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問界銷量一跌再跌,華為帶不動,賽力斯另謀出路?,歡迎閱讀。
作者|Pan
編輯|Duke來源|钛财經
盡管有華為的加持,但賽力斯也并非高枕無憂。
此前,賽力斯公布的 2022 年報顯示,2022 年公司繼續虧損,虧損額同比擴大 110% 至 38.3 億,創下歷史最大虧損,相比上一年 18.24 億元的淨虧損額,同比增加了 2.1 倍。
另據賽力斯公布的 4 月份產銷數據顯示,其中問界系列汽車銷量僅 2953 輛,同比下降 14.13%,產量 1236 輛,同比下降 60%。
作為賽力斯與華為聯合共創的新能源品牌,AITO 問界在去年誕生之初備受矚目,旗下問界 M5 和 M7 兩款產品剛上市就展現出黑馬的潛力,然而在更加内卷的 2023 年車市中,AITO 問界品牌這一銷量支柱已走入頹勢,賽力斯面臨着巨大的考驗。
「 01 」
銷量遭遇滑鐵盧
2019 年,賽力斯加入華為智選陣營,共同推出新能源汽車品牌—— AITO 問界。得益于華為的賦能,賽力斯新能源汽車銷量實現大漲。盡管 2020 年賽力斯整車銷量同比下降 15.9%,但其新能源汽車銷量卻同比增長 123%。
2022 年,賽力斯與華為聯合設計的智選車問界系列開始陸續上市,先後推出問界 M5、問界 M7 和問界 M5 純電等車型。在華為深度賦能下,問界無論是市場關注度,還是實際銷量,都震驚了市場。數據顯示,2022 年,AITO 問界銷量高達 7.5 萬輛。
根據賽力斯 2022 年報顯示,該公司營收創出歷史新高,達到 341.05 億元,同比增長 104%。其中,新能源汽車實現收入 249.34 億元,同比增長 482.8%,新能源汽車收入占公司營業收入的 73.1%,同比增長 46.2%。
不過,短暫的輝煌之後,賽力斯在 2023 年并未能繼續高歌猛進。
根據賽力斯官方數據,該品牌 4 月份新能源汽車共實現銷量為 6917 輛,同比下滑 19.12%,旗下新能源品牌 AITO,在當月的表現也不太樂觀,只實現了 4585 輛,不僅在 4 月新能源品牌銷量排名中居後,同時相比于去年的銷量也有較大下滑。
作為賽力斯與華為聯合共創的新能源品牌,AITO 問界在去年誕生之初就備受矚目,旗下問界 M5 和 M7 兩款產品上市後也很快體現出爆款的特質,其僅用 87 天就實現了月銷量破萬的目标。
但好景不長,2023 年 AITO 問界品牌月銷量開始走低,今年 1-4 月 M5 和 M7 兩款車創造的月度總銷量都沒有超過 5000 輛,遠不及去年一款車的單月銷量。
根據乘聯會公布的 2023 年 3 月新能源 SUV 銷量排行榜,問界 M5 和 M7 更是雙雙跌出前 15 名。
AITO 問界品牌銷量下滑,在業内看來主要來自行業的競争加劇。特斯拉的多次降價,把爆款產品 Model Y 的售價拉到了問界 M5 的價格帶上;問界 M7 同樣也受到了理想 L7、L8 等新產品的競争。
有業内人士認為,此前,不少消費者因為華為的品牌效應,出手購車。不過,4 月份,任正非公開表态華為不造車,同時,問界拆除所有華為标識,這些因素都在某種程度上打亂了消費者的購車計劃,從而給賽力斯的銷售帶來不小的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曾預計問界系列汽車 2023 年銷量将超 20 萬輛。如今看來,這一目标的達成,難度不小。
「 02 」
只賺吆喝不賺錢
銷量低迷,使得賽力斯第一季度的業績也呈現疲态。造車新勢力所面臨的盈利難問題,同樣出現在賽力斯身上。
就營收而言,賽力斯在錄得八個季度的上漲之後,2023 年第一季度首次出現微降。數據顯示,2023 年第一季度,賽力斯實現營收 50.91 億元,同比下降 0.79%。
淨利潤方面,2023 年第一季度賽力斯淨虧損 6.25 億元,上年同期虧損 8.39 億元;扣非淨虧損 9.24 億元,上年同期虧損 7.57 億元。
其實,自從賽力斯轉型制造新能源汽車,連續 3 年虧損累計已超 70 億元。數據顯示,2020 年到 2022 年,賽力斯實現淨利潤分别為 -17.29 億元、-18.24 億元、-38.32 億元。
與虧損問題同樣嚴峻的是賽力斯的現金流。今年第一季度,賽力斯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 -21.68 億,現金持續淨流出狀态。截至一季度末,賽力斯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為 18.81 億,比期初減少 4.47 億,去年賽力斯剛剛落地的 71.3 億元定增,如今基本已經花完。
為了追求銷量和營收這些表面數字,規模化生產能力有限的賽力斯一邊要承擔汽車生產制造的全部成本,一邊還要為華為的智能駕駛方案付費,長期虧損和現金流消耗不足為奇。
在與賽力斯的深度合作中,華為擔任了多重身份,不僅是問界的零部件供應商和開發商,也是渠道商。據悉,華為銷售問界的車有抽成,占比大約為 1:9。在這當中,有 2% 是技術授權費用,8% 為渠道經銷費用。
這也就導致,賽力斯雖然在研發方面的費用率遠低于造車新勢力們,但在銷售方面的支出卻大幅提升,而這種變化與财報表現出來的信息相吻合。
只是,賽力斯的這份支出,沒能得到足夠多的回報。一旦銷量增長放緩或停滞,外部融資渠道關閉,内部造血能力有限,賽力斯将會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
與銷量走勢類似,資本市場對賽力斯的看法也經歷了一輪 " 過山車 " 式變化。賽力斯的股價一度在去年 6 月創造了歷史新高的 90.50 元,恰逢問界 M5 月度銷量創下超 7000 輛的佳績,但今年以來銷量不佳使得股價回落到一年來的新低 25.27 元。
「 03 」
賽力斯的 B 計劃
按照新勢力車企前期燒錢的行業現象來看,AITO 問界短期内恐怕還沒有實現整體盈利的可能,與華為的合作也沒能拯救賽力斯。
賽力斯也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正在嘗試降低對華為的依賴。今年以來,可以看到賽力斯推出了新的純電品牌 " 藍電 ",目前藍電 E5 已經開啟預售。
對于藍電品牌,按照賽力斯官方的話來講,是旗下嶄新的新能源品牌,言外之意與 AITO 品牌做了一定的區分。但從軟體系統來看,藍電品牌依然與華為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藍電 E5 搭載了來自比亞迪和華為的技術,雖然可以作為宣傳的噱頭,但與此同時也會成為該車型獲得銷量的阻礙。因為在電混技術方面,比亞迪旗下很多車型都有覆蓋,比如與藍電 E5 同賽道的比亞迪 - 唐,搭載了比亞迪的 DM-i 系統,後者比前者在性能上高出不少。
同樣的道理也适用于華為方面。藍電 E5 目前只搭載了華為的 HUAWEI HiCar 3.0,這套系統未來不可避免還會被其他品牌車型搭載,同時相比于搭載華為全套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產品,比如極狐、阿維塔等車型,藍電 E5 能否與這些產品搶奪到優勢也是未知數。
為了與 AITO 品牌旗下的問界 M5 和 M7 在售車型不打架,藍電 E5 在定價時明顯做了區隔,按照版本不同,定位區間分為 13.99-15.19 萬元,可見後者更加聚焦于中低端市場,與主打中高端市場的 AITO 問界有一定的價格距離。
在業内看來,藍電品牌會采取較低的售價和新的渠道,除了要與 AITO 問界品牌做區隔之外,同樣也想用較低的價格和較好的服務來打動消費者,以便讓其產品承擔起走量的重任,進而在 AITO 問界品牌增長乏力的現狀下、帶動賽力斯整體銷量的增長。
但問題是打造一個新品牌必然又會帶來成本的增加,再加上 AITO 問界如今銷量不振以及公司賬面資金僅能維持不到一年的運營,賽力斯面臨着巨大的财務壓力,如果沒有充足的彈藥補給,在内卷的新能源車市中,新品牌或許難以為上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