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達達涉财務造假,背刺京東,歡迎閱讀。
重壓下的一次爆發。
新年伊始,達達的賺錢故事成為了 " 事故 "。
1 月 8 日,達達集團自曝可能出現了業績造假和員工涉嫌詐騙犯罪的消息,約 5 億元的在線廣告營銷服務收入和 5 億元的運營及支持成本可能被高估,此前提供的 2023 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收入指引也不可再作為參考。
與此同時,京東集團公告稱,其子公司達達在内部審計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存疑的行為,可能會導致公司 2023 年在線廣告和營銷服務的收入數據存疑,将委托第三方重新審計。
圖源:京東集團
有内部人士表示,此事件由達達在審計中主動發現,或因個别人涉嫌詐騙犯罪導致。目前,達達已向公安機關報案。
事件發生後,京東控股的達達集團股價,一日跌去 45.9%,近乎腰斬。
多年來,達達集團作為 " 即時零售第一股 " 一直沒有擺脫虧損魔咒,對亮眼業績的急迫追求或許間接促成了此次财務造假事件的爆發。
這除了讓達達面臨退市風險,也讓京東的内控能力受到外界質疑,京東依托達達構建的即時零售暢想也成了未知數。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金角财經,我們将為你剖析更多社會熱點,拆解經濟事件背後的邏輯。
" 故事 " 變成了 " 事故 "
達達的營收情況或許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麼樂觀,在去年二季度剛交出一份 " 扭虧為盈 " 的勵志财報後,三季度就重回虧損軌道,且 " 财務造假 " 事件又讓此前的盈利變得可疑。
達達集團是一家以即時零售和配送為核心業務的平台,其兩大子品牌分别是京東到家和達達快送。
去年 8 月,達達集團發布 2023 年第二季度财報,報告期内實現營收 28 億元,同比增長 23%,調整後淨利潤同比增加超 17 個百分點,扭虧為盈。這是其自 2020 年在美上市後的首次盈利,一度被外界認為是跑通商業模型的裡程碑式事件。
随後的 2023 年第三季度财報顯示,達達集團在三季度實現了 29 億元的總營收,同比增長 20%。同時,經調整淨利潤率同比提升了 11 個百分點,盈利能力得到顯著優化。同時,達達預計,2023 年第四季度總收入将介于人民币 30 億元至 33 億元之間,同比增長 12% 至 23%。
按照内審前的财報數據,達達 2023 年前三季度收入合計 82.5 億元,同比增長 23.4%;成本與費用 91 億元,經營虧損 8.5 億元,經營虧損率 10.3%。
如按公告情況估算,達達集團虛增了約 5 億元的在線廣告營銷服務收入和 5 億元的運營及支持成本,這意味着達達前三季度實際收入為 77.5 億元,實際收入增速從 23.4% 下降到 15.8%;同時,達達前三季度實際成本費用為 86 億元。
這樣一來,雖然達達的經營虧損不變,都是 8.5 億元,但虧損率就從 11.0% 降到了 10.3%。通過虛增收入,公司的收入增長了,虧損率還減少了,财報數據的 " 微調粉飾 " 無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但從以往的案例來看,無論是近年來的康美藥業、康得新還是早些時候的樂視網,财務造假問題曝出後被消費者和投資者共同抛棄,公司公信力也遭到毀滅性打擊。
達達集團部分員工 " 以身犯險 " 的重要背景,是達達集團長期來的虧損。據了解,自 2017 年以來,達達連續虧損長達 6 年之久。2017 年 -2022 年期虧損金額分别為 14.5 億元、18.8 億元、16.7 億元、17.1 億元、21 億元、13.3 億元。
可見,即便 2020 年成為 " 即時零售第一股 " 上市輸血也沒能逆轉,再加上 " 金主 " 京東自身發展承壓,有利可圖的即時零售成為了京東重燃電商老業務、激活新業務的動聽故事。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預計,2023 到 2030 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長 25%,到 2030 年有望增至 3.6 萬億元,相當于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 6%。
一場并不劃算的投資
從京東與達達的 " 聯姻 " 到上市增持,京東持續投入超 15.46 億美元。而截至 1 月 10 日,達達集團市值僅有 4.2 億美元,還不到京東投入現金的三分之一。
僅從财務數據來看,京東多年的投入難言成功。但從當時的時局來看,京東與達達的 " 聯姻 " 也算是順應趨勢。
在京東合并達達的 2016 年,達達成立近 2 年,京東到家成立僅 1 年,羽翼未豐的京東到家面對市場的激烈競争亟需快速壯大自身實力,并購成為了不二之選,而當時的達達具備京東所需的末端配送能力,是資本力捧的香饽饽。
2014 年,在紅杉資本的支持下,蒯佳祺創辦了 " 達達 ",以眾包的形式為 O2O 電商做配送,并很快得到了餓了麼和美團外賣的認可,依靠外賣場景的高頻,達達用一年時間日單量突破達 60 萬單,擁有 10 萬餘名兼職配送員。
至 2020 年 IPO 上市之前,達達已經拿到了包括京東并購在内的 8 輪融資。在同城即時配送最頂峰的 2015 年,達達公司更是一口氣拿到 3 輪累計超 4 億美元的融資。
其中,京東在 2016 年以 2 億美元現金換取新達達約 47.4% 的股份,并将旗下 O2O 子公司 " 京東到家 " 與 " 達達 " 合并。經過多輪增持,截至 2023 年一季度末,京東持股占比已經達到了 53%。
達達與京東的 " 聯姻 " 本質上是各取所需。達達需要京東到家的大量業務規模,支撐業績;而京東則需要達達的末端配送能力,以滿足最後一公裡服務需求。
京東業務上的資源扶持讓達達獲得了包括京東到家、沃爾瑪、永輝超市的巨量配送訂單。在和達達進行合并後,京東到家的物流成本也降低了一半。
蒯佳祺曾對媒體表示," 京東到家的訂單由新達達配送,由于規模增加和算法優化,新達達在一線、二線城市每單的成本已經從兩年前的 15 元,降到現在最低 3 元。"
合并後的達達集團主營兩大業務板塊,達達快送和京東到家。具體來看,京東到家依托達達快送的運力,為消費者提供 1 小時配送到家的即時消費服務體驗;達達快送以眾包模式為核心運力,主要提供全場景、全時段、高效快捷的物流配送服務。
其中京東到家在合并後迅速成為達達集團的營收主力。據 2023 年第三季度數據顯示,達達集團收入為 28.7 億元,其中京東到家以 15.6% 增長率實現了 17.8 億元的收入,占比達到了 62.02%。
如今,在京東幾大業務板塊中,賺錢的京東零售業務基本已到增長天花板;物流業務雖有增長,但重資產模式并不怎麼賺錢;新業務中,出海和主打下沉市場的京喜都沒啥水花,已進行戰略收縮。即時零售成了京東為數不多的 " 好故事 "。
久謙中台數據顯示,以 GMV 計,美團閃購、餓了麼( 非餐飲部分 )和京東到家在 2022 年所占的市場份額為 34%、26% 和 15%,京東位居老三。
去年 10 月,京東舉辦了 " 幸福三公裡 " 即時零售發布會,也就是依靠自身具備的數字化、本地供應鏈整合、即時配送的三大核心能力,實現 "3 到 5 公裡内消費者線上下單,門店發貨,商品 1 小時内送達 "。
時任京東零售 CEO、達達集團董事局主席辛利軍稱:" 即時零售是京東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快好省’消費體驗的重要一環,也是聯合商家和品牌夥伴應對外部挑戰、實現穩健增長的重要一環。" 并強調:" 即時零售是京東零售一大必赢之戰。"
作為京東即時零售三公裡模式中的核心一環,達達無疑被寄予厚望,并在近兩年時間迎來了 " 京東系 " 高管的全面接管,進一步融入京東體系。
京東的出路在哪裡?
京東與達達的 " 聯姻 ",讓京東劍指整個即時零售的大盤。
據不完全統計,2022 年國内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已經超過 5900 億元,且在 2019-2022 年間,其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 51.6%。預計至 2030 年,這一市場規模将增至 3.6 萬億元,達到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 6% 和實物網絡零售總額的 20%。
更為龐大與想象空間的市場,需要與之匹配的規模效應。在 B 端商家方面,數據顯示,2023 年 10 月已有超 40 萬家門店入駐京東到家,商家數同比去年增長 80%。截至 2023 年二季度末,應用京東海博系統的商家數超過 1 萬。同期,京東到家年 GMV 同比增長 30% 至 708 億元。
此外,基于過往 20 年的 " 苦力活 " 積澱,京東做即時零售還具備本地供應鏈能力整合的優勢。
但京東與達達的 " 聯姻 " 之後,也造成了更多的敵人和更為復雜的競争格局,勢必要對前端的消費者需求進行分流。
一方面,京東到家的本地生活服務,正在面臨美團閃購、樸樸超市,甚至抖音本地生活服務等平台的市場擠壓;
另一方面,在同城即時配送賽道,達達也要面臨順豐同城、美團跑腿等同一梯隊玩家的競争。
因此,京東掘金即時零售的命題就變成了多重競争格局與規模效應之間的對抗。在美團、順豐、抖音等競争對手不斷加碼的情況下,此時的京東最為需要的就是來自京東集團的馳援來占據超級入口。
畢竟,京東既沒有抖音這種天然的短視頻流量池,也沒有美團這種龐大的線下騎手團隊與多年本地生活業務的品牌口碑。
不湊巧的是,京東的大本營電商業務正面臨困境,推行至今的低價策略也沒有取得明顯成效,能夠給予即時零售的支援相對有限。
2023 年第三季度,京東集團收入為 2477 億元,同比僅增長 1.7%,其中京東零售當季實現收入 2120.59 億元,基本與去年同期持平。2023 年前三個季度,京東零售的收入增速分别為 -2.4%、4.85%、0.06%。
面對去年底京東員工在内網中指出的京東運營存在的問題,劉強東回帖直言:" 我們經常說戰鬥戰鬥只做第一,但是卻處處防守,從不想着如何主動出擊!很多人天天說創新,卻每天都是抄襲跟随别人。"
京東困于被動戰鬥狀态久矣。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 C2M(從消費者到工廠)模式、下沉市場的開拓,還是出海進度,京東都顯得慢半拍,同時也沒有真正做到低價。如今,拼多多的市值已是京東的 4 倍有餘。
京東即時零售這場 " 必赢之戰 " 走到了關鍵節點,倘若劉強東要再造一個 " 新京東 ",是需要更多的勇氣與魄力。反之,及時抽身離場聚焦核心的電商業務更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