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全程不提遙遙領先,智界S7能夠領先嗎?,歡迎閱讀。
昨日,華為鴻蒙生态春季溝通會閉幕。
不出意外,餘承東對鴻蒙智行首款轎車——智界 S7 做了重新發布,而且如前段時間傳言——任正非下禁令禁止餘承東提及遙遙領先,會上,餘承東果然一句也沒有提及遙遙領先,似乎坐實了傳言。
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莅臨現場也表示,智界是奇瑞第一優先戰略項目,現已成立了獨立品牌事業部,由研發和制造負責人牽頭。
似乎,問界的成功已經讓奇瑞意識到鴻蒙智行的魔力,開始 " 放權配合 "。只是,智界 S7 能否因二次上市觸底反彈呢?對于華為而言,銷量成功能否延續下去?
簡單介紹下智界 S7 新發布的内容。
智界 S7 Pro 将首發搭載華為視覺智駕 HUAWEI ADS 基礎版。智能泊車支持異形車位、自定義車位等超過 160 種的車位,可見即可泊。同時,智界 S7 Ultra 正式上市。
智界 S7 自上市一來,即命運多舛。
去年 11 月 28 日,智界 S7 首次上市,但上市後不久新車便出現交付困難。數據顯示,從去年 11 月到今年 2 月,智界 S7 累計銷量僅 794 輛。華為與奇瑞之間也因此被傳出 " 不合 "。
對此,餘承東現場解釋道," 智界 S7 上市後,短時間内就獲得 2 萬個大定訂單。但後來,我們遇到工廠搬遷,以及供應短缺的問題。" 尹同躍也盛贊華為團隊細致、專業。
雙方極力在打破不合傳聞。
從筆者了解的情況看,華為和奇瑞去年一直在圍繞智界主導權進行 " 拉鋸戰 ",華為和奇瑞各自組建了市場及銷售團隊,并且奇瑞一直忌憚華為在造型、研發、產品定義等層面的控制權。
截至目前,雙方領導人的表态似乎在昭示,曾經的 battle 已經和解,雙方已經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
對于奇瑞而言,它無法拒絕復刻問界的誘惑,而且内部新能源轉型壓力也較大,奇瑞、奇瑞新能源等子品牌沒有在新能源市場取得較大的領先優勢,而且智界 S7 的姊妹車——星際元 ES 的銷量也十分慘淡。
是繼續在市場式微下去,還是内外部統一思想、統一戰線再搏一把,奇瑞大概率不會猶豫,直接選擇後者。
對于華為而言,智界 S7 銷量不達預期,也是無法接受的結果。
一是鴻蒙智行的體系,華為已經官宣了問界、智界、享界、傲界(尚未正式官宣品牌名稱,代指)共四個品牌的合作,智界是第二個量產落地的品牌。
如果智界無法取得實質進展,問界的成功就會看成孤例,大大打擊目前鴻蒙智行良好的發展勢頭。
二是智界 S7 是華為體系首款推出的轎車產品,問界全系都是 SUV。如果智界 S7 打不開轎車市場,也會使得華為在問界上的成功略打折扣。
因此,無論是從品牌發展還是產品市場前景的考慮, 二次上市智界 S7 就成為了華為不難做出的選擇。
事實上,二次發布一款產品,并不是首創,也不是智界 S7 的首創。
行業層面,二次發布已經成為銷量不佳車型的新出路,小鵬 G9、智己 L7、零跑 C01 等等,都在去年或者前段時間推行了二次發布的市場策略。
智界 S7 之前,華為已經在去年二次發布問界 M7。
2023 年 9 月,問界 M7 官宣改款,售價 24.98 萬 -32.98 萬元,相比老款降低 4 萬,在保留六座版的同時,又新增大五座版,以及搭載了華為 ADS 2.0 智駕系統的智駕版。
二次發布,華為已經頗有經驗。
事實上,智界 S7 與問界 M7 的發布策略也極為類似,智界 S7 Max 後驅長航智駕版、Max+ 後驅超航智駕版和 Max RS 四驅性能版對應版本,全部降價 2 萬元,簡單粗暴。
從智界 S7 價格策略來看, 2024 年,華為的市場策略、響應速度依舊非常快,而且更為靈活:可以視外部消費趨勢的變化,市場競争的變動,用戶的反饋,在短時間做出針對性的策略和落地政策。
互聯網企業快速化解危機和抓住流量的能力毋庸置疑。
可以預測的是,智界 S7 新的指導售價區間 24.98 萬 -34.98 萬元,雖然相比小米 SU7 21.59 萬的起手價格略高,但憑借華為的品牌号召力,仍有不小的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智界 S7 發布會的最後,餘承東宣布問界新款 M5 将在 4 月 23 日北京車展正式發布,并公布了一張紅色新款 M5 的 " 定妝照 "。那時,距離問界上市已經 2 年多了。
近幾個月,問界 M5 已經在價格戰競争中,為中期改款做了鋪墊。
今年 1 月,問界就推出了新年感恩回饋,對問界 M5 車型推出高達 3 萬元的優惠。其中,問界 M5 EV 後驅标準版價格由 28.86 萬元降至 25.98 萬元,問界 M5 EV 四驅性能版售價從 31.98 萬元降至 28.98 萬元。
不難想象,已經吃到了 M7 二次發布、收獲數萬訂單甜頭的華為,想必會繼續給問界 M5 定一個驚喜的價格,并且在配置、智能化層面持續更新。
畢竟,問界 M7、智界 S7 價格區間的下移,必然會推動鴻蒙智行整個價格體系、產品定位的變化。
總結來看,華為已經在多次價格戰的犀利中,在與賽力斯多年的合作中,練就了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感知度和敏銳度。
市場競争變化,如發生價格戰、強勢競争對手入局(如小米 SU7),就迅速調整價格和配置,并且持續強化自身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層面的優勢,也已經成為華為占領新能源汽車市場行之有效的機制通路。
如開頭所述,餘承東在此次發布會全程未提 " 遙遙領先 ",而是在一些表述裡用了 " 越級性能 "" 天花板 " 的說法。
無論說不說 " 遙遙領先 ",2024 年的華為都已經是市場重要一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