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馬自達EZ-6,足以讓馬粉與路人都沉默?,歡迎閱讀。
撰文 / 龍詩慧
編輯 / 蘭雨
不搜不知道,上市到現在不滿月,馬自達 EZ-6 的關注度就可以用 " 大起大落,然後沒有然後 " 去形容。10 月 26 日連續幾天的關注登頂,相信是新車上市期配合的營銷推廣,但 " 上市期 " 一過,馬自達 EZ-6 的關注度,不僅比晚它一天上市的吉利星瑞東方曜要低,就連凱美瑞、雅閣這些天天被質疑銷量下降的老牌燃油車,都能把它比下去,甚至,連有 " 套殼 " 本家嫌疑的深藍 SL03,也不如。
在汽車行業呆久了,看到一輛車從造勢預售、上市發布、交付銷量等過程,到圈内人評價、網上關注、官方主動發布,甚至好壞風評等種種維度,就基本能 " 感知 " 市場對這輛車的真實反應。老實說,這種 " 感知 " 沒有太多數據的支撐,但現在馬自達 EZ-6 的處境," 爆款 " 遠遠談不上,也不像是一輛還在上市紅利期的新車,應有的熱度。
作為佐證,一是長安馬自達從未公布過新車的訂單量,二是長安汽車公布的 10 月銷量快報,雖然沒見得會算上 EZ-6 銷量,但長安馬自達同比下滑 42% 的境況,三是網上、身邊朋友的口碑,呈現割裂兩極化的态度:
- 這台 " 換殼深藍 " ,主銷車型到 14、15 萬,足以讓馬自達的粉絲和路人都沉默;
- 開過它和深藍 SL03 對比就知道,馬自達團隊調教是花心思了;
- 增程就很不馬自達,但很符合中國寶寶體質;
- 不要太在乎平台,現在都是看調教,底盤、減振器和輪胎的匹配,馬自達團隊重新調教的
……
現在看來,長安馬自達要單憑 EZ-6 起勢,并不容易,新車着力繪畫的 " 新合資時代第一車 ",在當今的語境下,市場非但不會給它帶來額外的包容,還會因其在燃油時代獨特個性,成為轉型的包袱。中國消費者更關注它的靈魂,如何不被電動時代的同質化抹殺。但現在馬自達 EZ-6 給市場傳遞的形象,沒有沿着 " 靈魂 "-- 馬自達團隊調教深探下去,反而用了像 " 合資四好生 " 這樣大而全的模糊語境,這是市場求最大公約數的做法,但這會對馬自達 EZ-6 扎根有幫助?
從上市不滿月的現狀看,馬自達 EZ-6 與很多無法一炮而紅的新能源新車一樣,後續需要五倍、十倍的力度站穩市場,這是對長安馬自達團隊最大的考驗。而且它的探索,也透露出個性品牌本土化之後的矛盾,做銷量注定不好的小眾,還是做亦步亦趨的大眾?
產品還有點執念," 人設 " 怎麼就随波逐流了?
我個人是十分贊同合資車企,在當下擁抱中國市場,做出更電動化、更智能的轉型。其實,馬自達 EZ-6 并不是長馬的第一輛新能源車,2021 年,我就在廣州車展馬自達展台看到,底盤外露一截電池包的 CX-30 EV,就知道這品牌全然沒有把電動化放在心上,至少當時在馬自達看來,光靠燃油車在中國市場就能守住 " 小而美 " 的天地。
所以,短短 3 年間,長安馬自達能得到雙方的增資,并借助中方長安汽車電動化平台,從組織架構、電動化進程等方便作出翻天覆地的大改變,擁抱電氣化态度還領先兩田,确實讓人意外。
客觀的去看,這是好事,如果馬自達依然守着原來的一畝三分地,它還能在中國市場生存嗎?最新的銷量顯示,去年主動降價的昂克賽拉,如今一個月賣不到 2000 輛了,未來油車被邊緣化的速度,只會更快;長安馬自達,和所有合資車企都一樣遭遇了生死命題,活下來才有資格談陽春白雪,短時間活下來最好的方式,除了借助中方的力量,快速完成電動化和智能化,基本沒有第二條路走。
要合資品牌的外方領導承認這種 " 攻守易位 " 是很難的,聽說中日雙方團隊,為 EZ-6 前排要不要設定 " 女王座椅 " 就激辯了一個月,日方團隊為了底盤的調教,調了足足半年,還全系标配了同級罕見的後 H 臂式多連杆獨立懸架。中日兩支團隊為理念的不同,關起門來吵過很多遍,其中中方團隊拿出很多市場數據分析去論證,才有了現在的 EZ-6。
空間大了、有大屏有智駕、也有綠牌,看看以前阿特茲的定價,再看如今 13.98 萬的起步價 ...... 從這些維度看,馬自達 EZ-6 是你 " 以前很想要,但要不到的馬自達 "。說馬沒有為中國市場妥協太假,但它也守住了一定 " 人馬合一 "。
所以馬自達 EZ-6 上市當晚,廠家是把新車的人群定位,優先對準馬自達有情懷,但又想換新能源車的馬 3、馬 6 車主們,然後是凱美瑞、雅閣等傳統油車的潛在用戶。無論是家裡有多台馬自達的 " 正宗馬粉 " 上台分享,還是領導的 " 交個朋友 ",縱有情懷泛濫,但有 " 繼承、為中國變得更好 " 的味道。
但很可惜,馬自達 EZ-6 營銷沒沿着 " 交個朋友 " 路線走,反而陷于 " 套路 ",呈現與每一台同級新能源車類似的宣傳:好看、好開、好聰明、好安全的 " 優雅智趣電動新旗艦 ",企圖用 " 既要又要還要 " 的方式,網羅盡可能多的 " 油轉電 " 的搖擺用戶,深挖基盤市場。
恕我直言,這對馬自達 EZ-6 沒有太大幫助,反而 " 做小了 " 格局,加速它淹沒在一眾新能源車中。試想想 " 四好新車 ",傳遞到非馬粉的終端消費者上,會是什麼效果呢?大約如當年寶馬推 i3 一樣:油車的 3 系是寶馬,電動的 i3 不是寶馬?馬自達 EZ-6,先跟深藍 SL03 大戰 300 個回合?這好像是馬自達,但為什麼塞個平庸的 1.5L 發動機?
在市場諸多珠玉在前的玩家面前,除非你是對馬自達有很大執念,否則不會輕易想到它,更不會去試;而 " 四好新車 " 又不是撬動馬粉動心的靈丹妙藥,如果沿着 " 人馬合一 " 的故事講下去,雖然基盤注定不大,靠的是精準人群的口碑突圍,也絕非今天 " 讓馬自達的粉絲和路人都沉默 " 略尴尬局面,開篇朋友的抱怨并不是沒有道理。
車厘子觀察
個性合資轉型的矛盾,誰可破?
馬自達、smart、mini 這些在燃油時代有棱有角的品牌,在本土電動化後,為了擴大市場規模,往往營銷宣傳比產品端,更快抛棄市場對其約定俗成的認知,變得面目模糊起來,如果能成功破圈,在普通路人建立新形象," 犧牲 " 點情懷粉不僅應當,而且很值。但可惜,到目前看個性品牌本土電動化後,沒一個能跑出。
除了 " 增程奶爸車 "、" 方盒子 "、" 年輕人第一台車 "、" 華為智駕 " 成少數前人挖出的風口之外,越來越多新車都陷入同質化的宣傳,這不是想象力缺乏,而是在銷量指揮棒面前,對產品不夠自信的表達。
但仔細追問一下,當下市場的新能源轉型,早已過了 " 無短板工具車 " 就能賣好的時代,并向普及 " 科技堆料 " 的方向飛奔,當大家的車機芯片都是 8155,大屏都 15 寸以上,副駕有女王座椅,智駕 L2+ 以上時,這些還會是賣點嗎?
還記得之前試駕 smart#5,四輪四角的好操控,底盤很有德系豪華燃油車的風味,駕駛趣味比同級 SUV,但來到了網上,風向就往流量靠了," 含奔量最高 "、時尚越野跨界,不是不好,而是沒法回答市場 " 變大的 smart 還是 smart 嗎 ",這個粉絲和路人都最想知道的靈魂問題。
競争越激烈," 既要又要還要 ",只能撐着下限," 為中國消費而變,不失靈魂 ",才是上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