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理想,你再不拼就晚了,歡迎閱讀。
老話說得好,居安需要思危。
縱觀整個中國汽車市場,當前絕大部分車企都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 " 苦苦掙扎 ",僅有極少能夠脫穎而出,持續被視為新勢力車企 " 标杆 " 的理想汽車便是其中之一。
以今年三季度報為例,理想實現了 15.3 萬的季度銷量新高,同時實現的 429 億元營收和 34 億元的營業利潤,相比去年三季度也分别增長了 23.6% 和 46.8%。
在持續提高銷量的同時,理想持續保留了高毛利水平。以價格戰最激烈的 2023 年為例,理想銷量同比增長了 182%,其毛利潤卻一直能夠保持在 20% 上下,幾乎沒有怎麼受到競争的衝擊,也讓理想的淨利潤在過去的幾個季度中始終為正。
核心業務的持續成長,也帶來了現金和資產的持續增長:截至今年三季度,理想生產所需的固定資產(物業、廠房和設備)資產也突破了 200 億元,股東總權益已經來到 770 億元。現金及等價物更是有接近 800 億元,這還是有 300 億元 " 閒錢 " 被挪去做存款和投資的情況下。
與經營成績層面的 " 穩且賺錢 "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理想汽車的二級市場價值:同時登陸納斯達克和香港交易所的理想,股價今年以來分别下降了 36.62% 和 40.69%,相比今年 2 月的高點更是分别下降了超過 50%。
作為理想股價下行的一個重要因素,多家海外投資機構(巴克萊、花旗和麥格理等)2024 年對理想汽車的評級進行了調整。這些機構将理想汽車的評級從 " 買入 " 下調至 " 持有 ",并重點表達了對公司 2025 年業績表現的擔憂。
為何二級市場開始不看好持續 " 賺錢 " 的理想?理想接下來發展的核心挑戰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說理想現在不 " 拼 ",可能就真的晚了?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
#01 二級市場為何不看好理想?
先說結論,原因總結成一句話——理想已經撞上發展 " 天花板 "。
首先需要解析的是 " 天花板 ",一個重要的參考來自理想的業績指引。今年 10 月底發布第三季度财報的時候,理想給出了第四季度的兩項業績指引:汽車銷量目标 16~17 萬;營收指引 432 億~459 億。
兩項指引取中間值,即 16.5 萬銷量換 445 億營收,簡單相除獲得的車均營收僅為 26.1 萬元。這一預估數值不僅比去年同期的 32 萬元低,也比第三季度的 27 萬元低。
将理想過去三年的業績進行單車層面的轉化,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自從 2022 年底以來,理想的車均售價(單車成本 + 單車毛利潤)就進入了下降的趨勢。造成車均售價不斷下滑的原因也很簡單:理想雖然沒有積極投身 " 價格戰 ",但仍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價格戰的影響。
這種影響在理想的經營中重點體現為兩點:理想自身產品銷量結構的向低端轉移;為了提升和保持銷量,促銷的需求越來越大。
将理想的所有產品按照價格從低到高排列,順序是 6789 加 MEGA,其中售價低于 27 萬元的有且僅有 L6 的低配版本 L6 Pro(售價 24.98 萬元,高端型号 L6 Max 售價 27.98 萬元)。換句話說,理想第三季度車均售價 27 萬元,以及第四季度車均售價的進一步下降,必然與 L6 Pro" 賣多了 " 脫不了幹系。
為什麼消費者在理想 L 系列整個 24.98 萬~43.98 萬的價格矩陣中,直接瞄準了最便宜的那一款?直接原因有兩點:
理想的 L 系列產品 " 俄羅斯套娃 " 體系,導致了低端型号同樣具備高端產品的核心 " 靈魂 ",不可避免地将消費者引導向低端型号;
其次是華為和其他車企在過去一段時間充分 " 參考學習 " 理想,打造出了的各種價位段的競品,擠壓理想的競争力。
先來解釋一下 " 俄羅斯套娃 "。排除動力系統完全不同、車型大類也不同、失敗得特别徹底的 MEGA,理想的四款 L 系列產品本質上可以看為一款 " 超大車型 ":L6 外形最小,L9 外形最大;只有 L9 才有機械按摩座椅,其他都是氣囊按摩;L8 和 L7 尺寸相差很小,但是 L8 有六座 L7 只有五座等等。
與 L789 三個型号相比,L6 的定位區隔要明顯得多:全系沒有後排螢幕,沒有四門電吸,有感應備份廂,沒有二排皇後座,沒有空氣懸挂,更沒有底盤 " 魔毯 " 功能;但它依舊有理想簡潔而科技的内飾,有高度流暢的車機體驗,有理想足夠好用的 AR HUD 抬頭顯示,也有理想足夠聰明的語音助手。
只要消費者沒有那麼追求車内超大空間,只要消費者沒有那麼極致的底盤舒适性需求,L6 這款最小的 " 俄羅斯套娃 " 就已經能提供理想軟體和體驗上的核心產品力,讓很多消費者斷了更新為更貴的 L789 的念頭。
更嚴峻的,是其他車企在產品層面帶來的競争壓力。
目前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的 "30~50 萬元 "、"50~70 萬元 " 兩個關鍵價格區間,市場份額最大的就是理想和問界(2024 年 1~10 月)。其中 "30~50 萬元 " 理想占比 30.3%,問界占比 15.0%;"50~70 萬元 " 問界占比 76.1%,理想占比 9.1%。兩個品牌盯着同一塊蛋糕,因此不可避免地在消費者眼中成為競品。
就拿國内目前 50 萬元以上最暢銷的新能源 SUV 問界 M9 來說,其發布于 2024 年 12 月,讓之前銷量不斷上漲的 L789 在春節期間大幅回落(回落幅度超出整體幅度),并且在進入 2024 年之後,死死地将 L9、L8 壓制在每個月 6000 輛左右,L7 壓制在每個月 11000 輛左右。
除了 L789 之外,理想 L6 和問界 M7 也形成了互相針對的态勢。問界 M7 在去年 9 月,通過 " 新版本 + 大幅降價 " 實現了銷量的全面 " 盤活 ",随後理想在今年 1 月公示了 L6 的相關信息,直接導致了問界 M7 之後的銷量不暢。在今年 4 月理想 L6 發布之時,問界 M7 選擇了主動降價 2 萬元,以更低的定價與理想繼續競争,将理想 L6 的銷量壓制在了每個月 24000 輛左右。
過去理想的產品憑借着 " 另辟蹊徑 " 的產品定位,和 " 俄羅斯套娃 " 體系下長期優化的舒适性和智能化體驗,形成了市場中獨一無二的產品力。但如今随着越來越多直接和間接的競品出現,理想也不可避免被帶入了廣泛的 " 價格戰 " 之中。
具體到理想 2024 年幾波關鍵的促銷政策變化來說。
圖自 傑蘭路
今年 4 月為了幫助 L6" 上市即爆款 ",理想開出了價值 2 萬元的首銷權益,其中包括價值 1 萬元的選裝基金,價值 5000 元的家用充電樁和安裝服務,以及可以多抵扣 5000 元的定金政策;後續 L6 銷量爬升之後,促銷力度一度下滑到 1 萬元水平(7 月),但時間來到 10 月之後理想開始在 1.1 萬元現金和權益促銷的基礎上,大幅增加自有商城的積分贈送力度。
比 L6 更 " 激進 " 的是老大哥們 L789,三款車的促銷政策從 4 月的 7000 元水平,提升到了 10~11 月的 1 萬元水平,同時還外送大量積分,和不足 2% 的超低金融費率。
這還沒完,特斯拉今年二季度末推出的 "0 息 " 成功帶來了更多的銷量,形成了一波全新的 " 價格戰 " 套路,而理想也在 11 月成為了最積極響應這一波小 " 價格戰 " 的新勢力車企。旗下所有產品在首付 20~30% 車款的前提下,均可享受 36 期 0 息金融方案。
這些來自于理想自身、頻次越來越密、細節越來越復雜的促銷動作,疊加產品競争層面的直觀變化,最終反映出了一情的事實——理想過去的獨享新能源豪華 SUV" 蛋糕 ",也變成了比拼綜合性價比的 " 賽場 "。
雖然理想憑借仍有領先的綜合產品力,配合針對性的促銷政策,依然能小幅提升自己的銷量,繼續保持新勢力銷量第一,但營收和利潤已經展現出了明顯的 " 邊際效應 "。
以四季度的指引為例,預估的 16.5 萬銷量環比提升 7.2%,營收指引中間值 444 億只提升了 3.6%。成本控制方面的壓力更是愈發凸顯。毛利潤方面,光是保持環比不下滑,整體毛利率就不能低于 20.8%(今年前兩個季度毛利潤率分别為 20.6% 和 19.5%,三季度反彈到 21.5%)。
最尴尬的是,圍繞手頭僅有 L 系列這款 " 大車型 ",最優選就是 " 維穩 + 節節抵抗 ":推出更低端的產品會進一步加劇銷量的 " 向低轉移 ",最終還可能惡化為 " 用利潤換銷量 ";推出純電型号或者進一步細分型号,無法吸引到更多銷量,還有可能造成消費者 " 選擇困難 ";直接對 L 系列產品進行大迭代,增加成本之餘也無法保證銷量。
回顧理想的發展史,從理想 ONE 到現在的 6789,是同一條增長曲線,也可以看作火箭的 " 第一級 "。在如今第一級 " 推力 " 已經最大化," 潛力 " 已經越來越小的前提下,市場的關注度已經來到了未來的 " 第二級 "、" 第三級 " 火箭上,後兩者正是壓倒理想市值期望的 " 最後一根稻草 "。
#02M 系列,為何成不了火箭 " 第二級 "?
按照理想此前的規劃,更高端的產品線就是以 MEGA 為 " 領頭羊 " 的新高端純電系列產品。MEGA 的滑鐵盧已經世人皆知,上市 9 個月總銷量不到 10000 台。這必然與 MEGA 發布之初的營銷事故脫不了幹系,但更深層次,是中國汽車市場純電高端產品都不好賣。
就拿今年 1-10 月來說,豪華純電產品銷量的前幾名分别是:Model Y、Model 3、極氪 001、蔚來 ET5、蔚來 ES6。這些產品的最大特征,還是性價比,全是實際成交價 30 萬上下的產品。能夠和理想 MEGA 扯上關系的小鵬 X9,起售價也只需 33 萬。
之前洩露的理想 M 系列產品布局圖,其中 MEGA 對應 W01,M8 對應 W02
面對 MEGA 這次 " 大翻車 ",理想今年二季度痛下決心,将新的純電動產品延遲至明年上半年發布。本質是 " 争取時間 ",對 M 系列產品進行 " 回爐重造 ",但從理想的經營策略和 M 系列產品洩露的各種細節來看,大概率還是一次 " 換皮手術 "。
最終 M 系列產品的競争力,大概率依舊是 " 風阻盡可能低的情況下,實現空間最大化 ",輔以理想過往舒适性和智能化的積累,然後通過快充網絡的投入最終實現差異化。
相比拆下紗布那一刻才能知道的" 換皮手術 " 結果,理想過往舒适性和智能化的積累,和新投入的快充網絡其實都不存在變數。前者直接去試駕 L6789 就能體會,後者從目前的布局看也稱不上徹底的體驗變革。
今年 10 月底,理想在全國完成了 1000 座超充站、4888 根充電樁的建設,數量不少建設速度很快。
但這些充電樁并非全部都是最高級别的 5C 充電樁(配合車輛 5C 電池最快實現 12 分鍾内充滿,需要充電樁功率供應充足,目前只有少部分高定價車型使用 5C 電池),以第 1000 座超充站 " 珠穆朗瑪峰景區超充站 " 為例,8 個充電樁中 7 個為 2C 充電樁(配合車輛 2C 以上電池最快實現 40-50 分鍾充滿,同樣需要充電樁功率供應充足),僅有 1 個為 5C 充電樁。
除了真正的 4C、5C 高速充電樁少,具體使用過程中的充電功率還得看整個充電站的分配情況之外,豪華純電產品中補能的體驗差别,也沒有在市場中轉化為銷量差距。蔚來換電站已經接近 3000 座,換電全程更是只需要幾分鍾,依舊無法阻止其旗艦產品的銷量不斷下滑。
比產品力更值得擔心的,是理想品牌對于其純電產品銷量的支撐能力。今年 10 月中,理想成為了新勢力車企中首個交付破百萬的車企,考慮到此前理想 ONE 的售價也高于 30 萬元,理想也是新勢力中首個豪華車交付破百萬的車企(L6 的差價用 L789 補)。
但市場和消費者真的将理想提升到了豪華品牌的位置嗎?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就拿 L6 Pro 近半年的大賣來說,就不太符合過往豪華品牌的銷量結構規律。奔馳之前每年都在中國賣大幾十萬台新車,但最好賣的并不是入門的 A 級、GLA,而是稍貴一些的奔馳 C 級、奔馳 E 級和 GLC 等 " 中間價位 " 車型。按照這個規律,目前的消費者很可能正在将理想從豪華定位中 " 拽 " 下來
另一個視角是理想和問界旗艦產品的待遇差距,雖然 L789" 套娃 " 感十足,注定有很多消費者會被吸引去買 L78,但是消費者對于汽車品牌的認可度,從銷量的地網域分布就可以直接看出。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 2020 年人口普查數據,我國城鎮總人口為 8.76 億人,其中一二三線城市分别為 0.75、2.22、5.79 億人,其中最能體現品牌的恰恰是基數最大的三線及以下市場。過去 BBA 在這些區網域的豪華車市場,往往能占據 60% 以上的市場空間。
因為問界 M9 上市較晚,所以選取其交付相對更穩定的 2024 年 5-10 月區間
代入今年 5-10 月的上險數據,理想 L9(L78 的表現與 L9 大同小異)和問界 M9 的上險量地網域分布存在着明顯的差異,尤其是三四五線城市,從側面體現了問界(華為)目前在品牌力上的領先。
產品力層面再次突破希望不大,理想品牌給予的支撐力也不足,M 系列怎麼看都無法成為一個比 L 系列更高端、毛利潤更高的火箭 " 第二級 ",反而有可能因為車型的增加,進一步降低理想自身生產制造的效率,最終拖毛利潤的後腿。
#03 寫在最後:" 快 " 起來,理想避無可避的挑戰
回顧理想這些年的發展歷史," 慢 " 但 " 準确 " 一直是其關鍵的成功之道。像 L6789 這樣的 " 大產品 ",幫助理想實現了 " 高毛利 + 銷量增長 " 兩手抓。但随着 " 舒适區 " 和整體市場的競争加劇,其他友商的跟進速度不斷加快," 快 " 起來已經成為了理想的必選項。
今年 1-10 月,中國市場的增程產品已經累計上險了 92.6 萬輛,其中理想的份額為 38.6 萬輛,占比 41.7% 明顯小于 2023 年全年的 62.1%。占比的大幅下降,除了問界給的壓力,還有長安深藍和零跑 " 自下而上 " 的侵蝕。
更多車企也在 " 磨刀霍霍 " 即将殺入這個賽道,包括已經宣布了要進入的廣汽埃安、上汽智己和長安阿維塔,以及很有可能後續會加入的小鵬。這些車企的目标,就是從理想手中的蛋糕 " 分一杯羹 "。後續的 M 系列產品如果真的像 MEGA 一樣,只是将保留 L 系列的舒适性和智能化積累,然後換上大電池和低風阻設計,銷量實在無法期待。
最終形成 " 理想只醉心于舒适區,但其他車企都來侵蝕理想舒适區 " 的詭異局面。
這種兼顧豪華品牌定位,适當保守的做法,或許是理想初期發展的最好選擇。但在當前中國汽車市場競争越來越激烈,随時有車企會被淘汰出局的大背景下,正片未開發的舒适區已然難尋,現有舒适區更是屢屢被侵蝕,讓理想最終落得一個極為被動的結局。
如何在接下來的發展中,展現出 " 主動出擊 " 且 " 赢下競争 " 的能力,讓自己的經營節奏 " 快 " 起來,正在成為理想市場價值的核心挑戰。因為今時今日的中國汽車市場恰如 " 逆水行舟 ",不拼真的沒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