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鈉電上車,進度如何?,歡迎閱讀。
在 " 雙碳 " 時代開啟,新能源賽道潮湧之際,鈉電一度是資本市場高度關注的寵兒。不過,随着锂電技術在電動車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等領網域占據絕對優勢,鈉電近兩年的關注度有所下降。
但正當很多期待目光慢慢移開時,這一賽道似乎又來到了黎明破曉的前刻。
鈉電商用車的市場前景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一些專家、電池企業就預測,2025 年可能成為真正的 " 鈉電元年 ",包括鈉電儲能電池等產品不斷換新迭代,而在市場更為關注的車用動力電池領網域,也有新的突破。
钛媒體 APP 獲悉,3 月 28 日,中科海鈉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于安徽省阜陽市舉辦 " 商用車動力電池技術突破與價值重構 " 產品發布會,正式發布了鈉離子電池商用車解決方案。
中科海納成立于 2017 年 2 月,由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锂離子電池技術奠基人陳立泉與中科院物理所清潔能源實驗室主任胡勇勝發起成立,目前陳立泉院士任公司董事、顧問,胡勇勝任董事長、首席科學家。該公司成立當年就推出過國内首輛鈉電電動自行車,其後陸續研發生產出鈉電微型電動車、鈉電儲能電站、鈉電純電 EV 等技術、產品,還曾主導制定全國首個《鈉離子蓄電池通用規範》技術标準。
根據發布會相關信息,中科海納此次鈉電商用車解決方案針對不同場景的差異化需求提供四款產品,包括專為短倒運輸場景設計的 " 海星 K150"、" 海星 K210",和滿足物流運輸領網域技術需求的 " 海星 K280" 和 " 海星 K350"。
以往,鈉電在交通領網域的應用更集中于兩輪電動車等小動力領網域,在乘用車方面,相比主流锂電池,能量密度不占優勢,在續航方面面臨一些難題。此次應用在商用車領網域,是否會遭遇前述問題,又有何獨特優勢呢?
中科海鈉總經理李樹軍介紹稱,此次發布的解決方案所用電芯能量密度突破 165Wh/kg,能在 20-25 分鍾快速完成 100% 充電,并有效降低電池能量損耗,大幅提升電量利用率,為商用車提供全天候可靠支撐。而對比現有商用車電池,該解決方案總產出大幅提升,總成本顯著降低。商用車電池裝載量減少,充電時間縮短,讓商用車更具經濟性,從而實現 " 少裝、快充、多用 "。
對于鈉電產業的發展,商用車市場又意味着什麼?
目前,貨運、工程、公交等領網域都離不開專業車輛,因此,商用車賽道具有應用場景豐富,市場前景廣闊的優勢。中科海鈉認為,除城市公交高達七成以上的電動化滲透率外,商用車其他細分市場的的電動化空間還未完全釋放,電動化率大都不足 10%,随着 " 雙碳 " 目标的推進、電氣化轉型的加速,這部分需求亟待滿足。該公司還透露,目前我國老舊柴油貨車報廢補貼範圍已擴展至國四标準,單車最高補貼 14 萬元,加速高污染車輛淘汰,進一步釋放了新能源重卡的需求,為鈉電提供了規模化應用市場。
對于相關產品能在市場激起多大水花,胡勇勝表示,此次發布的解決方案将重構動力電池的價值體系,為全球商用車電動化提供新的動力。
鈉電元年的實現條件
鈉電與锂電屬于 " 兄弟技術路線 ",二者在性能、技術原理和主要應用場景上都較為相似。
這既是市場看重鈉電的原因,也是锂電一家獨大後,鈉電的價值一度被看低的原因。
實際上,相比于锂電,鈉電最核心的優勢在資源供給方面,鈉元素的地殼豐度比锂元素高400 倍以上,而且全球分布廣泛,成本相對低廉。
雖然锂電規模化發展後成本大幅下降,以至于鈉電等新技術、替代路線的經濟性無法凸顯,但從長期來看,锂電需求告急是大概率事件,2019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有 " 锂電池之父 " 之稱的斯坦利 · 惠廷厄姆就曾警告稱,如果無法找到循環利用方法和替代產品,锂資源可能在十年内被消耗殆盡。
從這一角度來講,鈉電的儲量、供給優勢終會得到凸顯,而且,其全球分布的廣泛也有助于規避供應鏈瓶頸與"卡脖子"風險。
锂電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的主要玩家很多也早就入局鈉電,只不過,在锂電市場争奪戰異常火熱的時期,鈉電的推進速度就變得較慢。近兩年锂電池普遍陷入產能過剩、產業鏈價格走低的困境,鈉電的開發速度反而有所提升。而随着 " 十四五 " 收官在即," 十五五 " 即将開啟,2030 碳達峰關口在前,電力儲能、商用車電動化等市場需求也陸續釋放,亟待更多技術、產品來滿足。
這也成為了市場預期 2025 年是鈉電元年的重要條件。
實際上,中科海納去年就曾告訴钛媒體 APP,我國鈉離子電池的產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2024 年 MWh 級鈉離子電池儲能系統在實際應用中的成功落地,為未來更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預計到 2025 年,鈉離子電池儲能系統将實現質的飛躍,邁入 GWh 級别應用的新時代,成為鈉電產業發展的又一個重要裡程碑。
此次發布會上,該公司又進一步預測,未來十年,鈉離子電池将成為我國又一個萬億級產業。
" 鈉離子電池作為新能源產業的重要基石,将與各項動力電池技術共同支撐起‘電動中國’與‘零碳未來’的宏偉藍圖。" 陳立泉院士表示。(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胡珈萌,編輯|劉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