?
時代變了。現在電商平台格局打開,先用後付在線上迎來井噴。
電商平台要在更加白熱化的内卷競争中再進一步,存量能再撕吧一點就再撕吧一點,交易步驟能減一個就減一個,消費者能下一單就是赢了一單。
另一方面,也有猜測是平台是要再薅一把商家," 兩頭賺 "。這種觀點認為,即使用戶對先用後付訂單反悔了要退貨,平台抽成也不會退回給商家,先用後付刺激出來的訂單越多——哪怕不能完成,平台也有得賺。
圖源網絡
時間再一次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正确,事物果然是辯證的,各種支付手段看起來讓花錢越來越簡單了,但咋感覺要琢磨的問題又越來越難了呢?
編輯|橘總
作者|大稚
設計|胖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