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價值觀 VS 算法:劉強東與王興的商業哲學對決,歡迎閱讀。
作者 | 韓勇
執行總編,20 年 TOP100 企業高管,戰略運營專家。
來源 | 管理智慧 AI+
咨詢合作 | 王老師:13801295388(微信同号)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做正确的事,即使代價高昂。
劉強東的京東外賣強勢入局外賣市場和本地生活,是主動出擊?還是被動防守?兩者對決的本質内涵是什麼?
這篇文章會帶給你新的思考。
01
兩種商業哲學的對決
什麼是 " 算法思維 "?
就是通過極致算法優化和效率控制,來達到商業目标。
這些 " 控制 " 的方法在過去非常有效,平台的運營效率也很高。
但這些 " 算法控制 " 的方法,現在正在遇到劉強東京東外賣的挑戰。
劉強東更強調用戶體驗和食品安全,反對通過算法來壓榨外賣騎手和餐飲商家。
最關鍵的是,劉強東還給外賣騎手繳納社保,将外賣騎手當作正式員工。
你會感覺這更像價值觀思維,更像劉強東這些年在京東堅持的理念。
什麼是價值觀思維?就是通過某種尊重人性的方式(比如保障騎手權益、公平對待商家、關注用戶體驗等)而間接達成了商業目标(獲取合理利潤)。
為什麼 " 極致算法控制 "、" 效率最大化 " 要做的事情,反而可能面臨挑戰?
這裡必須要說一下我認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個變化。
在過去信息不透明的時代,我們更多是 " 被動接受 "(比如騎手接受平台的派單算法安排、用戶被平台控制購買選擇)。
而随着社交媒體的興起,信息透明,用戶覺醒,我們更多是 " 有意識地選擇 "(比如我們選擇外賣平台不僅看價格和速度,也開始關注食品安全)。
總之,我們從 " 被動接受 " 時代,走到了 " 有意識選擇 " 時代。
在 " 被動接受 " 的時代,最佳的策略就是使用算法思維——極致效率和控制。
在這個時代,大平台對市場的控制力,保證了他們可以輕易殺死大部分新入局者。
這個時代,甚至誕生了各種管理方法來提高平台的算法控制能力。比如精準定價(算法動态調整不同用戶看到的價格),比如智能派單(将騎手視為算法中的變量)等等。
但是現在到了 " 有意識選擇 " 的時代,極致的算法控制還會那麼全能嗎?
用戶看到騎手權益的新聞,看到商家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食品品質,會不會因此選擇更有社會責任感的平台?你還能單純靠低價和速度來留住他們嗎?
當騎手們有了更多選擇(進入京東外賣),純粹靠算法還能不能維持?
這就是我前面說的這種 " 算法思維 " 正在面臨挑戰的原因:你的用戶、騎手、商家等,都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意識和選擇,所以通過控制來讓你獲益的方式,越來越容易受到挑戰了。
那在所有人 " 有意識選擇 " 的時代,到底怎麼做呢?
這是我認為有 3 個最重要的方面:
達到目标的手段:算法壓榨 VS 價值觀引領
行動規劃的方式:短期效率 VS 長期策略
最重要的資產:資本規模 VS 人的價值
02
算法壓榨 vs 價值觀引領
在被動接受的時代,最經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算法和資本去極致優化每一個環節,通過減少人們的選擇來達成目标。
比如自己是市場領導者,就通過二選一來控制商家,擠壓競争對手。自己有很高的市場份額,就用算法壓榨騎手,降低成本。
這在過去非常有效。因為在被動接受的時代,一切都相對可控。人們就像一堆數據點一樣,靜止在那裡等待你去計算、管理、控制。
但是在有意識選擇時代,人們是有自我意識的個體,你無法把他們視為純粹的算法變量,必須通過價值觀、尊重的方式讓他們主動支持你。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過去是通過算法和資本來控制人的行為,那麼現在則應該是通過價值觀和理念來赢得人的心。
幾乎所有的方面都在面臨着這種變化。
比如:
運營外賣平台,算法思維下是通過越來越嚴格的配送時間要求、復雜的考核機制來逼迫騎手提高效率。但這只控制了騎手的行為,并沒有赢得騎手的内心——他們仍然會在有更好選擇時離開。
這次京東外賣則試圖通過價值觀定位(關注用戶、關注員工騎手、關注合作商家)攻擊純算法思維,讓用戶更想支持這種模式(影響人的有意識選擇),或許能夠在長期建立差異化競争力。
總之,過去我們總是希望通過算法和資本去限制别人的選擇,優化每個環節的效率,從而獲勝;而在有意識選擇時代,則更應該建立能夠引起共鳴的價值觀。
03
短期效率 vs 長期策略
行動規劃的關鍵是:你需要通過放棄短期控制,來收獲長期控制。
比如京東外賣給騎手上社保,給予騎手尊重,放棄對短期成本的控制(不壓榨騎手),反而可能收獲長期的控制(騎手的支持)。
比如京東外賣承諾利潤控制在 5%,他放棄了短期利潤,不再壓榨騎手和合作商家,合作商家產品質量得到控制,用戶不再吃到劣質食品,體驗更好,反而會促進這個行業長期健康發展。
相反,你越是基于自己的短期目标出發來做一件事,越可能讓長期目标離你而去。
正是因為在前面說的傳統 " 算法思維 " 的影響下,很多平台希望通過控制來達成目标,這也導致了很多人做規劃的時候養成了這樣的習慣:追求短期效率而忽視長期策略。
比如把配送時間精确到秒,短期效率非常高,但是否能代替長期策略呢?
一旦有了更好的選擇,他們會不會毫不猶豫地離開?還需要持續的觀察這次的對決結果。
按照一般的規律,從短期效率出發做的事情,往往反而會降低長期目标的達成。
比如當年有些電商平台想要提高 GMV,投入大量資源做刷單、二選一等短期行為,最終卻損害了平台的長期健康。
因為這些做法并不是從用戶真實需求出發,也就自然得不到 " 有意識選擇 " 的時代,用戶的真正支持。
比如公司管理者基于壓力,把資源聚焦在短期的業績上,就沒有時間思考如何建立長期競争力。
而在現在這個時代,你需要做一件價值觀正确且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你的長期目标。
04
資本規模 vs 人的價值
想象一下,在中國的城市裡有很多做外賣的,你投入了幾十億去創業做外賣,怎麼做能夠超過美團等巨頭?
在傳統以算法和規模效應為主的思維下,做法是這樣的:
資本——到底如何拿到更多的融資,如何燒錢補貼;
算法——如何控制整個的配送過程,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派單;
規模——如何盡快擴張,因為這是個赢家通吃的市場,誰的規模最大誰就能生存……
這是過去大部分外賣平台的做法——更多看向平台内部和資本規模,想着如何控制,如何提高效率,如何降低成本。
這是因為他們假設,平台最重要的資產在資本和規模(融資額、騎手數量、門店覆蓋)。
但如果我們換個思路,資本和規模就一定是最重要的資產嗎?這個假設就一定一直存在嗎?
如果平台最重要的資產不在資本規模,而在人的價值(比如用戶、騎手和商家的認同)呢?
在眾多選擇中,用戶、騎手、商家是否有真正認同你的理由?你占據了怎樣的價值觀認知?
當年,本田宗一郎和藤澤武夫讨論一個問題,本田公司何以能永續經營?
他們總結出來了三喜歡原則:讓消費者喜歡,讓經銷商喜歡,讓員工喜歡。
後來華為、宇通這些大廠的企業文化也明确 "以客戶為中心、以員工為中心、與合作夥伴共赢 "作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
現在劉強東也是這樣的思想,關注員工的尊嚴,關注用戶的健康,關注商家的利潤。
我不清楚,在有意識選擇的時代,更重要的價值是不是還在資本規模?或是在人的價值?
我只清楚,這個假設在邏輯上是沒問題的,只是需要驗證。
劉強東的京東外賣正在驗證這個假設。
結 語
商業思維有很多種,而且很多非常有價值。
我這次就通過京東外賣這件事,聚焦分析在這個 " 人們有意識選擇為主 " 的時代,哪種思維能最終勝出?
我的建議是:
不是利用算法和資本去控制行為,而是通過價值觀引領;
不是追求短期效率然後燒錢擴張,而是建立長期策略;
不是看向資本規模,而是看向人的價值——你是否真正理解并尊重用戶、騎手和商家等所有相關方。
京東劉強東的價值觀能否打敗美團王興的算法?這個還需要觀察。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這個人們越來越有意識選擇的時代,價值觀的力量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說明:
1、本文就事論事,僅僅講 " 算法控制 " 的思維為什麼可能面臨挑戰,而非否定美團的成功之處(實際上,美團在很多方面也有優秀的用戶體驗)。
2、本文僅僅說這種 " 算法控制 " 的思維為什麼可能會面臨挑戰,并不是說在所有情況下都失效了。實際上," 算法控制 " 依然是主流,它仍依然能夠解決很多問題和場景。市場競争最終會給我們答案。