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制造業產能過剩,到底怎麼個過剩法?,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竹林,題圖來源:AI 生成
一
產能過剩這個詞,我們聽了十幾年了。尤其是九年前的 2015 年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產能過剩就與中國的制造業如影随形。
前幾個月,美國财長耶倫訪華時也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被我們外交部駁斥。可見中國的產能問題已經被世界上主要的國家都關注到了。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積累了驚人的產能。其實也不單單是產品制造業,工程行業也一樣,網上有個段子說,工程的進度取決于甲方的打款速度,這充分體現了產能富餘。即便一項大工程,只要資金到位,承包方就有足夠的能力在更快時間内完成,而之所以能更快完成,就在于有足夠的產能資源可以調動。
大家都認同,只要有需求,中國相應的產品可以馬上提供出來,這在疫情期間的口罩生產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目前,產能過剩到什麼程度了?怎麼個過剩法?
下面通過業内體驗觀察以及投行報告來呈現。
二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生產電子產品的大型制造企業,每年的產量很大,最高峰時期公司員工數量(主要是生產部門人多)達到了 3 萬人。
前幾年公司業務量很大,生產線天天爆滿,為了滿足量產的需求,一方面幾十條生產線 24 小時運轉,另一方面 HR 不斷地招聘大量的操作工來補充人力缺口。
甚至有一段時期幾乎都要發動辦公室的人員去緊急支援產線,平時坐在辦公室的經理們都去打螺絲了。
對于公司的新產品研發項目要用產線做樣品,優先級都會被排到後面,滿足眼前的訂單才是第一要務。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產能是不足的,也就是相對于訂單需求或者市場需求,工廠需要通過非常規的手段去滿足。
相信很多行業,尤其是像紡織、家電或者其他輕工行業都經歷過這種階段,為了滿足需求,瘋狂擴張,那時候的訂單好像永遠做不完。
但是,随着產品進入市場,消費者的需求也開始縮小,一段時間之後就變成更新換代的正常需求,市場的容量就等同于更新換代的需求數量,行業也随之進入成熟期,市場規模不再增長,所有的玩家都開始搶奪存量市場。而由于擴張時期的產能已經建設好了,為了節省運營成本,就不得不一方面閒置一部分產能,另一方面通過不斷地内卷來與其他對手競争,這就是目前各行各業都内卷的底層原因。
在市場上卷價格,在内部就是卷成本,為了節省成本,一些不同行業的公司都開始共享員工了!
對于制造業企業就更是如此,公司 A 為了節省成本砍掉了很多生產線員工,但是有時候訂單又不得不生產,短期内會形成人力缺口,而公司 B 有可能恰好這段時間有一些員工富餘,這種情況下兩家公司就可以合作共享員工,B 公司的操作工經過簡單培訓也可以滿足 A 公司的生產需要,一方面解決了 A 公司的用工,另一方面也避免了 B 公司的員工閒置,兩家公司都不需要招聘員工了,倒也節省了不少費用。
但是,所有降成本的措施所帶來的收益,相比于閒置的生產線帶來的損失,只能說是小巫見大巫了。
以筆者所在公司為例,偌大的車間裡至少兩三成的生產線關燈了,而且安排夜班的生產線也減少了。
三
以上只是微觀層面一個公司的情況。宏觀層面,近期,著名投行高盛發布了一份分析報告,被業内稱為是最驚豔的關于中國制造業的分析報告。
這份報告選取了七個制造業領網域——空調、光伏組件、锂電池、新能源汽車、功率半導體、鋼鐵和工程機械。這些行業貢獻了我國 GDP 增長的 22%。
這些行業裡面,光伏組件是我國近些年飛速發展的一個行業。這些年國内到處都在建設光伏發電,連農村的屋頂上很多地方都鋪滿了太陽能板。2023 年我國的太陽能板供應量占到全球總供應量的 86%,出口量占到行業產量的 42%。
同年,我國光伏組件產能約等于國内需求量的 4 倍、全球需求量的 2 倍,產能利用率僅為 44%。也就是即便有四成多的光伏產品出口到了國外,也還是有一多半的產能在閒置中。
這幾年,同樣發展非常迅速的新能源汽車行業,2023 年我國的供應量占到全球總供應量的 66%,出口量占到產量的 19%,2023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能約等于國内需求量的 2.1 倍、全球需求量的 1.2 倍,產能利用率為 54%。
或許在未來新能源汽車份額會持續蠶食油車的份額,各家新能源汽車廠商正是看到了這個趨勢,所以仍然還在積極擴產。那麼未來對產能的消化只能寄希望于新能源車市場的擴大了。
锂電池行業 2023 年中國供應量占到全球總供應量的 81%,出口量占到產量的 37%。同年我國锂電池產能約等于國内需求量的 3.3 倍、全球需求量的 1.5 倍,產能利用率為 61%。锂電池的需求行業不但有新能源汽車,還有手機、電腦等各種電子產品,曾經有段時間,因為對于锂電池的需求暴增,锂電池行業的產能嚴重不能滿足,沒想到也就短短幾年時間,锂電池行業也同樣產能過剩。
再看工程機械行業,2023 年我國的供應量占到全球總供應量的 33%,出口量占到產量的 53%。同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產能約等于國内需求量的 7.2 倍、全球需求量的 1.1 倍,產能利用率為 30%。
產能利用率竟然還不到三分之一!眾所周知,這個行業受制于房地產、基建的影響,工程領網域的不景氣進而傳導到工程機械行業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還有空調行業,2023 年我國的供應量占到全球總供應量的 75%,出口量占到產量的 42%。2023 年我國空調產能約等于國内需求量的 2.7 倍、全球需求量的 1.2 倍,產能利用率為 62%。
空調屬于家電行業,這個行業就屬于那種大部分靠競争存量市場的成熟行業。尤其是房地產增速放緩之後,空調的市場必然大部分仍然依靠更新換代的需求。
其實,整個家電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之後,產能都是過剩的,行業各方面發展已經相當成熟,競争當然也非常充分,國内的市場早就成了存量市場,大大小小的家電企業幾乎都做外貿業務,海外市場早已成為家電行業的主要增長市場。
最後看鋼鐵行業,2023 年我國的供應量占到全球總供應量的 54%,出口量占到產量的 16%。2023 年我國的鋼鐵產能約等于國内需求量的 1.5 倍、全球需求量的 66%,產能利用率為 81%。
我國早已經是 10 億噸級的鋼鐵生產大國,鋼鐵這個大宗材料的生產量占了全球的一半還多,随着供給側改革、高質量發展這些大政方針,鋼鐵行業已經壓縮了相當的產能,但是從數據可以看出,仍然有将近五分之一的產能在閒置中。
四
產能過剩的原因,一方面在供給端因為前期的過度建設,沒有預料到市場需求的變化,所以前期大幹快上進行擴產;另一方面在需求端由于當前經濟增速的放緩,國際貿易中的一些逆全球化阻礙,導致市場需求不足,倒逼生產端不得不閒置部分產能。否則生產出來就是庫存,庫存賣不掉會帶來更大的損失。
國家早就定調,我們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沒有人能夠全知全能地預測到未來供給和需求的精确變化,所以就避免不了會有 " 需求增多——供給不足——擴建產能——產能過剩 " 的循環。
產能過剩到底是不是一定是壞事?
從一個國家綜合的層面考慮,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是必要的,合适的產能冗餘對于生產的發展也是具有良性作用的。但如果過剩得多了,從整體經濟成本考慮,會是一種很大的浪費。
上面所說國家的綜合層面,當然包括軍事戰備層面。戰争打起來其實打的就是後勤供應,而後勤供應背後是由一國工業實力來支撐的。
網上有段子說,假設一個月打 5000 發火箭彈,那麼需要多少廠家來生產。有網友回復,這可能只是一家鄉鎮工廠的產能,只要是拿到許可,物料供應充足,再多的火箭彈都能給你做出來。
這種產能的潛力,也可能是當今世界比導彈航母更管用的鎮國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